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
永遇乐·蒲城览胜
古邑蒲城,重泉遗韵,千年凝驻。
洛水汤汤,龙山莽莽,孕毓人文处。
秦碑魏垒,唐陵汉阙,尽入苍茫烟树。
忆当年、金戈铁马,石门战云如幕。
明时文庙,清规考院,镌刻岁华无数。
相鼎孤忠,将杨义举,浩气凌霄舞。
惠陵壁画,泰陵石刻,诉说盛衰今古。
待明朝、春风又度,再描锦句。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陕西中部东侧,渭南市中部,有一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县城——蒲城。它宛如一颗镶嵌在关中平原东北部的璀璨明珠,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蒲城的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名称始于西魏时期,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因东部的古蒲城(在今蒲石村附近)而得名。然而,蒲城的历史远早于此,春秋战国时,东南部就筑有重泉邑。秦简公六年(公元前409年),“堑洛城重泉”,秦设重泉县,历经秦、汉、魏、晋600多年,直到北魏时县废。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立南白水县,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改称蒲城县。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月,因唐玄宗父亲李旦的桥陵埋葬于此,取“祀奉先皇陵墓”之意,改称奉先县。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复名蒲城县,此后历代沿用。
历史的长河中,蒲城见证了无数重大事件。战国时期,这里是秦魏相争的前沿阵地,见证了两国的激烈角逐,见证了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蒲城所在的重泉邑因地处关中平原与河东之地的咽喉要道,成为秦魏百年争霸的核心战场。彼时,魏国率先变法图强,凭借魏武卒的强悍战力占据河西之地,蒲城一带被纳入魏国版图。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盛,遂发起收复河西的战略行动。
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军越过洛水东进,在石门(今蒲城西北)大破魏军,斩首六万,这是秦国自春秋以来对东方大国的首次重大胜利。此战中,蒲城北部山地成为秦军重要的屯兵之所与后勤补给站,石门关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见证了秦魏将士的浴血厮杀。战后,秦献公在此地树立“石门之战碑”,虽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侵蚀,残碑上的篆刻文字仍依稀可辨当年的壮烈。
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名将公孙衍率秦军在雕阴(今甘泉一带)与魏军决战。蒲城境内的洛河成为天然防线,魏军沿洛水修筑的重泉城(今蒲城钤铒乡附近)发挥重要防御作用。此役秦军生擒魏主将龙贾,斩首八万,迫使魏国割让河西之地。战后,秦国在重泉设县,将蒲城纳入关中防御体系,至今在重泉古城遗址仍能发现战国时期的陶制箭镞、青铜戈等兵器残件,无声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
秦魏围绕蒲城的拉锯战持续近百年,不仅深刻改变了战国格局,更塑造了当地尚武坚韧的民风。时至今日,蒲城民间仍流传着“魏武卒夜袭洛水营”“秦将白起智破重泉城”等传说故事,这些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忆,与出土的战国文物、古城遗址相互印证,让那段波澜壮阔的争霸岁月永远铭刻在蒲城的土地上。
秦朝统一六国后,重泉县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时期,蒲城作为京畿之地,更是迎来了辉煌的发展阶段。唐玄宗为纪念父亲李旦,在蒲城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桥陵,这座陵墓不仅是李旦的安息之所,更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彰显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和雄厚国力。
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父亲李旦而修建的桥陵,堪称大唐盛世的立体史书,以雄浑磅礴的气势与精湛绝伦的工艺,将盛唐气象凝固于关中大地。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李旦崩逝后,李隆基以“因山为陵”之制,在蒲城西北的丰山营建帝陵,历时28年方竣工,动用工匠数万人,耗费资财难以计数,尽显皇家陵寝的尊荣。
桥陵选址极具匠心,丰山“一峰突兀,两翼舒展”,如巨龙横卧,与渭北诸陵遥相呼应。陵区占地85平方公里,以神道为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华表、獬豸、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总数达80余件,其中仅华表就高达8.64米,柱身浮雕缠枝卷叶纹,顶端蹲踞瑞兽,线条流畅遒劲,气势恢宏。神道两侧的仗马造型矫健,鬃毛根根分明,马鞍装饰精美繁复,每匹石马旁皆有驭手肃立,或握缰凝视,或侧身低语,神情姿态各不相同,仿佛随时将牵马护驾。
陵区内的朱雀门石狮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石狮高约3米,以整块巨石雕琢而成,昂首挺胸,巨目圆睁,鬃毛卷曲如波浪,胸前绶带垂落,四爪如柱稳稳立于方形基座之上。其造型既保留了汉魏石刻的雄浑古朴,又融入盛唐艺术的丰腴灵动,威严中透着从容自信,被赞为“东方第一狮”。每当晨曦初照,石狮周身泛着温润的光泽,与巍峨的山体、苍翠的松柏相映成趣,尽显盛唐气象。
桥陵的修建不仅彰显了大唐的国力,更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智慧与艺术水准。陵区内的玄宫深藏于山体之中,墓道两侧绘制着规模宏大的壁画,虽历经千年,仍可见色彩斑斓的仪仗出行、乐舞宴饮等场景。地面建筑虽多已损毁,但残存的门阙、角楼遗址仍可窥见当年“千官扈从,万乘巡幸”的盛况。每逢清明时节,当地百姓自发前往桥陵祭祀,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与古老的石刻建筑交相辉映,让盛唐风华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
桥陵的修建,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工匠和艺术人才,其精美的石刻、宏伟的建筑,无不体现了唐朝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工艺技巧。
在近代,蒲城也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1948年11月,蒲城县政府在高广地区之牛家原成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2月21日蒲城解放,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蒲城的地理环境独特而迷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接地带,地形以台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地势平坦,北部为丘陵黄土原区。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蒲城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境内有洛河及其支流白水河和大峪河,洛河境内长70千米,流域面积1354.26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27.3立方米/秒。这些河流不仅为蒲城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孕育了沿岸的肥沃土地,滋养了世世代代的蒲城人民。
