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习惯了黄浦江边的摩天大楼和弄堂里的吴侬软语。可当我第一次踏上徐州的土地,耳边传来夹杂着山东口音的徐州方言,鼻尖飘过烧烤摊上呛辣的孜然香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哪里是刻板印象里的江苏?徐州人,活脱脱是一群“南北混血”的江湖儿女!
南北交融的“江湖气”
如果说上海是精致的水墨画,徐州就是泼墨写意的山水卷。这里的人嗓门大、性子直,连问路都像在“喊话”。第一次在云龙湖边迷路,一位大爷扯着嗓子给我指方向,末了还塞给我两瓣蒜:“丫头,吃烧烤配蒜才够味!”这种扑面而来的热情,让我想起徐州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咱这儿,五省通衢,来的都是客!”
徐州人的豪爽里藏着细腻。朋友带我去吃地锅鸡,老板娘一边抡着大铁勺翻炒,一边念叨:“这鸡得用柴火烧,贴饼子要手劲儿,少了哪样都不算徐州味!”后来才知道,这道菜的历史能追溯到楚汉时期,连项羽的将士都靠它补充体力。这种对传统的执着,像极了他们性格里的“倔”——认准的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在徐州,连早餐都是一场南北大战。清晨六点的马市街,饣它(shá)汤的香味能勾魂。老板舀汤的动作行云流水:“这汤是彭祖发明的,乾隆喝了都叫绝!” 我捧着碗,看着汤里的麦仁、鸡丝和胡椒粉打架,一口下去,北方的浓烈和南方的鲜甜居然和解了。
更绝的是夜市里的烧烤摊。上海人吃烧烤讲究“小资”,徐州人直接光着膀子坐在马路牙子上,一手羊肉串一手啤酒,辣椒面撒得像是不要钱。朋友说,徐州人每年能吃掉全国1%的羊,烧烤店密度比便利店还高。这种“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江湖气,反倒成了最地道的市井风情。
骨子里的“汉魂侠骨”
走进徐州博物馆,我才读懂这座城市的底气。玻璃柜里的汉画像石上,刻着宴饮、比武、耕作的场景,恍惚间像是看到刘邦大宴父老时高举的酒杯。导游指着狮子山楚王陵说:“这里出土的兵器比故宫还多,咱徐州人,自古就是‘能动手绝不多吵吵’!”这话不假——毕竟项羽、刘邦两大狠人都从这儿走出去的。
但徐州人不是莽夫。在回龙窝历史街区,我遇见一群银发老人围坐写生,画的是老宅屋檐下的燕子。他们说:“拆迁时我们联名保下这片巷子,新楼要盖,老魂不能丢。”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或许就是徐州能同时拥有高铁枢纽和千年汉墓的答案。
离开徐州那天,出租车司机听说我是上海来的,特意绕道带我看了新城区的灯光秀。霓虹勾勒出奥体中心的轮廓,远处工地的塔吊像巨人手臂划破夜空。他得意地说:“十年前这儿还是煤矿塌陷区,现在?联合国都来咱这儿学生态改造!”
我突然明白,徐州人的“不一样”,正是中国最动人的底色——他们既能守着四千年的汉文化啃羊腿,又能撸起袖子把“煤城”变成“绿城”;既有北方的大开大合,又藏着南方的细水长流。这种“混血”气质,不正是我们追寻的,传统与现代、南北文化共生的中国答案吗?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