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李东阳《重建诸葛武侯祠堂记》,复刻石碑现存于南阳武侯祠前院右侧碑廊,碑文记载“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实在其界故也。”详细说明了襄阳隆中在汉末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的历史事实。
1528年,民嘉靖七年杨应奎纂修,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张霈增补,嘉靖三十三年(1545年)成书《南阳府志》中记载。《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南阳人误称“檄文碑”)记载:“盖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肯定了襄阳隆中在汉末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的历史事实。
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邓州知州潘庭楠主持编撰《邓州志》:十二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徐庶荐诸葛孔明,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1569年,南阳知府徐学谟《游隆中记》记载:“疑宛人之不能攘隆中而有之”,说明南阳知府也怀疑宛城认为了抢夺诸葛亮躬耕地,想把“隆中”名字占为己有,但没有成功。文章接着写道:“客曰:然则南阳之卧龙冈果非也?乃《出师表》又何以云“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予曰:汉时宛、襄并属南阳郡,后世始析而二之。”可见徐学谟对于,别人的疑问做出解释,肯定了襄阳隆中在汉末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的历史事实。
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四月,李荫撰文重修卧龙岗草庐碑。复刻石碑现存于南阳市武侯祠前院左侧碑廊中。碑文记载:“草庐在襄阳者为真,在南阳为赝哉!”余游襄阳西北隆中山,则诸葛之草庐在焉……,而葛宅葛井俱列彼中,且玄德屯军新野,三顾孔明者,实以隆中,非今所称在南阳西南七里者,故曰赝也。”
1754年,乾隆十九年,新野知县徐金位编纂,《新野县志》卷之七: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昭烈皇帝建安十二年,三顾诸葛亮于隆中。
1904年,光绪三十年,南阳知县潘守廉监修《新修南阳县志》: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迳亮旧宅是也。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
1942年,民国教育家、藏书家张嘉谋,《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第三册祀典第九页: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
1976年,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编,《诸葛亮小传》第7页:隆中山清水秀,有名的汉水,从诸葛亮宅院北面,向东缓缓流过,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年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1979年,南阳市博物馆主编《武侯祠简介》: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献帝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
1985年,政协南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南阳文史资料 第1辑》第128页: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隆中,在湖北省襄阳西北二十里,并不在南阳。
1986年,中州风物志,新华社社长穆青(河南人)写序,作者是常年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记者王彪。第211页写“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未出茅庐时隐居之地”。“据传说,唐宋时代卧龙岗就建立了祭祀诸葛亮的庙宇。,大部分建筑都是根据诸葛亮“躬耕南阳”时生活起居和刘备三顾草庐的传说设置的”第212页,写道:“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据此100多里的襄阳隆中。”说明河南人和在河南工作的新华社记者写的中州风物志也非常明确的写明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在襄阳隆中,而南阳卧龙岗仅仅是当地的传说。
1987年,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编,《历史文化名城南阳》第18页:诸葛亮死后,所在各求为立庙,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南阳的诸葛庐,抱膝石等等系赝品。
1994年,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南阳地区志》第229页:南阳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祠堂。元代始建祠。后部的茅庐、躬耕田等是取意诸葛亮躬耕生活的纪念性建筑物,名曰卧龙十景。
1999年,南阳市诸葛亮研究会会长,张晓刚领衔主编《卧龙岗志》,第424页:诸葛亮择居,话说诸葛亮自幼随叔父流落湖北,寄居在襄阳西南角处,一座高山脚下,耕田种地,攻读诗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