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台湾品牌收缩大陆市场,曾是“星巴克”劲敌

又一台湾品牌收缩大陆市场:85°C从“星巴克劲敌”到战略收缩的陨落之路


2025年10月,台湾咖啡烘焙连锁品牌85°C宣布大规模关闭中国大陆营运不善的门店,预估全年关店超40家,占其大陆门店总数约10%,标志着这家曾被称为“星巴克劲敌”的品牌正式进入战略收缩期。从巅峰时期的500家门店到如今区域性撤退,85°C的退场不仅折射出台资餐饮品牌在大陆市场的集体困境,更暴露出品牌定位模糊、管理失衡及市场迭代的多重挑战。

辉煌起点:从台湾逆袭到大陆扩张

85°C诞生于2003年台湾,以“咖啡在85°C时口感最佳”为名,凭借低价策略(饮品4-10元)和“中央工厂+标准化”模式迅速崛起。2004-2007年间,其在台湾开出340家门店,年销售额15亿新台币,超越星巴克成为当地咖啡市场龙头。2007年,85°C以“平价咖啡+烘焙”组合切入大陆市场,首店落户上海,依托供应链优势和加盟模式快速扩张,巅峰时期大陆门店超500家,2014年门店数突破475家,一度被视为星巴克在二三线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收缩轨迹:亏损加剧与区域性撤退

此次收缩并非偶然。据母公司美食-KY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大陆业务亏损约2亿元新台币(约4600万人民币),2024年亏损近4亿元新台币,2023年下半年起由盈转亏。区域布局上,江苏(134家)、上海(119家)、福建(109家)构成核心市场,而华北、西南地区门店数仅个位数,未来或退出这些低效区域。关店潮背后,是大陆市场消费力低迷、竞争加剧及自身战略失误的集中爆发:

行业对比:台资品牌的集体困境

85°C的退场并非孤例。同期,上岛咖啡从3000家门店沦为中餐食堂,丹堤咖啡门店从60余家缩至三四十家,鼎泰丰关闭14家大陆门店,克莉丝汀、machimachi等品牌亦加速收缩。台资餐饮品牌普遍面临三重挑战:

反思与未来:破局还是退场?

85°C的案例为台资品牌敲响警钟。其突围需直面三大命题:

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台资品牌的退场,本质是市场迭代下的适者生存。”在27万亿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背景下,唯有通过定位清晰、管理革新和区域聚焦,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而对于85°C而言,此次收缩或是“断腕求生”的必然选择——是沉沦为下一个“上岛咖啡”,还是涅槃重生,考验着品牌的战略智慧与执行定力。

结语
从85°C的退场到台资品牌的集体收缩,映射出大陆市场从“流量红利”向“品质竞争”的转型。当消费升级与市场迭代成为主旋律,品牌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以价值为根基,方能穿越周期,避免沦为时代的注脚。正如85°C品牌名所隐喻的——温度需精准控制,方能成就最佳口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亦需在战略与执行间找到那个“85°C的平衡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美食   劲敌   台湾   大陆   品牌   市场   咖啡   台资   区域   战略   新台币   体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