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挤地铁,总能看到有人掏出折叠屏刷剧、回消息,展开屏幕比普通手机大一圈,看着还挺方便。
可七年前根本不是这样——那时候折叠屏要么贵得离谱,要么怕刮怕碰跟伺候祖宗似的,连最乐观的人都觉得,这玩意得二十年才能普及。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它就成了不少人的主力机,这背后其实是一步步解决了“不好用、买不起”的难题。
2018年柔宇出了第一款量产折叠屏,看着挺新鲜,能折能展,可拿到手就傻了——机身厚得像块砖,屏幕折完有道深印子,刷个微信都卡顿。
2019年三星、华为也跟进了,三星Galaxy Fold内折设计挺巧,可有人撕了屏幕保护膜就黑屏;华为MateX外折屏看着大气,可放兜里容易被钥匙划花,重量还到了300克,攥久了手酸。
那时候的折叠屏,说是“科技产品”,更像“展示品”。
价格也吓人,三星、华为的机型都要一万五六,柔宇便宜点也要九千多,普通人哪舍得买?
而且软件还跟不上,好多APP没适配大屏,分屏功能跟摆设似的,用着还不如普通直板机顺手。
那会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个噱头,成不了气候。
没人看好的时候,厂商们没放弃,反而盯着痛点改。
首先是屏幕,早期用塑料膜,一刮就花,后来换成了UTG超薄柔性玻璃,硬度上去了,透光也更好,现在折几十万次都没事。
然后是铰链,这是折叠屏的“心脏”,早期铰链厚还容易进灰,华为搞出双旋水滴铰链,折的时候屏幕能形成弧形,没了深折痕;三星用隐形铰链,机身厚度也降下来了。
重量和厚度也有大变化,2019年华为MateX厚11毫米,现在主流折叠屏厚度都控制在8到12毫米,重量降到240克以下,跟普通直板旗舰差不了多少,揣兜里不坠得慌。
软件也跟上了,安卓系统专门适配大屏,分屏、悬停、平行视窗都好用,刷剧时能一边看一边发消息,办公时能同时打开文档和表格,终于从“能用”变成“好用”了。
光好用还不够,得让大家买得起才行。
2021年是个转折点,小米出了款折叠屏,第一次把价格压到一万元以内,虽然还有点贵,但至少让普通人看到了希望。
接着vivo、OPPO也跟上,2022年vivo X Fold卖8999元,2023年OPPO FindN2降到7999元,摩托罗拉更狠,直接干到5699元。
短短两年,折叠屏起售价降了一半多,以前买个折叠屏得咬咬牙,现在五千多就能拿下,跟高端直板机价格差不多了。
价格下来了,买的人自然多了,2018年全球才卖19.8万台,2022年就破了千万台,IDC还预测2025年能卖到1983万台。
现在不光是商务人士用,学生党、上班族也能轻松入手,真正走进了日常。
现在的折叠屏,早不是当年的“噱头产品”了——能拍照、能办公、能刷剧,重量厚度跟直板机差不多,价格也亲民,当成主力机用完全没问题。
它能走到今天,不是靠运气,而是一步步解决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未来说不定还能更轻薄、更便宜,甚至出现新的折叠形态,这事情,还真值得期待。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