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万人逃离湖南,22万人离开吉林!人口大迁徙中谁是最后赢家?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坐看云起时

编辑|坐看云起时

“所以他们都跑去了哪里?”


山河四省的人口连续多年减少,

湖南和吉林也开始了人口大迁徙。


然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

北上广早已不是大家的第一选择,

这两个省份竟然意外成为最后赢家!


一、城市清空

纵观我国历史大规模人口迁移其实并不少见,从西晋“永嘉南渡”到明清“湖广填四川”,从闯关东到走西口,千百年来人们因战乱、饥荒而背井离乡的故事比比皆是,自从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过支援三线建设这样的政策性移民。


可是现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和乐,更少见那种举国动员的建设运动,但最近人口流动的浪潮却是依然汹涌,根据2024年多项数据显示,全国仅有两个省份人口保持稳定,18个省份常住人口则是都在减少。


其中山东一年少了42万人,河南减少了约30万,曾经在政策引导下短暂回流的东北,2023年吉林好不容易增加了4万人,可刚到2024年还是又净流出了22万多,可是谁又能知道这些逐渐“清空”的地方曾经也辉煌过呢?


在山东某个县级市老李头发现小区晚上的灯光越来越稀疏,他说“以前夏天晚上,楼下都是乘凉的人,现在却是安静得很”,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杭州,一年到头来也就春节回来住几天,这个曾经的劳务输出大省如今也面临着人才和劳动力的双重流失。


至于东北的情况则是更让人唏嘘,沈阳曾经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现如今却是大量的厂房一直闲置着,2023年沈阳和哈尔滨两座省会城市合计减少了近17万人,面对这种情况当地人社局工作人员也不得不坦言:

“我们出台了安家补贴、创业扶持,去年确实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回来,可他们回来后发现,合适的工作岗位太少,专业对口的更少,第二年就又走了。”


湖南的情况同样也值得关注,湖北去年净流出4万人,而湖南却少了29万,成为华中地区人口流失最严重的省份,湘西某个县城唯一的高中直接改造成了驾校训练场,镇上原本热闹的集市下午三点就没什么人了,卖杂货的老张头都连连摇头说:

“年轻人都在长沙、广州打工,过年才回来热闹几天。”


这些地方为何留不住人?说到底不是年轻人不想留,而是留下了不知能做什么!吉林通化的小张原本想在家乡开个装修公司,但是却发现新建小区入住率不高,老小区改造项目又一直接不到,他现如今简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些省份消失的人口数字背后,不仅是数据统计表上的变化,更意味着一个地方活力的消退,当工厂关闭、学校合并、商业凋零,留下的不只是空置的房屋,还有人们对家乡未来的迷茫。


二、人心所向

那么这些人究竟流向了哪些地方?答案其实早已写在各地的人口数据里!深圳光是一年直接净增13万人,连续稳坐人口吸引力的头把交椅,合肥的常住人口突破千万,正式跻身“超大城市”行列,武汉也以12.4万的增量紧追其后,距离“一线”越来越近。


西安、成都、杭州同样表现亮眼,成为这轮人口流动中的大赢家,那么这些城市有什么共同之处?简单来说就是“有机会、能挣钱”!过去人们总是一窝蜂涌向北上广,是因为那里几乎是唯一能找到高薪工作的地方。


可是现如今情况早就变了,不少城市都发展起来了,机会自然也会开始分散开来,在武汉、成都这样的城市,月薪过万并不罕见,而房价却远低于北京上海,与此同时生活节奏没那么快,上下班的通勤时间也短,年轻人在这既能追求事业,也能兼顾自己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真正把“人”放在了心上,毕竟说到底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对人才资源的争取,只有你先一步真心对待人才,人才最终才会愿意留下来,比如随着电商、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兴起,深圳、杭州等地涌现出大量的新兴就业岗位。


为了吸引年轻人这些城市也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诚意:在深圳,硕士毕业生能拿到3万元生活补贴,杭州为应届生提供15天免费住宿,帮他们度过找工作的过渡期,合肥则为落户的本科生发放一次性安家补贴,这些政策虽然不高大上,但是却特别实用。


不过人们选择一座城市,真的只看工资高低吗?不少人之所以从一线城市离开,其实也是希望住得宽敞一点,压力小一点,看病方便一点,孩子上学容易一点,月薪一万在一线城市听起来不错,但除去房租和伙食等各种开销,一年到头其实攒不下什么钱。


更何况医疗资源不均衡一直是很多人的隐痛,平时还不觉得只有一旦生病才发现,小城市的医院可能看不了大病,最后还是得千里迢迢地往省城跑,到了之后甚至还要各种托关系、排队、抢床位......


