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50年那个夜晚,王济甫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彻底改写。
他只是一个空军上校参谋,30岁,在冈山基地负责训练事务,姐夫吴石出事了,他跟着倒霉。
判决书让人不寒而栗:"纵无实据,亦应严惩以儆效尤。"这哪里是判案?分明是杀鸡儆猴。15年刑期,一个青年军官最好的岁月,就这么被钉在了牢房里。

1950年3月的某个傍晚,王济甫从冈山空军训练司令部下班。
身上还穿着沾了机油的军服,手里提着一袋麦芽糖,准备回家给孩子。脚刚迈进门槛,外面哐当一声,几个穿黑色中山装的人闯了进来。

证件在眼前晃了一下,什么也看不清。
"王济甫,跟我们走,调查吴石的案子。"
家里人全吓傻了,站在那不敢动,王济甫当时还以为就是问几句话,自己啥也没做,不就是跟吴石吃过年夜饭?聊的都是工作上的事,哪个基地缺轮胎了,往金门送了多少物资,都是明面上的公务。
可特务根本不听这些。
一句"同谋",一句"知情不报",人直接被带走关了十几天。
王济甫是吴石夫人王碧奎的堂弟,福建闽侯老乡,这层关系在平时不算什么,可在吴石案爆发后,就成了最大的罪证。

审讯室里,特务反复追问一件事,你给吴石提供了什么情报?
王济甫确实说过一些东西。吴石每次从台北来冈山,或者王济甫去台北吴石寓所,姐夫总会问起空军的事。
"现在空军有几个大队?哪一大队驻在哪里?每大队的飞机有多少架?飞的是什么飞机?性能如何?"
这些问题,王济甫都照实回答了。
他甚至还亲笔写过一份《台湾重要机场情形》的材料,交给吴石。保密局的特务在档案上注明:"被告王济甫交吴石的原稿(是吴石命王亲写者)"。

可问题在于,王济甫压根不知道这些信息会被传到大陆。
他只是觉得姐夫问起来,如实相告而已,吴石是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问这些事情似乎也正常。一个基层空军参谋,哪里想得到自己的顶头上司,会把这些情报整理后送给对岸?

1950年5月30日,蒋介石指派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三人负责审判。
高等军法会审庭的审判程序很特别,先请总统核示,再制作判决书。这意味着什么?判决结果早就定了,审判只是走个过场。

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人被判死刑,6月10日枪决。两个月后,8月10日,吴石的副官王正均和作战参谋林志森也被处决,王正均被杀时年仅26岁。
活下来的人呢?
吴鹤予判了10年,方克华10年,江爱训7年,王济甫15年。
为什么王济甫的刑期最重?审讯卷宗里找不到明确答案。保密局特务自己都承认,找不到王济甫主动泄密的实质证据。可判决书上只是:"纵无实据,亦应严惩以儆效尤。"
说白了,就是杀鸡儆猴。
王济甫有两条"罪状":第一,空军上校的身份;第二,吴石亲戚的关系。就这两条,15年。

这场审判的荒唐之处在于,连负责审理的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三人都看不下去了。他们联名为吴石等人陈情,转报蒋介石"有关被告于法庭之忏悔言词"。
结果呢?蒋介石震怒,认为三人为犯人说情"殊为不法之至",差点要革除他们的职务,最后改成记过处分。
连审判官都不敢为被告说话,这场审判的性质可想而知。

1950年到1965年,整整15年。
30岁进去,45岁出来,一个空军上校参谋的黄金年华,就这么耗在牢房里。

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王济甫一无所知。他只知道每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干活,吃饭,睡觉,重复。看不到尽头的日子,一天天地熬。
家人呢?妻子独自拉扯孩子,背负着"匪谍家属"的罪名。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大人在街坊邻里抬不起头。谁敢跟一个匪谍的家属走得近?那是自找麻烦。
台湾1950年代正处于白色恐怖最严酷的时期,政治犯在监狱里的待遇,档案里没有详细记载。可从同期其他政治犯的遭遇能推测出来:审讯、逼供、精神折磨,日复一日。
吴石案牵连了200多人,这200多个家庭,每一个都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有的人被判死刑,有的人被判无期,有的人像王济甫这样,被判了十几年。
活下来的人,未必比死去的人幸运。

王济甫在狱中度过了整整5475天,每一天都在想,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每一天都在盼,外面的家人过得怎么样?每一天都在问自己,我到底犯了什么错?
没有答案。
1965年,刑满释放,王济甫走出监狱大门时,已经45岁了。15年的牢狱生活,把一个意气风发的空军军官,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
45岁,一个男人本该是事业巅峰的年纪,可王济甫什么都没有了。
空军上校的身份早就被剥夺,"匪谍"的标签却如影随形,他找不到工作。谁敢雇佣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政治犯?那是给自己找麻烦。
台湾1960年代,经济刚开始起步,生活物资还很匮乏。一个有政治污点的刑满释放人员,根本无法融入正常社会。

找工作,人家一听说他的背景,立马摇头;租房子,房东一查档案,马上拒绝;就连日常生活,周围邻居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
孩子在学校受尽欺凌,同学们知道他爸爸是"匪谍",天天嘲笑,欺负。老师也不管,甚至还会当众点名:"你爸爸是坐牢出来的。"
家人抬不起头,亲朋好友见了面,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绕道走。以前的战友同事,更是避之不及,谁敢跟一个政治犯来往?那是要被盯上的。
王济甫就这样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他不能抱怨,不能喊冤,甚至不能提起过去。一个字说错了,就可能再次被抓,他只能默默地活着,像一个透明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
那个曾经在蓝天翱翔的空军军官,变成了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普通人。

比肉体的折磨更残酷的,是精神上的凌迟。15年牢狱生活已经够痛苦了,出狱后的日子,反而更加难熬。
在监狱里,至少知道还有个刑满释放的盼头。可出来之后呢?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只能一天天地熬着。

2019年,台湾"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做出决定:吴石案所涉之方克华、吴鹤予、江爱训、林志森、王济甫、王正均的刑事有罪判决,于2017年12月29日视为撤销。并依照《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条例》进行补偿。

撤销判决,给予补偿。
可这对王济甫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他的尊严,早就在那15年的牢狱和之后几十年的凄苦生活中消耗殆尽。2019年的"平反",对一个可能早已不在人世的老人来说,不过是一纸空文。
当年的军事法庭审判,被后来的监察院指出有8大违失,吴石的枪决有3大疑点。可这些疑点又能怎样?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也废了。
历史的教训在哪里?
"纵无实据,亦应严惩以儆效尤"——这几个字背后,是多少人的冤屈?王济甫只是其中一个。吴石案牵连的200多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家庭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有人说,那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
可特殊时期就可以不讲证据?就可以株连亲属?就可以把一个人最好的15年关在牢房里?
王济甫的悲剧,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多少人因为一点牵连,就被打入深渊?多少家庭因为一个冤案,就家破人亡?
一个本该保家卫国的空军军官,最终成了历史洪流中被遗忘的牺牲品,他活着,却比死更凄凉,这就是王济甫的结局。
参考资料:
1. 澎湃新闻《吴石舍命传递了哪些情报?又是如何被捕遇害的?》
3. 维基百科《吴石、朱谌之间谍案》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