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用废旧衣横扫百国,国产T恤成“时尚垃圾”,整个非洲都沦陷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康康

你要是逛过非洲的大街小巷,哪怕没抱着什么目标,也很难忽略那些印着汉字的T恤闯进你的视线。蓝色‘叫外卖,上饿了么’、鹅黄色‘穿越深圳’、还有‘奔跑吧,兄弟’的长裤......

这一身身“奇葩搭配”穿在非洲小伙身上,看起来真实无比滑稽,而这些的来源,不过是中国人不要的“垃圾”。

那么这种带着中国标签的“垃圾”,凭什么能够横扫非洲街头,甚至成了本地人眼中的时尚?

中国制造的二手货

别忘了,非洲有全球近六分之一人口。每年,数百万吨旧衣服在这里倾泻成河,撑起了一个数千亿美元的产业。

仅2023年,全球二手服装销售2110亿美元;2024年,非洲服装市场规模就冲到705.8亿美元。中国不光是最大出口国,强大的供应链还让中国服装能根据需要、变着花样地批量‘出新’。这种‘随叫随到’的能力,把中国的衣服输送到非洲108个国家,妥妥的全球化浪潮。

故事的主角叫郭松,一个广东小伙,十几年硬啃下来,把自家做成了二手服装界的‘狠角色’。他投资创立的格瑞哲公司,每年能把数万吨中国旧衣‘流放’到非洲。

咱说,这不是靠一口气瞎冲,而是摸准了中国“衣多、地广、货齐”的优越生产力,也懂得怎么在社会公益和商业模式间‘找缝隙’钻赚钱。

你想象一下,大学里军训结束,一堆只穿过一次的军训服丢在楼道里——别人视而不见,郭松捡起来,几万元进账。他还拉了高校联盟搞‘天使行动’,把回收的旧衣捐西部、卖合作商,利润再养项目,十年如一日。

而这一切,都精准地迎合了非洲市场的需求。可以说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格瑞哲年销售额早已突破4亿元人民币,每年有数万吨旧衣被送往非洲,占了公司出口总量的六成。

那么问题来了,全球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品牌,为什么只有中国服装最受欢迎?因为鲜艳的色彩和多样的款式,恰好击中了非洲消费者的审美点。更重要的是,尺码也出奇地合适,完美贴合了大多数身形清瘦的当地人。

甚至那些印着“饿了么”汉字的工装,也因为其耐磨实用的特性,在非洲找到了特定的粉丝群体。

自2021年起,中国就成了非洲最大的二手服装出口国。当年,非洲总计18.4亿美元的二手服装进口额中,中国独占6.24亿美元。

这个包裹,正是这股巨大贸易洪流中的一滴水。它承载着一个价值千亿的全球产业,被精打细算地送往最需要它的地方。

开包就像开盲盒

当集装箱的门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被打开,包裹的身份瞬间转变。它不再是工业品,而是一场关乎运气的赌博。

货物被当地代理商和批发商分销,最终抵达东非规模最大的二手市场——吉康巴。在这里,斯瓦希里语中的“米通巴”一词,代表着无数人的生计与希望。

批发商“开包”前的几十秒,是市场里最紧张的时刻。零售商们会围拢过来,人手一个手电筒,拼命地往包裹缝隙里探照,试图窥见里面的“货色”。

一旦包裹被划开,人群便会像潮水般蜂拥而上。这是一场抢夺战,目标是那些价值最高的“高货”。手快有,手慢无。

在非洲,新衣服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品。数据显示,在一些国家,只有10%的消费者买得起新衣,而高达50%的人口依赖二手服装。

抢到手的衣物,会被专门的清洗工清洗、熨烫、修补,焕然一新地挂上货架。一条成色不错的工装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可能只需要15元人民币就能拿下。

年轻人也爱来这里淘宝,用极低的成本解决一场派对的穿着需求。这里是穷人的衣柜,也是时尚爱好者的乐园。

然而,盲盒的另一面,是残酷的现实。

肯尼亚每年进口超过18.5万吨二手服装,但其中高达40%的衣物因为质量太差,根本无法穿着,落地即成垃圾。

“伪装成慈善的垃圾山”,这个尖锐的批评直指问题的核心。当地批发商的处境更为艰难,他们有时会收到一个高达80%衣物都无法销售的包裹,血本无归。

这些被废弃的纺织品和塑料包装,最终的归宿是内罗毕河。它们堵塞河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卢卡·瓦卡林迪,一位在吉康巴市场经营二手商店的年轻企业家,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当所谓的捐赠里混入了大量垃圾时,整个体系的善意都会被侵蚀。

当地要求加强进口物资监管的呼声,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迫切。

垃圾堆里搞时尚

当一个包裹的生命周期似乎即将以“垃圾”告终时,创造力登场了。无论是在中国被提前剔除的废料,还是在非洲被市场筛选出的弃物,它们都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新生。

在中国,这是工业级的转化。格瑞哲公司已经用技术证明,那些不可穿的衣物,可以变成具备实用价值的工业品。这是一条前置的、规模化的循环经济路径。

而在非洲,这是一场艺术化的再创造。肯尼亚电影制作人安东尼·恩乔罗格和他的联合制片人莎莉·恩戈伊里,拍摄了一部名为《废土》(Wasteland)的纪录片。

这部影片的目的,正是要展示当地设计师如何赋予这些旧衣第二次生命。

一场前所未有的时装秀,就在吉康巴市场的中心地带上演。这不只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宣言。

卢卡·瓦卡林迪,这位年轻的店主兼时尚造型师,与创意总监大卫·基马尼联手,将那些市场里无人问津的“垃圾”,变成了T台上独一无二的时尚单品。

瓦卡林迪的店铺“Lucarindii”,早已成为当地时尚设计师们的大本营。

大卫·基马尼坚信,创造力能让二手购物的效益倍增。他们想通过这场秀,向联合国、外国使馆以及政府环境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直观地展示问题,推动切实的监管行动。

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启发那些在市场里挣扎的商贩,告诉他们,除了丢弃,这些旧衣物还有另一种可能——成为创意的源泉。

结语

这个跨国包裹的旅程,最终画上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逗号。从中国工厂里被压缩成型,到非洲市场上被狂热争抢,再到T台上被重新定义,它的身份一变再变。

这趟旅程,从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废为宝”的童话。它冷酷地揭示了全球化消费的隐秘代价,暴露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残酷现实。但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应对资源与环境挑战时,所能迸发出的惊人创造力。

从格瑞哲的工业循环,到内罗毕市场的时尚新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粗暴地切断这条贸易链条。

而在于用更智慧、更公平、也更富创造力的方式,去重塑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让价值真正地流动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时尚   非洲   垃圾   二手   中国   内罗毕   服装   包裹   肯尼亚   市场   衣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