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有轻度智力障碍的褚常然从公益机构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第一笔“工资”时,他紧紧攥着信封,把印着自己葫芦画的文创袋抱在怀里,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工作室里,伙伴们围着他叽叽喳喳,羡慕地摸了摸文创袋上的图案,没人能想到,这个曾经连握笔都颤抖、线条总画歪的男孩,会成为“星光茧绘”工作室里第一个“赚钱的孩子”。
褚常然的蜕变,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2024年淄博市沂源县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后,以专业力量激活社区特殊关爱服务的生动缩影。从一次公益邂逅到一个温暖工作室的常态化运营,从单一教学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全方位守护,“星光茧绘”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工作部的统筹培育与精准赋能。
缘起与聚力:城东社区搭台,让“星光”有了栖息地
故事的起点,是美术老师杨云与特殊孩子们的一次公益相遇。唐氏综合征、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们围着画纸,眼里闪着对色彩的渴望,这份纯粹,不仅触动了杨云,更被城东社区纳入了特殊群体关爱服务的规划中。但彼时,单一的公益教学难以形成长效,如何让这份关爱“落地生根”,成了社区思考的难题。
转机出现在2024年——沂源县委社会工作部正式成立,将“培育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完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列为重点工作并积极发力,历山街道城东社区整合平台资源与专业社工力量,在社区三楼打造了“星光茧绘”工作室。2024年11月,城东社区“微光聚力志愿团”应运而生,这支由专业社工、热心居民、大学生组成的队伍,为工作室补上了“专业服务”的关键一环。
为让志愿团真正“懂特殊、会服务”,城东社区制定了培训体系,不仅协调社区免费开放场地作为活动据点,更组织专业社工定期开展特教知识、儿童心理疏导、应急照料等专题培训,从“握笔指导的力度”到“情绪哭闹的应对技巧”,每一项内容都紧扣特殊孩子的需求,确保志愿者能“持证上岗、专业服务”。
专业守护:志愿团托举,让“笨拙笔触”画出希望
“星光茧绘”的课堂上,从没有“急功近利”的要求,只有“慢慢来”的耐心——而这份耐心,正是“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理念的落地。
刚来时,褚常然连笔都握不稳,烙的葫芦线条总是歪歪扭扭。杨云在专业社工的建议下,放弃了“教画法”,转而用“手把手感受力度”的方式,先让褚常然适应画笔,社工们则把“画葫芦”拆成“描轮廓→填色→勾细节”三个小步骤,每天陪他练10分钟。志愿者们也分工协作,有人帮他整理不同颜色的颜料盘,有人在他烦躁时递上画着笑脸的小卡片,有人记录他每一次线条的进步。
这样的场景,在工作室里每天都在发生。面对情绪捉摸不定的孩子,志愿者们轮流值守,用温柔包容化解哭闹;针对自闭症孩子“只去女厕所、不停洗毛巾”的刻板行为,社工们引入的“非遗疗愈”理念,用掐丝画的精细操作转移注意力——当孩子专注于把金丝粘在画板上时,刻板行为不知不觉就减少了。
志愿团延伸服务链条,暑假里,开设“绘画+非遗”课程,让孩子们在画葫芦、学掐丝的同时,接触传统文化;中秋、元旦时,组织“节日主题创作”,孩子们用颜料画玉兔、用彩纸做灯笼,再把作品送给社区老人。在艺术创作中,他们不仅学会了表达,更慢慢打开了心扉。
破茧回响:从“一个孩子”到“一群星光”,爱与非遗共绽放
褚常然的葫芦画被选中印在文创产品上,拿到第一笔收入的那天,成了“星光茧绘”的“里程碑时刻”。当他举着信封对伙伴们说“我能赚钱啦”时,曾经被认为“什么都做不好”的早产儿小雨,悄悄把自己雕刻的小葫芦塞给社工;双耳失聪的唐文豪则在纸上画了一个“会发光的葫芦”,旁边写着“我也要像褚常然一样”。
这份“榜样力量”,在历山街道城东社区的推动下,逐渐长成了“群体绽放”的模样,褚常然在老师杨云和志愿者的指导下,从“握笔颤抖”练到“熟练雕刻”,他的作品《百福寿桃》不仅参加了社区展览,还荣获全国桃文化旅游商品评展优秀奖,唐文豪开始独立设计“卡通葫芦”,志愿者帮他把作品发到抖音,收获了上千个“加油”的评论,更能够在网上接单赚钱;更多孩子的画作,在城东社区链接的资源支持下,走进了公益义卖会、社区展厅。当家长们看到孩子的作品被陌生人称赞,甚至被购买时,眼眶都红了:“原来我的孩子,也能这么棒。”
更意外的是,越来越多家长主动加入了志愿团,有的帮着整理画具,有的给孩子们做点心,有的带着自己的特长来开“辅课”。“星光茧绘”不再只是一个工作室,更形成了“专业社工引领、志愿服务助力、居民共同参与”的特殊关爱生态圈,而葫芦画、掐丝画这些非遗技艺,也在孩子们的童真笔触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未来:以爱为翼,“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续写“星光”新篇
如今走进“星光茧绘”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画作:五彩的葫芦、闪亮的掐丝画、憨态可掬的节日手作……每一幅作品旁边,都贴着一张小卡片,写着“褚常然画于2024.12”“鑫鑫雕刻于2025.3”……这些稚嫩的痕迹,是孩子们的成长,更是县委社会工作部、社区、志愿团共同编织的“爱之网”。
未来,沂源县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以“星光茧绘”为试点,联动医疗机构、心理辅导机构,构建“教育+健康+心理”三位一体的特殊儿童服务体系,不仅要让孩子们在画室里快乐创作,还要为他们提供定期的健康评估、专业的心理疏导;不仅要让他们的作品被看见,还要为他们搭建更多“融入社会”的桥梁。
就像褚常然在作文里写的:“画笔是小船,志愿者老师是风,带着我们往前飘。”而这艘“爱的小船”,正因沂源县委社会工作部的专业引领、社区的温暖支撑、志愿团的无私守护,才能载着孩子们的梦想,稳稳地驶向更广阔的未来——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在这里绽放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星光。
(通讯员:徐风琪)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