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墙黄瓦不变,琳琅至宝传承。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掏出“压箱底”文物瑰宝,连开三大展览,乾隆花园第一二进院落同步开放,百年变迁凝练其中。从午门展厅的“百年守护”,到乾隆花园的“天工匠心”,再到神武门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璀璨多姿的展览,向世界生动呈现中华民族持续不断又绚烂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中,参观者在一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前驻足。
午门及雁翅楼
万千气象 百年守护
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从195万余件院藏文物中精心遴选,用200件(套)文物,分“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立体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系统呈现故宫博物院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脉络。
一眼百年
“时空”展柜里,陈列着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斗彩鸳鸯莲池图碗和粉彩婴戏图双耳撇口瓶。背板的黑白照片,则是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承乾宫瓷器陈列室。
一眼百年,展品如故,唯有陈设古物的木柜变成了恒温恒湿的现代展柜。
“查阅《故宫物品点查报告》,这对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原存慈宁宫,记为‘乾隆款白地彩花小瓶一对’。”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婉玲揭秘,这个设计意在营造和历史对话的感觉。
“二十五宝玺”罕见地合体展出。这是清乾隆皇帝厘定的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曾经,它们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盘中。当“故宫博物院”的匾额挂上神武门,皇家私苑成了全民共享的博物院,“昔之所谓秘殿宝笈,一夫所享有者,今已公诸国人矣”。
百年故宫不仅藏珍宝,更收集民族的记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许彤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有意识地填补清宫旧藏的空白领域。展出的罗聘册页便是典型代表。“他是‘扬州八怪’之一,这类地方画派当年并未进入皇家视野。”许彤介绍。
万里归途
国之重器密集露脸,尤其是书画类展品,几乎都是教科书级别的。但站在100年的当口,它们的经历比艺术价值更动人心。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北宋时的“航拍中国”。这件清宫旧藏,却并非“故”字号文物,而是“新”字号——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收购、拨交、捐赠等方式入藏故宫的。许彤说,此画1923年被溥杰携带出宫,在战火中几经辗转,最终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重返故里,并得到精心守护。
见证了国运兴则文运兴的“新”字号文物,被摆放在展厅的核心位置:《伯远帖》曾散佚出宫,几易其手,1951年国家拨款从香港购回,拨交故宫收藏。元代人物画代表作《伯牙鼓琴图卷》被溥杰携带出宫,1958年由故宫收购入藏。《诸上座帖》将黄庭坚书法“树梢挂蛇”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民国时期也是流出宫外,归张伯驹购藏,后捐献给国家,1956年拨交故宫。
绢寿八百,纸寿千年。这些瑰宝曾被珍重藏入私府,也曾遭遇遗憾与磨难,但最终等来了热泪盈眶的聚首。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有故宫人,有归国游子、海外华人、教授、农民……文物归藏的故事,是故宫更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
一脉传承
文物的生命在于传承,传承离不开守护。
曾被八国联军劫出国外,国家斥巨资从香港购回的《五牛图》抵京时,遍体鳞伤:画面布满污垢,有约300个蛀洞,纸纤维老化断裂,命悬一线。装裱大师孙承枝以超凡的技艺和耐心,对其进行了“起死回生”的修复。
如今,这幅目前所见存世最早的纸本绘画熠熠生辉。有网友评价它“可以看清牛的眼睫毛”。
一件碎了130多片的青铜卣被巧手复原,诠释了“缀千百碎片成一卣”的坚守;宁寿宫、养心殿内檐装修、太和殿大修、故宫及北京中轴线申遗,展现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创新实践……故宫百年,是师徒相承上演的一部与时间对抗的纪录片。
正在展出的青铜莲鹤方壶。