北部山原,东起五龙山,西至太白山,面积13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8.3%,海拔700 - 1200米。这里的山体由石灰岩、砂岩和石英岩组成,南部基石裸露,是发展石灰、水泥、石料生产的理想之地;北部基岩有黄土覆盖,适宜植树造林,郁郁葱葱的山林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中部黄土台原分为二级,总面积93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8.8%。一级黄土台原面积约825平方千米,海拔370 - 600米,地势基本平坦,但分布着一些构造性洼地和土岗土原。二级黄土台原面积约106平方千米,海拔600至900米,由于组成物质松散,雨水集中侵蚀严重,形成了许多沟壑,深达70 - 100米,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蒲城的气候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偏少。年平均径流深为21.7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541.7毫米,年平均气温13.2℃。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蒲城也因此成为陕西产粮第一大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蒲城的水果也久负盛名,蒲城酥梨闻名海内外,距今已有2500年的栽培历史,元、明、清时期就被列为贡品,专供皇宫内院,其酥脆多汁、香甜可口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蒲城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石灰石、硫铁矿、铝土矿、白云岩、黏土矿、高岭土、芒硝、地热水、腐殖酸煤等10余种,以煤、石灰石为主,总储量分别为2.5亿吨和504亿立方米。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了蒲城工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蒲城,这座被誉为“将相故里”的城市,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孕育了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爱国名相”王鼎,便是蒲城历史人物中的杰出代表。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王鼎出生于蒲城。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王鼎一生致力于荐林、禁烟、抗英,坚决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立场,使他成为了当时朝廷中的中流砥柱。在廷谏、哭谏均无效的情况下,王鼎决心以死醒君,他怀揣“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的遗疏,尸谏殉国。他的壮举震撼了朝野,也激励着无数后人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运动中。王鼎的精神,成为了蒲城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与王鼎同样声名远扬的,还有“千古功臣”杨虎城。杨虎城出生于蒲城的一个普通家庭,但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关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杨虎城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1936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杨虎城与张学良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杨虎城将军的爱国义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赞誉和尊敬,他的名字也永远载入了史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
除了王鼎和杨虎城,蒲城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蒲克敏,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1925年春,蒲克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后转为中共党员。他积极参与组织各种革命活动,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而不懈奋斗。在“五卅”运动中,他与吉国桢、邹均等创办《新群》半月刊,揭露、声讨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蒲克敏还曾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并加入英共,在英学习期间成立反帝大同盟中国支会,积极参与当地群众援华反日示威、集会活动,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做出了努力。1939年,蒲克敏在返回途中突遇日机空袭,不幸牺牲,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这些杰出人物的故事,不仅是蒲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的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成为了蒲城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蒲城人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如今,在蒲城的土地上,依然保留着许多与这些历史人物相关的遗迹和纪念场所,如王鼎纪念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等。这些场所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纪念,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学生来到这里,参观学习,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蒲城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里有众多历史悠久的遗迹遗存,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唐五陵——桥陵、景陵、光陵、泰陵和惠陵,是蒲城人文景观的杰出代表。这些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751米,峰恋起伏,沟壑纵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桥陵以山为陵,在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周长约13公里。陵园内现存大量精美的石刻,如华表、石人、石马、石狮等,造型逼真,雕刻细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石刻不仅是唐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桥陵的石狮子最为著名,它们高大威猛,气势恢宏,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雄浑气魄。
