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为何越来越长?这个真相你必须知道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假期,正在悄悄变长?

2026年的放假安排来了——春节能连休9天,虽然前后得补两天班,但已经是“史上最长”。而且,未来我们很可能迎来更多、更长的假期。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经济转向。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处在“生产模式”里:物质匮乏,需求旺盛,我们拼命生产、埋头苦干,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那时候,勤俭是美德,加班是常态。

但现在不一样了。

物质丰富了,城镇化见顶了,房子、车子、家电该有的都有了——我们的主要矛盾,悄悄从“生产不足”转向了“消费不足”。

这时候,你还只鼓励生产,就有点像什么呢?——像南京大学那个食堂。

前阵子有个热搜,南大食堂推出999块的帝王蟹,学生倒没觉得有啥,嫌贵不买就是了。可学校偏要出手,说“要回归实惠亲民”,把它下架了。

这个动作看似合理,背后却是一种思维惯性:总觉得高消费不对,勤俭才是正途。而且没有意识到生产导向正在向着消费导向转变。

可问题是,时代变了。

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就提出过一个“节约悖论”:就是当消费不足成为主要矛盾时,大家越节约,经济越低迷,最后所有人都变得更穷。

这句话在今天听起来,格外有现实意义。

那怎么办?怎么促进消费?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发消费券、打价格战。但有些商品,不是便宜就有人买。比如防盗门——中国一年卖3000万个,十年没怎么变过。该装的都装了,总不能把门砸了重装?

冰箱、电视、汽车、房子……都一样。以前大家啥都缺,都是增量需求,现在该有的都有了,增量需求放缓,主要是置换和改善型需求,光靠降价刺激消费,效果有限。

那什么消费没有上限?不会饱和?服务业。

美国服务业消费是商品消费的两倍,日本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70%。而我们,还远远没释放出潜力。

但发展服务业消费,光有钱不够,还得有时间。

和买一个冰箱、一部手机不同,服务性的消费,很多时候是“创造需求”的。 你本来可能没打算今晚去看脱口秀,但因为放假了,心情放松了,就临时起意买了一张票。你消费的边界就被大大拓宽了。

更重要的是,服务类消费几乎没有“够了”这一说。 你家里不可能摆三台冰箱,但你可以这个周末去露营,下个长假去滑雪,今年看十场演唱会,明年再计划一次环球旅行。这种体验是无穷无尽的,是不断升级的。

所以你看,放假,不仅仅是让你休息。它也是在为你创造消费的时间和场景——让你有机会从生产线和办公桌前走出来,走进餐厅、影院、机场和健身房,去完成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身份转换。

虽然我们整体收入水平仍有待提高,放假不代表每个人都去消费,但至少可以让工作繁忙的中产,收入稳定的公务员等等,让这些群体释放消费潜力,而对普通打工群体,只要能保证给足加班费,多放假也是一个提高收入的机会。

这就是假期变长的深层逻辑。

所以,不要小看假期的增长。它不只是多一两天休息,更是经济引擎切换的信号——那就是从“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在这个过程中,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拥有越来越多的假期。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请勿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财经   真相   假期   需求   服务业   经济   主要矛盾   冰箱   勤俭   增量   凯恩斯   脱口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