展览本身也在践行“守护”主题。《清明上河图》《上阳台帖》《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等将接力展出。随后,它们将进入约3年的“修养期”,以恢复稳定性。
展览的最后一件展品是特磬。徐婉玲说:“特意选择了特磬中的第三件,名曰‘太簇’,有万物生长之意,寓意博物院下一个百年的全新开始。”
点击图片来互动
乾隆花园
一石一木 天工匠心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随着紫禁城最豪华花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前两进院开放,“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主题展览开幕,按“倦勤隐趣:乾隆花园的设计与营建”“故苑新生:乾隆花园的保护与修复”两个单元,重现花园营建记,揭秘花园保护和修复幕后。
乾隆花园前两进院重新开门迎客。
乾隆为自己退休打造的“世外桃源”,处处流露着高超的造园技艺。仅以山景为例。一进院青黄两色太湖石造山,巧妙地遮住了八九米高的宫墙,营造出山林园囿的氛围。“一部分石头是从北海挪来的艮岳石,一部分是房山北太湖石。”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负责人赵鹏说,不同于一进院营造出的山润景朗和谐景致,观众透过二进院展厅窗户看三进院的假山时,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匠人利用逼仄环境,营造出山的压迫和巍峨感。
展览设在花园二进院的遂初堂及东西配殿,通过20米动画长卷和档案等,讲述花园前世今生。赵鹏尤其推荐东厢房的一面老墙。“清宫常用裱糊纸张的做法进行表面装修,类似贴壁纸。在这面墙上,发现了不同时期裱糊纸张叠压的情况,就像是岁月留下的日记。”
工作人员通过显微分析,识别出不足画幅1%的残片上,画着点点树叶。以此为据,利用光影,工作人员在墙壁上重现通景画的制作过程。
遂初堂西梢间的墙壁也是看点。光绪为给慈禧六十大寿庆生,大修该区域,将此前的墙面纸几乎去除殆尽。此次找到了一小片乾隆时期的樱花壁纸残痕,应是当年的江南工匠根据日本进口纸张仿制而成的。
通过科学检测与分析,修复团队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沿用乾隆时期的图案,复原了这种独特的壁纸,并将其重新裱糊在遂初堂西梢间的墙面和顶棚上。
观众还可通过烫样俯瞰完整花园,甚至透过掀开的屋顶,一睹倦勤斋通景画风姿。这些奇景的幕后技艺,也一并揭开面纱。存世仅见孤例的漆纱,古代常用于制作冠帽。但在乾隆花园中,它被创造性地使用在了符望阁的落地罩上,形成类似纱窗的效果。这种做法已经失传。
工作人员尝试复原漆纱工艺——通过科学检测与分析,发现符望阁漆纱的构造,应是在纱罗上髹漆之后,满贴金箔,再用纸、大漆、金粉、颜料堆绘出图案。材料一层层叠加,最后多达23层,算下来整体厚度却不超过1毫米。乾隆时期的手工艺之发达,可见一斑。
神武门
南迁北归 动人再现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为避战火,从北京出发,颠沛20余载,行程数万里,辗转城市乡野……100余件(套)档案文献及珍贵文物在“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上,重现万里归家路。
展出的《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南迁物品清册》第一卷,边角有污,但能清楚看到“金二八○73之1龙泉暗花大盘一件”“三九五35定窑蕉叶觚一件”等文字。徐婉玲说,散氏盘、嘉量等青铜重器,以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徽宗《听琴图》等书画名品,皆在清册目录之列。
时局多变,故宫人跟炮火抢时间,想尽办法不让文物暴露在日军轰炸机下,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歌。主持文物南迁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曾说:“像这一类的奇迹,简直没有法子解释,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了。”
所谓“福命”,是“文物比命重”的信念。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庄严之子庄灵指着展出老照片中的故宫人说:“别看他们都很瘦,搬文物时力大如牛。”
所谓“福命”,是展出档案资料里经常出现的“急”字;是宜昌怡和洋行公函上注明的——因搭载故宫博物院古物,船上只搭载少数人员,其他搭载一律谢绝;是一封封涉及文物行踪的密电……
为护国宝,总有人挺身而出,接棒完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
徐婉玲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绝大部分南迁文物陆续北返,得到妥善保护。身处和平年代,它们有机会舒展地展出。”
展品中有一件普通的蓝色棉背心,在一众文物中反而显眼。这是故宫人索予明告别故土时,身上仅带的一件母亲缝制的衣服。他是最后一位离世的故宫文物赴台押运人员。如今,蓝背心回到了故宫文物南迁出发的起点。
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