与此同时教育则更是人们的另一个现实考量,在有些地方孩子高考如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在那些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大城市,同样的努力最终结果可能大不相同,所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未来选择“用脚投票”。


生活终究不只有工作,还有每天的柴米油盐,有家人的健康,有孩子的教育,说到底大多数人并不是非要离开家乡,而是想去一个能托住生活底线的地方——工资能覆盖开销,生病能及时医治,孩子能公平升学。


三、两大赢家

谁能想到和山东一样曾是劳务输出大省的安徽,如今却成了不少人选择安身立命的地方,十年前你要是问一个安徽年轻人未来的打算,十有八九会听到“去江浙沪闯闯”的回答,那时候大家普遍觉得家乡机会少、工资低,只有走出去才能挣到钱、过上好日子。


可是自从2010年起安徽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奇瑞、江淮这些本地车企逐渐扩大规模,流水线、研发中心、零部件厂越开越多,一下子就给安徽本地释放出大量就业岗位,从一线操作工到技术员,从销售到物流,覆盖了不同学历和技能的劳动者。


随后几年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也来了,蔚来总部落户合肥,比亚迪在安徽建起生产基地,一批电池、电控配套企业也跟着扎了根,这一下子原本外出打工的安徽人发现: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像样的工作,工资不比外面低多少,与此同时还能照顾自己的家人。


除了贵州同样让人意外的还有贵州,过去提到贵州很多人脑子里浮现的都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甚至还是国家级的贫困山区,别说外地人愿意去那里工作,恐怕本地人能走出大山都算幸运。


但是2013年一批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偶然发现,贵州年平均气温15℃左右,电价便宜,地质稳定,是建数据中心的“天然空调房”,于是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来了,华为、腾讯跟着建起了云数据中心,连苹果的iCloud中国主数据中心也落在了贵安新区。


这些项目不仅需要工程师、运维人员,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运输等服务业,十年间贵州软件业务收入从几十亿冲到800多亿,这让不少“贵漂”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新方向。


与此同时不少二线城市也在悄悄“逆袭”,武汉凭借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和几十所高校的资源,一跃成为了光电子、汽车制造的重镇,西安靠着高校和科研院所,把历史底蕴转化成了文旅、科创的动能。


成都则以舒适的生活节奏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吸引了许多不想“卷”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南京、苏州、杭州、厦门这些城市,也都在产城融合、公共服务上持续发力,渐渐成为许多人安家的选择。


说到底我国国内今天的人口流动,已经不再是“一味奔向北上广”,而是“哪里有机会、哪里有生活,人就往哪里走”,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不再只是拼GDP和政策,而是看能不能提供体面的工作、可负担的住房、优质的学校、方便的医院......


未来的城市格局或许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正因为城市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更强的人口吸引力,而那些仍然固守旧模式、不修路、不聚产、不改善民生的地方,恐怕依旧很难摆脱人口外流的困境。



城市中那些具体而微的东西,

也许才能真正把人给留下来。

人们要的并非是生存,而是生活。

人们要的不仅是繁华,更是归属。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交流!

信息来源:


1.网易:29万人逃离湖南,22万人离开吉林!人口大迁徙中,谁是最后赢家?

2.每日经济新闻:北方人口大省,4年少了86万人

3.搜狐网:到2030年,全国7成人口或将流向七大都市圈,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4.环球网:华为腾讯苹果都来“安家”,探访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历史   吉林   湖南   赢家   人口   城市   安徽   贵州   现如今   地方   杭州   年轻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