景陵是唐宪宗李纯的陵墓,位于蒲城县西北金帜山。李纯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削藩平乱,实现“元和中兴”,使大唐重现生机。景陵陵园规模宏大,神道两侧石刻保存相对完好,石人、石马、石狮等造型庄严肃穆。其中,石人雕刻服饰细节丰富,不同的冠帽与衣纹展现出唐代官员的等级制度;石马则膘肥体壮,马鞍装饰华丽,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景陵见证了大唐在历经动荡后短暂复兴的历史,也体现出李纯力图重振朝纲的政治抱负。
光陵是唐穆宗李恒的陵寝,位于蒲城县北尧山。李恒在位时,唐朝已逐渐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重。光陵陵园形制与前几座帝陵相似,但在石刻的规模与精美程度上已有所逊色,部分石刻出现磨损与风化迹象,仿佛隐喻着大唐国运的渐衰。然而,光陵的建筑布局与残存石刻依然展现出唐代皇家陵寝的基本规制,是研究晚唐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坐落于蒲城县东北金粟山。这位开创“开元盛世”,又经历“安史之乱”的帝王,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泰陵依山而建,陵区广阔,神道石刻依然气势恢宏。但相较于早期帝陵,泰陵石刻在风格上更显内敛,或许正是李隆基跌宕起伏人生的写照。陵区内松柏苍翠,环境清幽,在夕阳余晖下,更添几分历史的沧桑感。遥想当年,李隆基在此安息,回望他一手缔造的盛世,又目睹帝国由盛转衰,令人不胜唏嘘。
惠陵是唐让帝李宪的陵墓,位于蒲城县西北七公里处的桥陵镇三河村。李宪本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却因三弟李隆基平韦后之乱有功,毅然让出太子之位,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被追谥为“让皇帝”。惠陵的封土呈覆斗形状,坐北向南,封土高约14米,底部周长80米。进入惠陵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惠陵博物馆,博物馆内通过实物、文献、多媒体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展厅里侍女俑陶、马陶、骆驼与胡人俑等文物琳琅满目,每一件都造型精美,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大唐盛世。穿过文物展厅便来到了开放式的地宫,地宫全长共60余米,设有7个天井、3个过洞、6个壁龛。甬道及墓室的壁画保存较为完好,色彩斑斓、场面宏大。墓道东西壁南部的青龙白虎图威风凛凛,长达6米有余;墓室东壁的乐舞图中间两人对舞,南边乐队伴奏,北边有一身份地位较高的贵妇人带着侍从在观看,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宫廷生活;穹窿顶部绘制的日月星辰天象图立体逼真,让人不禁感叹唐代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尽管惠陵在历史上多次被挖掘,但它依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信息,这些文物和壁画不仅是唐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除了唐五陵,蒲城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历史遗迹。蒲城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是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蒲城古代文化教育的中心。文庙内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和碑刻,如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墙壁上悬挂着历代名人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蒲城清代考院,是清朝时期举行科举考试的场所,也是陕西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考院之一。考院内的建筑布局严谨,功能齐全,有大门、二门、考棚、大堂、二堂、后楼等建筑。考棚内的考桌、考凳等设施保存完好,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考生们奋笔疾书的场景。
蒲城还是北京时间的诞生地,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就坐落在蒲城。这里承担着我国标准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等提供了高精度的时间基准。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的存在,使蒲城在时间计量领域具有了重要的地位,也为蒲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蒲城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蒲城焰火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唐代就有专门供皇室专用的御用花炮,到宋元明时民间的焰火花炮已较普遍,至清道光年间,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蒲城已达鼎盛时期。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蒲城的夜空便会被绚丽多彩的焰火照亮,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蒲城酥梨,距今已有2500年的栽培历史,元、明、清时期就被列为贡品,专供皇宫内院。蒲城酥梨以其个大、皮薄、汁多、味甜等特点而闻名于世,是蒲城的一张亮丽名片。蒲城土布,又叫老粗布,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世代沿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完全的绿色环保无污染。蒲城土布的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蒲城,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它的历史、地理与人文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而美丽的画卷。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人物都讲述着动人的故事。蒲城,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感受它的魅力。
(文中个别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