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当华为被美国制裁逼入绝境时,合作多年的伟创力却突然翻脸,扣下7亿救命物资。
六年后,这家美国代工厂在中国把工厂卖得只剩空壳,全球业务跌得只剩半条命。
而被背后捅刀的华为,反倒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成了全球科技圈都不敢小觑的硬骨头。
这出反转大戏,看得人直呼: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伟创力(Flex)的崛起,在代工行业里算得上一段传奇。
1969 年,这家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厂子,靠着给惠普、IBM 这些科技企业做代工勉强维持生计。
但到了90年代,随着电子产品代工需求爆发,伟创力抓住机遇,开启了"买买买"模式,一口气收购了香港Astron Group、瑞典易利信的生产设施等多家企业。
到2000年时,它已经坐稳全球第二大电子代工厂的交椅,仅次于富士康。
不过,真正让伟创力在中国市场扎根的,还是搭上了华为这艘快船。
2000 年初的华为,正处在高速扩张期。手机、通信设备等业务齐头并进,急需靠谱的代工伙伴来分担产能压力。
伟创力这时亮出了自己的优势:
从美国带来的先进生产线,以及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恰好能满足华为对生产精度和效率的要求。
很快,它就拿下了华为的订单,双方的合作模式还挺特别 —— 华为负责采购所有原材料和设备,伟创力只收取固定的 “加工费”。
靠着华为这个大客户,伟创力在中国市场一路顺风顺水。
它在珠海建起了占地55万平方米的超级工业园,光这一个园区就有18栋厂房;
在长沙专门投建了二期工厂服务华为;东莞的生产基地更是日夜不停地赶制华为订单。
最鼎盛时期,伟创力在中国的员工超过5万人,年营收中仅华为一家就贡献了25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0%。
华为对这个"老伙伴"也是相当照顾。不仅把旗舰机型P30系列的生产线放在伟创力珠海工厂,还让伟创力负责欧洲市场的设备组装。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伟创力就是"抱着华为的金饭碗吃饭"。
然而,商场如战场,谁也想不到,这个被华为一手喂大的"老搭档",竟然会在最关键的时刻,从背后捅出最狠的一刀。
2019 年 5 月 15 日,美国商务部一纸禁令把华为列入 “实体清单”。
按照惯例,这种禁令往往会有缓冲期,具体细则也不会立刻生效,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业务。
可让人震惊的是,第二天一大早,伟创力全球运营总裁弗朗索瓦・巴比亚就紧急召开高层会议,做出了一个决绝的决定:立即停止所有华为订单的生产。
更过分的是,他们直接扣下了华为存放在伟创力工厂的价值7亿元的设备和原材料,包括已经生产好的成品、半成品,甚至华为自己购买的芯片和元器件。
这还不算完。伟创力中国区负责人竟然给华为发了一封邮件,要求华为支付1.7亿元人民币的"物料保管费"和"设备维护费",否则就不归还这些本属于华为的财产。
更让人不齿的是,就在扣押华为物料的同时,伟创力美国总部的高管们正在秘密联系高通、思科等美国科技巨头,想把华为的生产线和设备低价转卖给他们。
有内部邮件显示,伟创力甚至把华为的工艺流程图和产品设计图都打包准备好,打算当作"赠品"一起出售。
华为方面最初还试图沟通解决。5月17日凌晨,华为供应链管理部总经理亲自带队赶到伟创力珠海工厂,希望能取回部分急需的物料。
可伟创力的保安直接拦在门口,说 “奉美国总部命令,任何人不得接触华为物资”。双方从凌晨僵持到傍晚,最后华为团队只能无功而返。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背叛,一向注重合作的华为,这次是真的被激怒了。
首先,公司连夜调集了 150 辆大货车,直接开到伟创力珠海工厂门口准备拉货。
当伟创力再次以 “美国禁令” 为由阻拦时,华为法务团队当场亮出了合同 —— 里面清清楚楚写着 “所有物料所有权归华为所有,代工厂无权扣押”。
僵持数日后,伟创力理亏,不得不放行部分物资,但仍扣着价值数亿元的核心设备不肯松手。
紧接着,华为启动了法律程序,把伟创力告上法庭,索赔数亿元损失。
更关键的是,华为做了一个让伟创力彻底慌神的决定:将它从供应链体系里永久除名,所有订单全转给了比亚迪、富士康等竞争对手。
这记重拳,直接打在了伟创力的命门上 —— 要知道,华为的订单不仅量大,而且利润稳定,失去这个客户,相当于断了它的一条胳膊。
失去华为后,伟创力的噩梦开始了。
2019 年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暴跌 61%,中国市场的营收直接腰斩。
为了缩减成本,它先是关闭了长沙、东莞的工厂,珠海工厂也裁员超过万人,曾经热闹的工业园变得冷冷清清。
2021 年,伟创力甚至以 3.7 亿元的低价,把珠海工厂卖给了领益智造 —— 这座曾经为华为代工旗舰机型的超级工厂,如今只剩空荡荡的厂房和生锈的传送带。
全球业务的日子也不好过。2023 年,伟创力的市值较巅峰时期缩水 70%,为了回血,只能被迫出售多处海外资产。
反观华为,在被制裁后反而加速了自主研发的脚步:海思芯片实现量产,鸿蒙系统用户突破 8 亿,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也在政企市场站稳脚跟。
2023 年,华为营收逆势增长 9%,达到 7042 亿元,用实力证明了谁才是这场博弈的赢家。
这场商业博弈的结局,说白了就是 “自作自受”。
商场上讲究利益没错,但再怎么算,也不能丢了基本的信义。
伟创力当初要是能守住底线,哪怕缓缓再做决定,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