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代表暑气渐渐消退,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处暑养生要点
处暑一到,我们需注意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争取每天多睡1小时。其中,“早睡”可调养人体阳气,“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大家最好在晚上10点前入睡,预防“秋乏”,有条件者,可适当午睡。
处暑节气,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
但初秋之“凉”并不是“寒”,此时衣服不要添得过快,着装以凉而不寒为宜。对于平素体健之人来说,在“皮肉之冷”尚且可以忍耐的前提下适度“秋冻”,可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对于年老体弱及患一些慢性病的人群来说,不适合“秋冻”养生法,需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并定期监测血压。
处暑时节,天气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此时,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站桩或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
早晚天气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
季节交替防病气
处暑节气,从临床经验看,很多人都会遇到以下几种健康问题。
汗液是人体精气化生,正常出汗可调节阴阳,但汗出过多,人体之气随汗外泄,容易导致气阴两虚,而出现心慌、四肢发冷等不适。
中医讲“燥易伤肺”,因此,秋季容易因为天气干燥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肺津伤则见咽痛、目涩、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
对于此类咳嗽,吃些新鲜的秋梨有一定缓解作用。
有些人每年秋天就开始犯鼻炎,喷嚏、鼻涕不断,眼睛、鼻子过敏。气温下降,天气干燥,空气中浮尘较多,就容易侵扰到鼻子。为缓解不适,有鼻炎病史的人平时可多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之功。
处暑保健穴位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鼻炎、感冒等问题,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流涕等不适,尤其通鼻效果相当明显。
合谷穴、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合谷穴位于双手手背虎口处,可缓解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同时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为表里,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肠内有热耗损津液,便易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天枢穴可双向调节胃肠道功能,便秘者可通便,腹泻者可止泻。太溪穴对减轻肠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
处暑食疗方
材料:北沙参、百合、麦冬各30克,老鸭肉500克,陈皮5克,生姜2片。
做法:以上食材洗净后,一同入煲,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成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润燥。适合皮肤及口鼻黏膜干燥、大便干结之人。
民间在处暑节气有吃鸭肉的传统。清代名医王士雄在其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介绍:鸭肉甘凉,滋五脏之阴, 清虚劳之热, 补血行水, 养胃生津, 止嗽息惊, 消螺蛳积。雄而肥大极老者良。同火腿、海参煨食, 补力尤胜。意指以老鸭同火腿、海参以小火煨烂食用,对人体极具补益作用。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