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
13世纪,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在短短数十年间,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陆上帝国,却在两度东征日本的历程中,无一不铩羽而归。
1274年十月,元军已经已进入博多、焚毁八幡宫,却一夜之间全军撤退到船上。日本社会至今将其归因于一场十月二十日午夜降临的暴风雨,认为是神的力量拯救了日本人。“神风护国”的神话由此诞生,并在接下来的七百年间,深深烙进日本人的历史记忆。
但神话背后,总是掩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真相。
《镰仓幕府与外来冲击》的作者网野善彦,凭借严谨史料,敏锐地捕捉到“神风护国”传说背后,更为深刻的多重因素:脆弱的船只、内斗的将领、士气涣散的大军…… “元军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一夜之间的暴风。”
虽然蒙古大军败退了,但这一唯一外敌入侵事件仍然给日本社会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同样在《镰仓幕府与外来冲击》得到了深入的分析:镰仓幕府依赖地方豪强武力,中央权威与控制力削弱。战后推行的“抚民”政策虽意在稳定,却加速农耕社会的成型;同时,边缘群体趁乱崛起,社会结构急遽转型。蒙古袭来不仅是军事危机,更是日本社会迈向近世的重要契机。
《镰仓幕府与外来冲击》系网野善彦的代表作,突破了“农耕日本”的单一叙事框架,聚焦山民、海贼、流浪艺人等长久被忽视的边缘群体,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重大作用。透过山林、海岸与市井的微观视野,网野善彦为我们重绘出一个流动、多元、充满野性生命力的中世日本。
“历史中确实有一种无法抗拒、难以名状的力量在强烈地起作用。”
由于意料之外的大暴风雨,元军溃败并撤退了,但动荡的余波仍旧持续了一段时间。幕府严禁九州的武士随意进京,让他们继续负责警戒,同时封锁海上交通,严格检查往来港口的船只,防止异国残兵逃跑,并禁止新的异国人入境。
有人将暴风雨视为神的威力,并强调祈祷的效果。这种声音在战后不久便自然而然地传播开来。还有种种故事开始流传。伊势神宫的神官们向朝廷报告说,二宫末社风宫的宝殿从七月二十七日开始鸣动了三天,二十九日清晨,有红云从神殿升起,向西方飘去。高野山金刚峰寺的镇守丹生社两次报告说,丹生四所明神在四月五日和十二日两次托梦说神祇已去往“蒙古”。闰七月一日,睿尊与南北两京的560余名僧人一起在石清水八幡宫祈祷,祈求“以东风吹送敌船回异国”。作为回应,睿尊所持的爱染明王像的箭矢向西方飞去。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
在此之前,就有将日本视为“神国”、神明加持之国的观点,这些故事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观念。以神为本,认为佛乃是神之变化的所谓“反本地垂迹说”、伊势神宫外宫的神官度会氏所倡导的伊势神道等都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的。将那次暴风雨视为“神风”的看法逐渐渗透在人们心中。
《镰仓殿的13人》
确实,这次偶然的大风暴拯救了日本人,使其免于元军大规模登陆可能会造成的巨大牺牲。当时相信神佛庇护的人们将其视为“神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元军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一夜之间的暴风。如我之前多次提及的,这里有更为深刻的原因。
从本质上来看,这可以归因于征服者组织的由不同民族拼凑起来的大军自身的弱点。元世祖的担忧最终成为现实。已经转变为农业型帝国统治者、彻底摧毁了勇敢的高丽海上势力的蒙古,其以征服者的身份组织起来的军队,无论规模有多大,从一开始就缺乏往日的强大威势。
此外,靠专制手段强制建造的船只,特别是江南军的船只,据说由于船匠的偷工减料而极其脆弱。再加上将领们的行动因宿敌关系而从一开始就缺乏统一性。东路军的匪夷所思的行动、全军集结时间的明显延迟等,虽有种种偶然因素的叠加,但这些都是紧密团结的舰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原本计划在台风季节到来之前的登陆因此错失了良机。可以说,元军的入侵注定是一场失败。
