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湖北发现弩机,到现在有1700年

于战国晚期之际,中国的冷兵器已然步入相对成熟之境,在此阶段,铁器渐占优势,成为战场的主要兵器。

然而,从总体层面而言,古时的战争大体均为“人海战术”,多以近身肉搏为主,军事家们亦期望能研制出一种威力甚巨的武器,以此让战士们于竞争里逐步取得优势。

于是,令人胆寒的“弩机”登场,还有攻城战所用的“投石机”,它们一同组成了彼时最为前沿的武器。

在古典书籍的相关描述里,不难发现古代工匠的卓越远见,其总是依据实战需求,铸就出一件件称手的武器。

一次考古发现,使得一种距今 1700 年的先进弩机渐露真容,此般“冲锋枪”令众多人为古人的智慧称奇。

【黄武元年弩机问世】

于展现三国时期的影片里,诸葛连弩向来皆为经典之作,其亦被纳入众多文学与影视作品之中。

据传,在当年火烧连营之际,曹操的主营逐步被攻克,诸葛连弩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正是此类近似于“冲锋枪”的强劲武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争议不断,众多复原图于网络平台泛滥,鲜有人能得见诸葛连弩的真实面貌。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武元年弩机的出现,再次确立了诸葛亮的地位。

这把弩机于荆州城北 15 公里外的纪南城被发现。早在 1961 年,此地便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而盗墓分子几乎难以涉足。

1962 年,我国知名文物学家张云鹏携三名大学生抵达纪南城,旋即展开考古工作。彼时,刚大学毕业的研究者陈贤一亦至此地,并在此常驻达十余年之久。

这段时期,文物保护工作逐步上升至重要地位。

然而因国家建设之需大修水利,文物发掘亦需与农田水利工程相配合开展。

陈贤一历经漫长时光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旋即投身于各类工地开展考古与调查工作。

然而,考古与建设逐渐产生冲突。纪南城虽早已被列为保护单位,但当地村民并不愿相信此地仍有珍贵之物,他们认为,应当先配合生产建设,而后开展考古工作,这样的次序方为合理。

迫于无奈,陈贤一等只得抓紧时机,竭力以实际状况说服村民。

时至 1972 年,村民们着手施建,欲在新桥河上修筑一座大桥,以利村民平日出门赶集。其计划建设的桥墩所处位置恰在南城墙缺口的正中,此乃古时城门之所在。

如此情形之下,陈贤一等人颇为急切,他们认定城门周边定然存有文物珍宝,倘若这般贸然施工,所导致的破坏将难以弥补。为此,他们即刻与施工方进行协商,期望能够改道。

经协商,工程队最终采纳了一项折衷举措,把桥的走向朝城外偏转 30 度,如此便能避免对文物造成破坏。然而,桥梁的建造势在必行,此乃当地民众的期望所在。

历经艰难总算化解了争端,施工队与村民均有所让步,接下来,便需凭借实物来证实自身。

1973 年,文物工作团队于城门周边开启了探寻之程,古河道中很快便找到了古代桥梁所用之木,当地民众也逐渐认可,此地地下确有文物存在。

于古河道内,竟发现了一把黄武元年弩机,此无疑为此次的重大发现之一。

刚出土之际,因弩机长期浸于水中,其木臂已然泡软,甚为遗憾的是,木臂未能得以保存,最终仅留存下青铜部分。

其后,考古人员为了呈现弩机的原本状态,还利用古墓出土的棺木仿制了这段木臂。

湖北在三国时期地位重要,据相关古籍所述,黄武元年弩机极有可能是吴国将领途经纪南城时所遗失。

消息迅速传至湖北省博物馆,众人皆意识到此次发现意义重大。

博物馆的研究员张吟午向记者表示:

与弓手相较而言,操控弩的难度较低,然而弩作为改良所得之物,其射程较弓箭更远,并且杀伤力与命中率皆有显著提升。

就战国时期而言,彼时的弩主要涵盖两大类,即单弩与连弩,此并非无中生有。至汉代,又有床弩问世,该武器可凭借脚力进行发射。

在不同朝代,弩有着各异的分类。至唐代,弩已达颇高水准,细分为角弓弩、木车弩、竹竿弩等诸般类型,彼时更有专门的士兵在战事中负责运用此类武器。

黄武元年,弩机使用者之名,刻于弩机之上,即:校尉董嵩士陈奴弩。

据史料所述,于弩机之上铭刻使用者之名,实则为吴代弩机的一项关键特征。

弩机之上总计有四处刻铭,其笔画纤细仿若游丝,类似此种情形于考古领域中亦同样存有。

例如在 1963 年武昌洪山石嘴的三国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吴弩机,其上面刻有“将军郑贵私弩”,此为论证吴代弩机上惯常刻有使用者职务及姓名的又一实例。

