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报!华为抓到“内鬼”,40项技术被剽窃,两家公司被连锅端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2025年夏天,中国芯片圈接连爆出两起骇人听闻的大案:一边是“尊湃通讯”创始人锒铛入狱、公司资产被冻结。

另一边则是深圳某初创企业刚获融资便遭调查,核心员工被带走。背后牵扯的,不仅是技术抄袭、黑产渗透,还有对“华为系创业”信任体系的根本动摇。

一纸判决,斩断了技术盗用的惯性链条;一轮肃清,揭开了高薪背后的秘密诱饵。

华为究竟如何发现了这场深埋两年的技术阴谋?而这场席卷“芯片江湖”的整肃,是否只是开始?

2021年,上海出现了一家名为“尊湃通讯”的新兴芯片公司,创始人张琨曾在华为海思担任要职,主要负责Wi-Fi芯片方向。

公司成立后动作频频,很快完成数亿元融资,对外宣称要研发国产自主的Wi-Fi6/7芯片,其核心团队几乎清一色来自华为背景。

融资时,不少投资方都看中的是团队的履历,在那个芯片资本热潮尚未冷却的阶段,“海思出身”几乎成为风险投资的保证书。

项目路演中,公司强调“有过硬的架构经验”“掌握底层算法逻辑”,甚至有人直接表示产品可实现量产替代,技术基础已成熟稳定。

2023年底,警方介入调查时,发现该公司在核心Wi-Fi芯片的逻辑结构、协议接口、电路设计等方面,与华为海思的同类产品高度一致。

官方技术鉴定报告最终确认:尊湃通讯的芯片设计中有40处关键技术点与华为产品存在90%以上的重合度。

经过多轮技术对比与反查,证据表明,这并非技术路径的自然重合,而是团队成员在离职前通过截屏、抄写、导出等方式获取了原公司内部的研发资料。

相关数据随后被直接运用于尊湃自研芯片中,并以此进行宣传和商业融资。

警方通报显示,张琨及其核心管理层不仅在公司创立初期策划了这一“技术迁移”操作,还在招聘中以高薪、股权等方式诱导多位前同事跳槽,组成完整的研发班底,迅速复制华为内部技术体系。

随着尊湃通讯案件的发酵,一审判决在2025年7月落地,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认定,14名前华为员工参与其中,其中5人被判实刑。

张琨作为首犯,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数百万元,公司账户被冻结,累计金额近亿元。

过去,技术人员“出走创业”是被默许甚至鼓励的风潮,但当技术界限被越过,结果便不再只是项目失败或投资损失,而是可能触犯刑法。

与此同时,深圳一家企业同样由数位前海思员工组建,主攻短距离通信芯片。

2025年7月,该公司刚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不到一周,便有消息传出,几名核心研发成员被警方协助调查,调查原因未被公开,但业界一致认为,这起事件与技术来源不明有关。

在这家公司被关注之前,它的融资之路同样顺利,主打技术能力、背景履历、专利布局,赢得了多家机构青睐。

但此次事件曝光后,投资人开始重新评估“华为系创业项目”的风险,多个项目被中止尽调,有基金甚至发布内部通报,明确限制投向“技术来源不明”的早期芯片公司。

华为曾多次内部强调技术防泄密的管理机制,但在创业资本诱惑与行业混乱现状面前,依旧难以完全阻止“信息打包出走”。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为早在2022年就开始针对部分“海思系”创业公司的产品进行内部审查。

随着市面上部分芯片方案与海思早期架构高度重合,技术团队在例行专利和代码比对中发现异常,不少参数模型、指令逻辑,甚至硬件接口结构都与内部文档重合度极高。

起初,企业只是内部启动合规调查,并未声张,但当进一步分析后发现重合不仅限于个别函数模块,而是整个芯片架构“层级式复制”,性质已从“借鉴思路”演变为“系统性复刻”。

