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地下千米的深处,却不仅仅埋藏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丰富的矿藏,更深的还有我们一国的科技之魂。谁也想不到,曾被誉为“工业的维生素”的稀土,又将与冷却高科技设备的“生命之气”——氦气,演绎出一幕幕大国博弈的隐形战场。

可谓两国的稀土之路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美国虽坐拥全球第一的稀土储量,却一意封存了自身的矿井资源,纷纷将大量的稀土矿的进口大权都交给了中国,而中国却恰恰相反,已将全球的90%的稀土的冶炼技术都占了尽,然而却又面临着石油、氦气等各种资源的95%的都依赖进口的困境。这种看似矛盾的供需链,背后是一场关于未来科技主导权的生死牌局。
氦气虽小众,却是核磁共振、芯片光刻、航天火箭的“冷却血液”,它的分子极小,泄漏后直逃太空,无法人工合成,而美国长期垄断全球供应网,2018年前,中国芯片厂常要提前半年囤氦气,医院核磁共振仪一旦断供,千万设备可能直接报废。

但危机逼出反击——中国勘探团队在新疆戈壁零下30度的严寒中锁定氦气富集区,研发的高精度分离膜技术从天然气中“抓”住逃逸的氦分子。到2025年,国产氦气年产量突破300万立方米,新疆、四川的提取工厂已能支撑芯片厂与航天发射需求。
随着医疗的不断进步,曾经被长期的“扼杀”在胸腔中的“病人”如今也能自主地“呼吸起”了,甚至能“自己”供氧。
其实稀土的博弈更像一场以大国的政治博弈为背景的“刀光剑影”。但令人忧心的却是,美军的这支代步之师,正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打入了自生自灭的死角——每架F-35的稀土消耗量高达417公斤,其所需的稀土军工库存仅能维持4-8周的生产,短期内难以将其量产。

中国一套组合拳直接打中七寸:一是出口管制升级,含中国技术超0.1%的海外产品需经审批;二是专利壁垒,全球70%稀土精炼专利握在中国手中,三是资源反导,从美国进口稀土矿加工后再高价出口磁体,让美方“挖矿卖土”却断不了产业链依赖,更妙的是战略转向——中国稀土进口量已是出口的2倍,反而让美国成为最大稀土矿供应国。
基于将国外的廉价的富磁铁矿的资源“反转”地投入到我国的高端磁材的产业中既能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的本土的磁铁矿的储量,又能为我国的高端磁材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
这场资源战争没有硝烟,却定生死。借助不懈的努力,中国从原来的被动地去依靠外部的机会,到现在的主动地去把自己打破局,这其中的关键也不是简单的短期的政治博弈,而是真正的通过了对技术的自主的掌控,对产业链的重塑等一系列的硬的功夫。当稀土与氦气双双实现“自主呼吸”,大国科技的命脉才真正握在自己手中。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