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入秋?但这3件事必须做:防暑热、贴秋膘、防秋燥!

立秋于今日13﹕51交节

立秋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秋天拉开了序幕。

立秋节气

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

2025

08.07

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开始,

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但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

民间有“啃秋吃西瓜、吃肉贴秋膘”的习俗。

秋天拉开了

序幕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意思是立秋后开始出现凉爽的偏北风,

庄稼和草地在清晨出现露珠,秋蝉也在鸣叫。

01

立秋养生

暑难消

秋已立

秋通肺气,阳消阴长,身体进入养“收”的阶段。立秋时节,暑热未尽,燥气化生。立秋养生的要点是养阴清热、宣肺润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入秋后养生要注意四点:一要润燥养阴慎进补,饮食宜“润燥、补肺、养阴、多酸”,少吃葱姜、多食果蔬;二要心境宁静忌忧郁,寡欲淡泊多兴趣;三要早睡早起防受凉,避寒保暖足睡眠;四要适度运动忌过度,微微汗出缓饮水。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好热头。

节气养生茶

【原料和做法】百合9克,雪梨半个,红枣5枚,煮水代茶饮。

【宜忌】适合燥热伤津、口燥咽干、入秋易咳、舌红少苔的人群食用;脾胃虚寒及糖尿病者慎用。

节气灸

【取穴】中脘、关元、涌泉、三阴交。

【操作】艾条悬灸,交节开始,每天10分钟,连灸3天。

节气歌

一杯养生茶,10分钟节气灸,清热养阴润娇肺。

秋瓜坏肚勿多吃,秋膘缓贴莫嫌迟。

滋阴润肺防秋燥,银耳芝麻佐餐食。

2025

08.07

传统 二十四节气之一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秋已立

暑难消

慢性咽炎患者秋季润燥养肺

慢性咽炎的主要症状是咽部不适感及咽部异物感,同时会有咽部疼痛、咽部分泌物增多及咳嗽、瘙痒等症状。中医认为,口鼻咽部为肺之门户,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而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加剧慢性咽炎的症状。因此,秋季润燥养肺有益于慢性咽炎的康复。秋季每日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除喝水外,也可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和嘴对着茶杯吸入水蒸气,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可。

警惕“秋老虎”

俗话说:“秋后一庚入末伏。”未伏既有夏季的高温不退,又有初秋的天晴雨少,故被称为“秋老虎”。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易受温燥邪气侵袭,伤及阴液,出现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口干咽痛、干咳少痰、大便干结、小便赤黄等症状,在饮食上我们可以吃些润燥生津的食物,如百合、薏米、枸杞、沙参等。有个中医方叫“桑杏汤”,方中有桑叶、杏仁、沙参、梨皮等药,能够清宣燥热、润肺止咳,治疗秋感温燥、灼伤肺津之症。如果初秋出现口干咽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症状,服用此方再合适不过了。同时,秋季逐渐寒冷,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但要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损伤人体之阴液,我们可以多练八段锦,其简单易行、动作舒缓,通过练习能够调节呼吸、舒缓压力,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帮助人们达到秋季养生的目的。

立秋刮刮痧,活过八十八

民谚云:“立秋刮刮痧,活过八十八。”为什么立秋是刮痧的最佳时节呢?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春夏两季暑湿热等邪气相对旺盛,到了秋季,人体内邪气已积累一定时间,有必要及时清除;另一方面,不少人保留着入秋进补的习惯,如果体内的邪气未祛除干净就贸然进补,邪气反得滋养,越发强盛,从而使得人体健康走下坡路。因此,在进补前以刮痧疗法驱逐体内邪气,就显得尤为重要。立秋节气刮背部两侧正中线旁开1.5寸的膀胱经不但可以调节脏腑,还可改善腰腿痛的问题。方法:将刮精油涂在背部,握住刮板,将其边缘置于要刮的部位上,均匀用力,单方向刮拭膀胱经在背部的循行部位20~30次;刮痧时注意用力适中,速度不宜太快,方向应从上往下单方向刮拭,刮到皮肤微潮红即可。

罐在背上走一走,腰背酸痛轻松除

立秋后,气温总体上已由大暑的最高值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立秋不等于入秋,人们还将面临酷热天气,并依旧习惯空调带来的凉爽。在这个时期,人体极易出现因寒邪入侵导致的肌肉酸困、腰酸背痛等症状。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祛寒。走罐法属于拔罐疗法之一,即先在腰背部涂抹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火罐通过闪火法快速吸拔于背部,操作者手握罐体,均匀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往返推动,使其在皮肤表面产生摩擦力,直至走罐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停止,并将罐拔下。这种操作方法可疏通经络、祛除寒邪、行气止痛,有效改善受凉后腰背酸痛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老年体弱多病、血压偏低的人群不宜走罐。

02

立秋健身

暑难消

秋已立

太极拳·海底针

本式折腰、沉胯、埋臀的动作,使脊柱神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背部肌肉得到舒展。背部脊柱两旁是膀胱经的通行部位,刺激膀胱经能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激活背部皮下大量处于“休眠”状态的免疫细胞,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自愈能力,预防和缓解腰痛、下肢疲软、背痛、腰骶痛、肝胆病和目疾等。

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03

立秋食谱

暑难消

秋已立

黄芪蛋黄粥

【原料】鸡蛋2个,粳米100克,黄芪30克,酸枣仁15克,盐、生姜末、葱、香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①先将黄芪、酸枣仁煎汁2次,取药汁备用;鸡蛋去清留黄。②粳米洗净置砂锅中,加药汁及适量清水,旺火煮沸。③蛋黄打散加入沸水中,边加边搅拌,改文火煨粥。④粥成后加入盐、生姜末、葱花、味精、香油调匀。

【功效】益气健脾、宁心安神。

三伏有雨好种麦。

三仁美容粥

【原料】桃仁、甜杏仁、核桃仁各10克,鸡蛋1个,白糖10克,粳米50克。

【做法】①将桃仁等3味药研成细末。②粳米淘洗干净,放砂锅内,加桃仁等3味中药细末和适量水,旺火煮沸,打入鸡蛋,改用文火煨粥,粥成时加入白糖调匀。

【功效】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护肤美肤;老年人常服此粥能减少色素斑、延缓皮肤衰老。

止消渴速溶饮

【原料】鲜冬瓜皮100克,西瓜皮100克,瓜蒌根250克,白糖500克。

【做法】①鲜冬瓜皮、西瓜皮削去外层硬皮,切成薄片。②瓜蒌根捣碎,先以冷水泡透,然后与鲜冬瓜皮、西瓜皮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后捞去渣,再以小火继续加热煎煮浓缩,至较黏稠将要干锅时停火,待温。③加入干燥的白糖,把煎液吸净,拌匀,晒干,压碎,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10克,以沸水冲化,代茶饮,每日数次。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双豆百合羹

【原料】绿豆、红豆、百合各15克。

【做法】①上述食材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用大火煮滚后,再用中火煮至豆熟。②加入适量的白糖或盐,甜咸两食皆可。

【功效】绿豆能清热解毒,红豆能消肿祛湿,百合有养肤润肤的功效。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令养生健康手册(2025版)》

本书主编:

山西中医药大学 郝慧琴 王宏伟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注意:本文封面图片和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图书质量问题反馈

电话:010-59787234

邮箱:zhiliang@pmph.com

点击本行文字,进入网页填写意见反馈→

点击本段文字,进入人卫知识服务智能体,查询健康科普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养生   暑热   入秋   立秋   节气   背部   邪气   秋季   白糖   粳米   咽炎   功效   桃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