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家这个日本品牌,很多中国人从小就认识,尤其是那根经典棒棒糖,或者牛奶糖啥的,成了不少人童年的零食回忆。它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扎根,卖糖果、饮料、饼干这些东西,赚了不少钱。
但近几年爆出的问题,让人不得不警惕,尤其是那些产自日本核辐射影响区的产品,还在市场上流通。这不光是食品安全的事儿,还牵扯到企业责任和消费者权益。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布局深,收入规模大,出了事儿就推责任。
不二家在中国市场的长期经营
不二家是日本老牌糖果企业,成立于1910年,主要做巧克力、饼干、饮料这些。1996年,它正式进军中国市场,那时候国内零食选择不多,日本货显得新鲜,很快就打开局面。
公司先在上海设办事处,后来在杭州建厂,专门生产棒棒糖啥的。到2014年,它还投资5亿日元左右扩产杭州第二工厂,把棒棒糖产能翻倍,瞄准内地市场销售。工厂位置选在杭州,主要因为物流方便,辐射全国。
这些年,不二家在中国卖的产品线挺广,从棒棒糖到白桃饮料,再到软糖、威化饼干,基本覆盖超市、便利店和电商渠道。
数据显示,它在中国市场的年销售额一度很高,虽然具体数字没公开,但从整体看,日本零食品牌在中国总收入不小。不二家母公司山崎面包在日本面包市场占23.7%,不二家作为子公司,靠糖果业务支撑。
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不二家整体净利润涨了,但中国市场销售额没达预期,特别是春节旺季表现弱,和本土品牌比差距拉大。徐福记这些国产品牌春节卖得火热,不二家却疲软,可能是消费者偏好变了,或者竞争加剧。
企业在中国布局稳,工厂雇本地工人,供应链本地化,降低成本。杭州工厂从2012年投产,专攻棒棒糖,产量大,出口内地城市。
品牌形象靠那个双马尾女孩“Peko-chan”维持,包装上总印着她舔嘴唇的样子,吸引小孩和年轻人。收入方面,日本企业在中国零食市场整体份额大,不二家作为代表,三十年积累下来,销售总额肯定不小。
2023年财报里,中国业务贡献部分收入。企业还开线上店,卖Peko-chan周边,扩展收入来源。只是,市场饱和后,增长慢了,2024年上半年,中国销售额下滑,反映出挑战。企业在中国投资多,工厂扩建,渠道铺开,赚的钱不少。
但问题也来了,部分产品来源有猫腻,尤其是那些从日本进口的,产地敏感。企业声称产品符合日本标准,但中国有禁令,这就冲突了。收入高是事实,但安全把关松懈,让人质疑赚钱方式。
核辐射区食品流入中国市场
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海关就禁了从福岛、群马、长野、新潟等10个县进口食品,因为辐射风险高。这些县区食品在中国不能卖,但有些还是溜进来了。不二家产品就牵扯其中。
2023年6月,广东佛山顺德区汇洋行百货公司被查,卖的不二家白桃饮料产自长野县,8瓶进货,已卖6瓶,赚72元。
还有群马县的ORIHIRO蒟蒻果冻1箱,卖24包,赚538元;新潟县的布尔本豆乳威化饼干10包,卖10包。这些都产自禁区,违反规定。
监管部门罚了公司1万元,没收剩余2瓶饮料和违法所得795元。问题在于,大部分货已卖出,流入消费者手里。
佛山这事儿不是孤例,2023年7月,浙江嘉善县一家公司也被罚,现场扣了不二家葡萄味软糖46包、苹果味软糖26包,这些产自禁区。
执法人员检查时,发现货架上摆着,消费者买了不知情。8月,温州鹿城区一家店卖日本人气棒棒糖,产自埼玉县,也在禁令范围内,被扣押。这些产品不是本土工厂产的,而是从日本进口。
企业回应说,产品在日本国内卖得好,符合本地标准,没问题。但中国禁令明确,禁区食品一律不准进。企业没主动召回,也没道歉,就这么推脱。
日本人自己对这些县区食品也警惕,超市打折都没人买,因为担心辐射对身体伤害。长野、群马这些地方虽不是福岛核心,但辐射影响存在,长期吃可能有风险。中国消费者却买到这些,企业没把关好。
类似事件多地发生,2023年下半年,多个商家因卖日本禁区食品被列入失信名单。佛山公司被罚后,还进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浙江温州案,店家没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直接上架。产品包装精美,印着可爱图案,容易骗人。这些事儿暴露供应链漏洞,日本企业出口时没严格分产地,中国进口商也没查清。
不二家作为日企,在中国赚钱多年,但出了事儿态度暧昧。只说符合日本标准,没提中国禁令。这双标明显,日本国内民众避开禁区食品,企业却往中国推。
2023年事件后,企业没公开召回,也没补偿消费者。罚款针对销售商,不是不二家本身,但企业作为源头,该负责任。母公司山崎面包也没表态,就这么拖着。
监管部门行动快,佛山案从抽查到罚款,过程严。海关加强进口审查,2023年后,禁令扩展更多品类。平台如淘宝,也查卖禁区食品的商家。
2023年7月,有商家卖核食被平台下架。但问题根源在企业,没从源头堵住。企业工厂在中国产安全产品,但进口货没管好。收入高,但责任缺位,让人气愤。
消费者开始抵制,社交媒体话题阅读过亿。2023年后,不二家销售下滑,本土品牌如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崛起,强调供应链透明,每批检测公开。
它们用本地原料,避开进口风险,抢了市场。企业至今没调整策略,部分产品还卖,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弱。监管需更严,进口食品查产地,确保安全。
事件后,不二家在中国声誉损,2024财报显示中国业务未达预期。消费者转向本土货,超市货架本土品牌多。企业整体在日本稳,但海外受挫。教训是,全球化下,原产地标签不是质量保证,必须统一标准检验。
消费者权益得保护,吃东西不能有隐患。日本企业在中国收割收入大,但不能忽视本地法规。至今产品流通,引发争议。市场不会姑息,信任没了,收入就滑。
本土企业借机上位,靠质量和诚信赢。长远看,企业需反思,调整供应链,确保合规,不然在中国难立足。消费者也得警惕,查产地,选安全货。这事儿提醒大家,赚钱不能害人身体。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