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瓶装水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农夫山泉、景田百岁山等巨头牢牢占据着消费者的心智。
但就在2025年,一个来自东北的“地方选手”——泉阳泉,突然交出了一份惊人的成绩单: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超13.68%。然而一瓶600ml的泉阳泉只卖到1.5元左右,这个价格几乎是行业地板。
一个卖着“白菜价”的区域品牌,是如何做到10个亿的?更重要的是,这位“东北水王”显然不满足于偏安一隅,它正试图冲向全国。

泉阳泉能在东北“封王”,靠的不是花哨的营销,而是两张简单粗暴的王牌:极致的水源和极致的价格。
泉阳泉的底气,来自它的“出身”——长白山,这里被誉为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之一,堪比欧洲的阿尔卑斯山。
泉阳泉在核心保护区内握有五处水源,打出的标签是“低钠、低矿化度、弱碱性偏硅酸”。

普通消费者可能不懂这些矿物指标,但他们能喝出“口感”。
长白山的水质清冽、口感偏“软”,用来泡茶、煮饭都极佳。这是泉阳泉品质的基石。
但光有品质还不够,泉阳泉真正的杀手锏,是它在本地“亲民价”,基本在1-2元内。
这个价格,甚至比很多“纯净水”还便宜,当一个品牌能把“长白山矿泉水”卖出“自来水纯化”的价格时,它在区域市场几乎就是“降维打击”。
本地消费者用“喝过就知道,其他矿泉水都是土味”来形容它,这背后是极高的区域认同感。

前三季度10个亿的营收,证明了泉阳泉在东北的统治力,但显然它的母公司“吉林森工”想要的更多。
这位“水王”正在加速“出关”,试图从区域品牌升级为全国品牌。
它的策略很清晰,继续深耕东北市场,利用已有的品牌认知和渠道优势,把“护城河”挖得更深。

同时向全国铺货,一方面,它大力发展电商渠道,让全国消费者都能网购“东北水”;
另一方面,它积极与全国性的连锁便利店、航空公司及高铁等交通枢纽合作,试图在高端场景刷“存在感”。
从适合家庭囤货的4L、5L大桶水,到适合会议、出行的350ml小瓶水,泉阳泉正在覆盖所有饮用场景。
这种扩张是区域品牌崛起的必经之路,通过线上试水,可以测试不同区域的市场接受度,再决定线下重资产的投入力度,这是一种相对稳健的打法。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泉阳泉的“全国梦”,正面临一个几乎无解的行业难题——“500公里定律”。
瓶装水是一种极重、毛利又相对低的商品。业内有共识,一瓶水的运输半径一旦超过500公里,物流成本就会急剧上升,高到足以“吃掉”大部分利润。

泉阳泉的财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据披露,它在非东北地区(如华东、华南)的毛利率仅为个位数,远低于本土市场。
这就是泉阳泉唯一的“弱点”,它的“好”,恰恰也是它的“痛”。
农夫山泉、景田为什么能做全国?
因为它们在全国建立了多个水源地工厂,如农夫山泉的浙江千岛湖、广东万绿湖、新疆天山等。
而泉阳泉的核心卖点,恰恰是“唯一水源地——长白山”。

这个“唯一”是它最强的品牌背书,但也是它最重的物流枷锁,它不可能像农夫山泉一样在广东建厂。
这意味着,每一瓶卖到广州的泉阳泉,都必须从遥远的长白山运来,物流成本可想而知。
这辆“赛车”在东北跑得飞快,一旦开上全国的高速,就可能陷入高油耗、低利润的窘境。

面对500公里的高墙,泉阳泉想“出关”并盈利,就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物流、渠道和品牌认知。
首先是物流和渠道,仅靠线上卖货是无法成为全国品牌的,必须有线下的毛细血管。
它需要在华南、华中等关键市场建立区域仓储物流网络,并找到愿意深度绑定的分销商,但这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
还要做品牌认知,“东北水王”这个称号,在沈阳、长春很好用,但到了上海、深圳,消费者可能毫无感觉。

泉阳泉的全国化战略,必须“换个故事”,在东北,它靠“高质低价”的性价比取胜;
但在全国,它必须主打“稀缺性”和“品质感”。
它要对标的不应该是1.5元的竞品,而应该是那些同样主打单一高端水源地的品牌。
它的策略不应是“全面铺开”,而应是“定点爆破”。
先集中资源打透几个核心一线城市,利用长白山的“稀缺水源”故事占领高端用户心智。
当品牌溢价建立起来后,再逐步向周边二三线城市辐射。

泉阳泉的崛起,是“水源地+性价比”在区域市场的巨大胜利。
2025年前三季度超10亿的成绩,证明了它在东北的绝对实力。
但从“地方冠军”到“全国选手”,是完全不同的游戏,它最大的优势也构成了它最大的短板。
泉阳泉能否越过500公里的高墙,关键看它能否在成本控制和品牌高端化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