黄武元年的弩机所具的各类铭文,为考古学家们带来诸多启示。

【三国弓弩彰显古人智慧,诸葛孔明功不可没】

黄武元年弩机由木质弩臂与铜制弩机两部分组成,弩臂全长 54 厘米,其面最窄处为 4.4 厘米,最宽处达 6.6 厘米。

臂平面呈亚腰型,臂侧面于前段相距 9.5 厘米处存有一长方形穿孔,其长约 4.5 厘米,宽 1 厘米。

悬刀大体呈长方形,其后半部较为扁平,前半部两侧加厚呈半圆状,下端有一小孔横穿而过。枢有两件,均为圆柱状,枢头均有一圆孔,枢帽呈花瓣形。

如此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箭矢于飞行时的稳定性难题,且由于箭矢本为金属材质,与弩机强大的弹射力相配合,还增强了箭矢的杀伤威力。

铁制箭矢有效解决了张弓时潜在的发射问题,众多改进举措确保了箭矢得以连续发射。

而据《魏氏春秋》所记,其中言及诸葛连弩“以铁作矢,矢长八寸。”

这足以表明,诸葛亮曾针对连弩实施了一次重大革新,而弩箭匣实质上乃是现代枪支弹匣的起源。

此外,于所有可在国内外查验的资料里,均未发现有任何关于弹匣的记载早于诸葛连弩。以往箭匣置于弩臂之上,这便遮蔽了通常连弩的望山所在之处。

然而诸葛亮于改良设计之际,径直把望山拆除,其似乎未曾思索过精准度这一问题。

就大型战争与人海战术而言,瞄准与否,似乎并非至关重要;

特别是当大军压境之时,火力压制方为关键所在,犹如当下的重机枪,无需过于精准瞄准,只要火力充沛,即为合格之武器。

于诸葛亮所处同期的弩机里,众多均拆掉了望山,然而被挖掘出的黄武元年弩机之上却存在望山,此情形亦无法表明黄武元年弩机与诸葛亮毫无关联。

恰如现代战争里的重机枪与狙击枪,存在对精度有所需求的,也存在对火力有所需求的,二者原本就是互为补充、各取所长。

有关诸葛亮发明改造之事,于历史中被提及众多。然而,因诸多典籍将诸葛亮神化,一度传得极为玄乎,致使具备理智思考能力之人对其真实性存疑。

就时代背景加以剖析,彼时冷兵器方才步入相对成熟的时期,弩机的现身着实“跨度过大”,遭人质疑实属正常之态。

在黄武元年弩机出现以前,三国时期的弓弩从未有过出土的相关记载,缺乏实物支撑使得连弩的真实性更难令人信服,仅从文献层面进行考量也难以立足。

黄武元年所现之弩机,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缺,同时使人愈发坚信诸葛亮乃天才之人物,机身的铭文,亦可为当时战争情形的还原增添一定可信度。

时至今日,往昔的考古工作者们仍铭记初次发现这座大墓时的激动心境。

这意味着,中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不能只依存于文献记载,更需要众多实物来印证那段辉煌的过往。

弩机的现身,已然令人们对彼时的先进制造能力钦佩不已。

即便发掘进程充满曲折,然而其现身,弥补了三国时期在军事、武器及文化方面的一项重要空缺。

在弩机出现之前,射箭始终肩负着“远程输出”的重要职责。

射箭于中国古代源远流长,更是体育项目的先驱之一。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两万多年前便已出现弓箭,此乃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弓箭对上古社会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讲,弩机的出现,乃是军事领域的又一次重大进阶,对终结战争意义重大。

而诸葛亮在制弩技术的改革方面贡献卓著,正是基于其改革,后续的弩机威力愈发强大。

诸如在《晋书》、《南齐书》等典籍中,均有关于弩机的记载,这均可表明,弩机于古代战争里的地位向来颇高,且其杀伤力甚强。

在 2022 年,黄武元年弩机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迄今仍存放于湖北省博物馆,成为了一段重要历史的见证。

【参考】

张吟午. 江陵纪南城所出黄武元年弩[J]. 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历史   弩机   湖北   发现   元年   南城   文物   武器   诸葛   弓弩   战争   村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