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老板也救不了?星巴克中国40亿“卖身”!2万店目标让瑞幸笑了

前言

2025年11月4日,传了一年多的消息终于落地:星巴克中国与博裕资本成立合资公司,40亿美元企业价值背后,博裕拿下60%控股权,星巴克保留40%并收取品牌授权费。

一边是星巴克坚守2万家门店的扩张目标,一边是瑞幸、Manner等本土品牌的围追堵截,市占率早已从42%跌至14%的星巴克,换了新老板就能翻盘吗?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三大赛道全翻车,星巴克有点懵

咱们先说说现状,现在喝星巴克的人,要么是手里有别人送的礼品卡,要么是图个“熟悉不踩雷”。

真正懂咖啡、爱咖啡的人,早把Manner、Grid这些品牌当成了常驻据点。星巴克的困境,说白了就是三条赛道全没占到便宜,纯属“全面发展全面平庸”。

先说咖啡品质,星巴克从来就不是“精品”的代名词。为了保证全球口味统一,它的咖啡豆全是深度烘焙,喝着只剩一股焦苦味,跟“香醇”二字压根不沾边。

网友吐槽得更直接:“星巴克的美式跟喝中药似的,花钱买罪受”。反观Manner,15块钱一杯的手冲,品质实打实,性价比甩星巴克几条街。

数据不会骗人,欧睿统计显示,星巴克中国的市占率从2017年的42%跌到2024年的14%,被瑞幸、Manner远远甩在身后,这就是品质赛道失守的直接后果。

再看大家最看重的消费场景,星巴克把“第三空间”做成了“商务专属区”。

我跟你讲,在北京国贸这种门店最密集的地方,想找家安静的星巴克简直比登天还难。

要么是大嗓门聊生意的老板,要么是假装上班的失业白领,想安安静静读本书、跟朋友闲聊几句,都得被旁边的电话声、谈笑声干扰。

现在更惨,共享办公能租小时会议室,连霸王茶姬都成了商务洽谈圣地,谁还非要挤星巴克?它引以为傲的场景优势,早就被分流得差不多了。

最致命的是价格战,星巴克根本没资格参与。瑞幸9.9元咖啡常态化,幸运咖6-8元就能喝到拿铁,就连库迪都常年贴着“8元喝现磨”的标签。

星巴克就算降价5块,一杯30多的价格还是没人买账。关键是人家瑞幸、库迪玩的是“平价卖咖啡因”的模式,门店简化、不搞堂食,成本低到极致。

星巴克靠“第三空间”溢价活着,真要降到20元以下,商业模式直接崩盘,这仗怎么打都赢不了。

换老板+冲下沉,这波能翻盘?

说句实在话,星巴克找博裕资本当“新老板”,眼光是真不错,但方向能不能走对就不好说了。

博裕资本可不是一般的投资方,管理规模超345亿元,投过北京SKP、蜜雪冰城这些明星企业,本土资源相当雄厚。

它最擅长的就是“控股后赋能”,之前帮蜜雪冰城搭建供应链,把原料成本压低15%-20%,还帮北京SKP搞数字化升级,硬是把下滑的销售额拉了回来。

星巴克想靠它打通下沉市场,逻辑没问题,但下沉市场真的需要星巴克吗?

咱们看看现状,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已经冲进1091个县级城市,全年净增415家门店。但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商务场景”没那么执着,对价格却特别敏感。

幸运咖在下沉市场都快破万店了,6元一杯的椰椰拿铁年销超3亿元,销量突破3000万杯,这才是下沉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星巴克30元的定价,在县城里根本没竞争力。

2025Q4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客单价下降7%,全靠交易量增长9%撑着营收,这说明就算降价,消费者也不买账,下沉市场想盈利简直难如登天。

更离谱的是产品创新,完全跑偏了方向。

一会儿搞40多块的雪莉桶咖啡,说是用威士忌桶发酵,结果喝起来跟普通咖啡没区别,网友吐槽“花冤枉钱买智商税”;一会儿推“粉粉生咖”“麦芽雪冷萃”,看着像奶茶又比奶茶贵,咖啡爱好者不买账,奶茶党也觉得不值。

虽然8月上新的焙茶拿铁卖得还行,但这是非咖产品,想靠它撑起2万店的目标,纯属异想天开。

星巴克想从“咖啡连锁”变成“全时段饮品店”,可这条赛道已经挤满了古茗、沪上阿姨,哪里还有它的位置?

你发现没,星巴克的产品定位根本摸不清头脑。

要是针对咖啡发烧友,这些花里胡哨的饮品完全不对胃口;要是针对奶茶消费者,价格又没优势;要是针对商务人士,拿着一杯“粉莓柠力生咖”谈生意,难道不觉得尴尬吗?

这些产品的唯一价值,恐怕就是拍照发小红书打卡了。

2万店目标悬,关键看接地气

从另一个角度看,星巴克不是没机会。它还有8000多家门店的基础,品牌认知度还在,只要不瞎折腾,触底回升不难。

但想冲到2万家门店,必须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不然就是纸上谈兵。

第一,不能再执着于“高端商务”的架子。

博裕资本要是能帮星巴克改造门店,多搞点社区店、休闲店,减少商务属性,多加点舒服的座位、柔和的灯光,说不定能拉回年轻消费者。

现在年轻人喝咖啡,要么图快,要么图舒服,谁还愿意为“商务场景”买单?南宁的消费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社区场景里10元以下的平价咖啡销量占比超50%,大家要的是实惠和放松,不是紧绷的商务氛围。

第二,价格和供应链必须接地气。

博裕提到要提升云南咖啡豆占比、利用海南自贸港降低物流成本,这步走对了。但光降成本不够,得把价格落到20元左右的主流区间,不然在下沉市场还是没竞争力。

要知道,瑞幸能赚钱,靠的就是供应链效率,一杯生椰拿铁卖15元还能盈利,星巴克要是学不会这种成本控制,价格战永远赢不了。

博裕之前帮蜜雪冰城做供应链的经验,可得好好用在星巴克身上。

还有本土化创新,星巴克做得太差了。人家南宁的本土品牌都推出了“酸嘢美式”“六堡茶拿铁”,结合本地食材做特色产品,月均复购率高达45%。

星巴克要是能放下身段,多搞点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而不是硬搬国外的网红款,说不定能打开新市场。

结语

星巴克中国换老板,与其说是“卖身”,不如说是“求救”。

它的问题从来不是缺品牌、缺门店,而是缺对中国市场的敬畏心——既想当高端品牌,又想抢平价市场;既想守商务场景,又想做休闲生意,最后两头落空。

博裕资本有本土经验,有资本实力,但能不能救星巴克,关键看能不能砍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执念。中国咖啡市场不缺品牌,缺的是找准定位的品牌。

星巴克要是还拎不清,继续搞花里胡哨的产品、抱着高端架子不放,别说2万店,能不能保住现在的8000家都难。

毕竟现在的消费者不傻,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好喝、实惠、舒服,才是硬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美食   中国   老板   目标   咖啡   品牌   市场   场景   赛道   资本   商务   奶茶   消费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