然而,日本方面也充满了矛盾。所谓“举国一致”的说法并非全是奉承话,的确有很多武士勇敢地战斗,同时幕府也拥有并发挥了足以被称为“执权政治鼎盛时期”的实力。然而,不愿参与过重的军役、拒绝作战的武士也不断出现,武家和公家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尽管这种情况可能会激发出异常的强硬态度与活力,但反过来也会加剧内部的矛盾。如果外来力量更强一些,那么这些矛盾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因此,将北条时宗视为“伟大而英雄的青年执权”完全是违背事实的。如前所述,北条时宗的执权是建立在两个实权人物安达泰盛和平赖纲之间尖锐的对立之上的。他究竟能做些什么呢?北条时宗命令伯父北条经时之子、鹤冈八幡宫别当北条赖助进行降伏异国的祈祷,并亲自用自己的血书写经文,供养无学祖元。实际上,这可能是北条时宗所能做的全部事情。他内心深处无疑充满了混乱和分裂。如果要评价时宗的能力,我认为他仅仅是因偶然得到了两位实权人物的支持而坚持下来,并且在元军来袭时,尽量不让两人的对立表面化罢了。
《北条时宗》
日本前近代唯一一次真正的外敌入侵就这样戛然而止了。蒙古带来的恐怖给对马、壹岐和九州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蒙古、高丽来了。”这句话曾长期被用来吓唬孩子。然而,即便一时陷入恐惧,对于贵族来说,这毕竟也还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不问而语》中仅仅只有一两句话提到蒙古,甚至也不是所有武士都参与了这场战斗。
似乎有一种说法认为,全国的武士大举参加了战斗,但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真正参战的仅仅是在九州拥有领地的武士(如伊予的河野通有)。确实有相当多的东国人移居到西国领地,这虽然带来了新的问题,但对于仅在东国拥有领地的人来说,这次外敌入侵只是产生了一些间接的影响。除了九州,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战斗是发生在遥远世界的事情。
我认为,蒙古袭来的直接影响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实际上比普遍认为的要小得多。
然而,正是因为戛然而止,对元朝和日本来说,这次入侵的余波才在多种意义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元世祖怀着执念计划了第三次远征,而日本也长期承受了被入侵的压力。自此以后,它对日本社会内部的矛盾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外敌入侵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这次外敌入侵因一夜的暴风而结束,对日本人来说真的是“幸运”吗?牺牲确实减少了,这无疑是一种幸运。然而,这种不彻底的结局却把“神风”这一幻想作为思想遗产保留下来,长久地束缚着许多日本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鲜民族尽管战败,但把彻底战斗过的三别抄留在了历史当中,因此朝鲜民族拥有只有经历过苦战的人才能拥有的真正的幸运。而日本人直到数十年前仍然沉迷在700多年前偶然的“幸运”之中,我们不得不对这样的自己感到深切的羞耻吧。
身延的日莲在得知元军溃败之后,给富木常忍写了一封信:“只是秋风荡起一点水花,敌船便已破损,虽说是活捉了大将军,但据说是祈祷成就了这一切。如果遇到那些人,你可以问问他们,蒙古大王的头颅送来了吗?对于其他的,无论对方怎么说,你最好都不要回答。”
日莲的孤独感越发深重,再也不愿提及蒙古的事情。他的身体日渐衰弱,为了休息和疗养,他离开身延前往常陆。途中,他停留在武藏国池上的池上宗仲的府邸,便再也没有离开。弘安五年(1282年)的十月十三日,这位战斗不息的61岁思想家走完了他的一生。
十多年后,远在西方的意大利热那亚的监狱中,一位被囚禁的威尼斯人向同牢房的囚犯讲述了一个奇异的故事:“在远离大陆的东方之海中,有一个名为‘吉旁古’(Zipangu,即日本)的岛屿。岛上的居民皮肤白皙,美丽动人,他们自行建立政府治理国家。这个国家拥有大量的金子,但居民不知其价值。君主的宫殿用金子覆盖,房间的地板铺设着金板。岛上还有许多珍珠宝石。蒙古皇帝忽必烈曾派遣大军试图征服这个岛屿,但由于大风,船只被摧毁,许多人溺亡,剩下的人大都逃回了本土。留在小岛上的士兵高举起岛上国王的旗帜,曾一度欺骗性地占领了该岛的首都。但后来,他们与外界失去所有联系,最终全部投降,成为岛上国王的臣民。”这位威尼斯人就是马可·波罗,而记录下这部游记《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的则是同牢房的囚犯鲁斯蒂谦(Rustichelloda Pisa)。
蒙古袭来的事实就这样传到了西欧各国。元世祖信任的马可·波罗可能是从逃回来的士兵那里听到了这个故事。在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长篇故事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在北九州海上受苦的士兵们的影子。200年后,对黄金之岛“吉旁古”的梦想俘获了哥伦布的心,并引导他去发现美洲大陆。
解构“神风神话”,
揭示唯一外敌入侵如何改写日本历史
剖析蒙古袭来如何动摇武士阶级与社会秩序,
导致镰仓幕府崩塌
透视东亚世界秩序,
展现边缘群体与平民百姓的生活与抗争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