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北京世茂工三门店门口,那张“闭店通告”安安静静地贴在玻璃门上。
这家经营了十余年的MUJI无印良品,被写上了“2025年8月31日正式闭店”的字样。
曾几何时,这里是京城白领、小资们的打卡地。
木质货架、棉麻织物、散发着淡淡香氛的空气,仿佛能把人拉进一场理想生活实验。
可如今,货架上贴满了“清仓甩卖”“闭店特惠”的红色标签,顾客低头翻折扣区的样子,更像是在参加一场情怀告别式。
很多人忍不住感叹:中产的“白月光”,怎么会落到大规模闭店?
2005年,MUJI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那是一个消费主义刚刚起步的年代,年轻人渴望拥有自己的品位标签,而市场上能满足需求的品牌屈指可数。
MUJI恰好踩准了这股风潮,它主打的极简设计,没有Logo,却处处强调品质。
那时的中产阶层,最爱说的一句话是:“MUJI不是商品,而是生活方式。”
“MUJI一整层楼的木架子,简直像净化心灵的圣殿。”一位老顾客回忆起第一次逛MUJI的体验,依然带着光。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
那一年,MUJI在中国的门店数量突破200家,达到扩张巅峰,可是同一时间,它的销售增速却开始下滑。2018年第二季度,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
为什么?因为信息差不再存在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消费者逐渐发现在日本本土,MUJI其实是定位平价的大众品牌。
可在中国,MUJI却被包装成“中产高端”,价格高出日本25%—50%,有些商品甚至贵一倍。
比如那把剪刀,日本卖不到50元,在中国却要90多元;一个卷尺,标价149元,几乎赶上了小家电的价钱。
于是,网络上流行起了“MUJI猜价格”的游戏:你随便拿起一个东西,心里赌它到底要多少钱。
当价格成了笑话,滤镜也就碎了。
从2022年到2024财年,MUJI在中国大陆累计关闭了30家门店。
到了2025年5月,这个数字又新增了17家。
今年8月,仅一个月,就有上海浦江欢乐颂店、苏州泰华店、济南振华商厦店、烟台振华商厦店、长沙泊富国际广场店等门店关停。
北京世茂工三店,只是闭店潮中的一环,却最具象征意味,它见证了MUJI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
走进闭店清仓的店里,热卖的棉麻床品依然维持原价,打折的多是滞销款。
这场闭店潮,像极了MUJI自己策划的一场落幕表演,它在用撤退的方式,提醒所有人那个属于MUJI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MUJI眼下的困境,可以说是“三重夹击”。
最直观的,就是价格,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那边的MUJI其实挺亲民,一把剪刀几十块就能拿下,可在中国,动辄卖到九十多元。
一个电热水壶标价四百多元,拿去跟小米、苏泊尔对比,功能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国产的智能化,消费者自然觉得不值。
这就尴尬了,对中产来说,它没达到真正高端的水准,对下沉市场来说,又明显太贵,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如果说价格还能让人咬牙接受,那么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就让消费者彻底寒心。
剪刀尖端不合格、香薰机电压不过关、童装纤维含量不符……这些消息三天两头上热搜。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MUJI的投诉已经超过2400条,从家纺脱线到衣服褪色,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个打着“良品”名号的品牌,却屡屡栽在“不良”上,这种反差让人失望,也让口碑一点点流失。
更致命的是竞争。
MUJI赖以走红的“极简风”,如今早就被国产品牌学了个七七八八。名创优品、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甚至无数小众淘宝店,都能拿出同样风格的产品,不仅颜值在线,价格还只要MUJI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消费者直言:“与其花428买MUJI的水壶,不如花99买小米的,颜值差不多,还智能控温。”
很多人看到MUJI关店的消息,会下意识以为这是要退店跑路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MUJI在中国的策略更像是“腾笼换鸟”:一边果断关掉那些人流减少、租金又高的老商圈门店,避免继续拖累业绩;另一边,则把精力和资源投向新的热门商圈,大手笔开设面积更大、业态更丰富的旗舰店。
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旗舰店,占地近5000平米,三层楼里除了家居、服饰,还有MUJI BOOKS书店、MUJI Café餐厅、宠物区、甚至“农场概念店”。
旗舰店越开越大,看似气势十足,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因为在消费趋于理性的今天,光靠卖棉麻衬衫和收纳盒,已经很难撑起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MUJI必须通过增加场景和体验,把顾客留得更久,才有机会带动更多消费。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旗舰店投入巨大,如果氛围营造得再好,却依旧换不来实际购买,门店就会变成“好看不赚钱”的展览馆。
对MUJI来说,这是一次豪赌,赢了可能翻身,输了就是更沉重的包袱。
与此同时,它还试水“25元店”概念,用更便宜的收纳盒、文具吸引价格敏感的顾客。
问题是,这种“两手抓”能否成功?
MUJI的闭店潮,不是一个品牌的孤立事件,而是中国消费生态的缩影。
过去十年,中产崛起,愿意为情怀买单;如今消费回归理性,人们更关心性价比和体验。那些曾经被捧上神坛的“白月光”,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清算。
MUJI要想翻身,必须回到初心把“无印良品”里的“良品”二字真正做到,而不是靠氛围、靠滤镜去维系。
毕竟,在消费主义的浪潮里,唯有好产品和真诚,才不会过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