更严重的是,多个设计节点的编解码逻辑、射频算法与测试方式都出现了完全一致的数据特征。

2023年12月21日,上海经侦部门发布通报称,在公安部统一部署下,联合江苏警方破获一起芯片商业秘密侵权案件。行动中,共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并在查扣7台存储侵权技术资料的服务器。

从技术追踪到证据固定,整个调查历时近一年,其中一份司法鉴定报告认定,尊湃芯片中至少有40项关键技术点与华为海思内部资料构成“90%以上实质重合”。

这包括射频模块的数据路径设计、低功耗调度机制、Wi-Fi信道切换逻辑等内容,均达到了“技术结构、功能目标与实现方式一致”的标准。

此次案件中,由于相关人员在离职前就已通过截屏、摘录等方式获取资料,再在新产品中原样套用,证据链完整、界限清晰。

法院最终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以牟利为目的、组织化、分工明确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件。

2025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另外13人也分别获刑或被处罚金。

整个案件的罚金合计1350万元,部分人员还将面临民事赔偿与资产追缴。

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如果企业间存在技术重合,必须通过明确的授权协议、技术转让合同加以规范。

否则,哪怕是原公司员工主导设计,只要未经许可、且技术构成重合,仍可构成侵权。

同时,司法层面也给出了一条红线:技术同一性达到90%以上,原则上即可视为“实质性相同”,企业若不能证明系自主研发,将承担不利后果。

这项判决迅速在芯片圈内传播开来,多个知名初创项目紧急启动内部技术溯源审查,部分公司主动撤回融资申请,一些原计划走“经验迁移”路线的创业团队也被迫搁置计划。

如果说尊湃事件揭露的是“外部技术叛逃”,那么紧随其后的另一轮整顿,则直指“企业内部的信任漏洞”。

2025年3月起,网上突然流传出一张截图,声称华为某业务部门大规模裁撤外包员工,并牵出一条涉及“内推黑产”的腐败链条。

起初舆论认为这只是一次正常的人事优化,直到官方通报披露,事情远比表面复杂,调查显示,涉及的不仅仅是个别岗位作假,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性操作模式。

在多个核心业务线中,部分内部员工与外部中介勾结,将招聘流程变成一套有价格、有套路的“灰产链”。

一位正式员工想引进外包人员,只需通过指定中介联系候选人,收取所谓的“内推费用”2万元,便能确保通过测试流程。

更离谱的是,还有人为候选人提供原题考题,安排代笔作答,甚至在评审系统中修改评分记录。

更令人震惊的,是所谓的“保护费机制”,成功入职的外包员工,需按月缴纳2000元给“内线人员”,连续半年甚至更长。

这些钱被中间人层层分成,有员工靠这笔灰色收入还清了车贷房贷,甚至发展成了“职业猎头”链条。

华为的内部调查组在清查过程中,调取了完整的人事流程日志与评分记录,最终确认共有54名正式员工参与其中,112名外包员工因流程违规被解除合同。

华为并未回避处理结果,而是公开推进新的招聘合规机制,背景核查、技术比对、项目交叉审计,并上线了一套全新的“可追溯评分系统”,所有面试评分、评审意见均须实名记录,接受系统抽查与管理层复盘。

同时,对牵涉事件的猎头公司与外包供应商,华为已列入黑名单,永久中止合作关系。

华为的这轮“文化防火墙建设”,本质上是对组织免疫力的一次全面重建,技术可以通过研发积累,但制度与信任,需要持续浇筑,一旦腐蚀出现,无论系统多先进,都会被从内部拖垮。

芯片可以复制,制度可以模仿,但企业文化的“芯片”却无法抄袭。

从尊湃案到招聘黑产,从外部司法追责到内部铁腕肃清,华为用行动表明:无论多高职位、多强履历,触碰红线,就必须承担后果。

参考信源:

封面新闻2025-08-01《尊湃窃取华为芯片技术案宣判:14人被判刑,总罚金超千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科技   华为   官方   技术   公司   芯片   员工   融资   外包   核心   逻辑   团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