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一台,价格超国外两倍!我国医疗机器人就这样任人宰割?

进口垄断,高价宰割

说起医疗机器人,尤其是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从1999年在美国面世以来,就一直霸占着头把交椅。直觉外科公司靠着它,搞出了个全球市场份额超60%的局面,营收也水涨船高。

到2025年上半年,单是达芬奇系统在中标价上就集中在1499万到2492万元之间,这可不是小数目。想想看,国外市场一台上百万美元,换成人民币也就一千多万,可一到中国,就直接翻倍,甚至更高,这价格策略摆明了针对不同区域调整。

直觉外科的财报显示,他们的系统收入、耗材和服务三块加起来,毛利高达70%以上,靠的就是专利壁垒和市场主导地位。

中国医院引进达芬奇的总量已经不少,从2014年开始大规模采购,到现在累计装机量上千台,可每台设备不光本体贵,年维护费还得20万美元左右,耗材更是限用10次,换一次就好几万美元。

这不光是设备钱,还包括手术费用转嫁到患者身上,一台机器人辅助手术比传统的手术多出几倍成本。市场数据表明,达芬奇在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占有率到2025年二季度还保持在62%左右,虽然比前几年略有下滑,但依旧牢牢把控高端市场。

其他进口品牌如美敦力和强生,也在分一杯羹,但价格没低到哪儿去。说白了,这种定价让不少三甲医院咬牙采购,可基层医疗机构根本碰不起,医疗资源分配也就更不均衡了。

直觉外科的策略很简单,靠垄断赚取高额利润,2021年市值700亿,到2025年还在飙升,可在中国市场,他们的国产版本IS4000CN中标价中位数才1800万左右,比全进口的低了点,但整体还是高出国外不少。

这事让业内吐槽不断,毕竟技术成熟了,规模化生产后成本该降的没降彻底。再看数据,2024年达芬奇在国内新增装机58台,均价超2000万,销量还是领头羊。可国产机器人销量合计达上百台,虽然均价低于1000万,但市场渗透率刚追上来。

直觉外科的耗材模式特别狠,手术器械限用次数,强制更换,这让医院运营成本居高不下。2025年上半年,全国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涨150%,订单达3.38亿,达芬奇拿了12台,国产只8台,可见差距还在。

国外市场达芬奇售价150万美元左右,到中国就350万美元,这差价谁来填?患者和医院呗。业内分析,直觉外科利用专利到期前的窗口期,继续维持高价策略,服务患者数量已超67万,但费用负担重。

国产追赶,技术突破

不过,好消息是国产手术机器人这几年追得挺猛。拿天智航的天玑系列来说,到2025年上半年,两款创新产品获批,天玑思睿和天璇星耀三维C形臂,手术数量超1.7万例,同比增长70%。

累计手术超8万例,装机200多家医疗机构,临床精度0.8毫米,辐射减少70%,效率提高20%。这不光是骨科领域,在全骨科手术平台上发力,优化了操作流程,让医生用起来更顺手。

其他企业也没闲着,微创的妙手Toumai四臂机器人,2025年6月在青岛附院开展多科室临床试验,全国首例前列腺癌根治术顺利完成,覆盖泌尿、肝胆、妇科等。

Toumai的销量2024年突破100台,2025年预计超200台,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几十亿冲向百亿。术锐的SR1000单孔机器人,以538万超低价中标,技术上蛇形臂设计解决器械冲突问题,自由度高,视野清晰,比达芬奇SP便宜20%。

精锋医疗的MP2000,中标价1200万到1898万,低达芬奇30%-40%,核心部件自研,打破依赖进口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的瓶颈。

2025年1到4月,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24款,前7个月达40个,规模上超进口。腔镜机器人市场,国产份额从2023年32.61%升到2024年48.89%,几乎平分秋色。威高、康多、柏惠维康等企业齐头并进,产品覆盖骨科、妇科、泌尿外科。

国产起步虽晚,但市场需求大,老龄化加剧,微创手术普及率提升,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108.8亿,到2030年287.2亿。技术迭代快,腕式器械、3D视野、直觉式操作,这些达芬奇的强项,国产也逐步跟上。

比如,妙手的量子远程手术,2025年完成跨洲试验,网络传输稳定。术锐在普外科、胸外科应用,价格仅达芬奇8折,蛇形臂多自由度转动,解决单孔手术痛点。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升到70%以上,减速器等从美日德进口转向自产,成本降了。

商业模式也接地气,不光卖设备,还提供数据分析和服务,平均手术成本4.4万左右,比进口低。2025年手术机器人中标150台,同比增长82.9%,国产占大头。

企业融资活跃,C轮D轮不断,研发投入数十亿,临床数据积累优化算法。话说,这追赶不是盲目的,结合国情,功能精细化,针对基层需求开发低价版。

未来可期,自主崛起

展望未来,国产手术机器人肯定会从跟随到领先。2025年腔镜销量有望超200台,整体市场温和复苏,高盛报告指出采购需求释放。达芬奇专利到期,国产撕开缺口,价格战已开打,骨科关节机器人集采价从3000万降到1080万/3台,直降64%。

下沉市场是关键,县城医院开始竞速,国产低价优势显露,装机量翻倍。出海也成趋势,天智航获欧洲认证,妙手完成美非远程试验,订单达100台。

技术上,单孔、多臂、自主缝合,这些迭代会让国产媲美甚至超进口。政策支持强,《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妙手等应用,效率提升40%。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千亿,国产占主导。

话说回来,挑战还在,核心部件依赖虽减,但完全自主需时日。良性竞争激发活力,获批数量爆增,产品从骨科扩展到多专科。患者受益最大,手术费用降,微创率升,恢复快。

企业需卷技术而非单纯卷价,形成耗材+服务闭环。2025年是拐点,国产从48.9%份额向更高冲刺,打破垄断不是梦。总之,这事儿靠坚持,医疗机器人自主化,指日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科技   任人宰割   机器   国外   我国   医疗   价格   达芬奇   机器人   手术   骨科   市场   直觉   妙手   销量   外科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