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正月,檀香山国安会馆,洪门致公堂正在入堂仪式,今天的主角,是刚从日本渡海而来的孙中山。
“新弟孙中山,今日入我洪门,当遵三十六誓,守二十一条例,若有违背,刀山火海,死无葬身之地!”司仪手持黄铜令牌,声音掷地有声。
神像前的香案上摆着三牲祭品与一柄开了刃的钢刀,孙中山上前一步,左手按在《洪门会簿》上,右手举起三炷香,一字一句跟着念出誓词。
没人会想到,这位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会以“洪棍”之职,成为洪门百年历史里最特殊的“大哥”。
1896年,孙中山第一次到旧金山宣传革命,揣着兴中会的章程挨家挨户拜访华侨商铺。可多数人一听见“反清”二字,要么慌忙关门,要么连连摆手:“孙先生莫害我们,清廷的眼线到处都是!”甚至有昔日相识的侨商,隔着门板低声劝他:“快些离开吧,保皇党人也在找你。”
就在孙中山陷入窘境时,一位穿黑马褂、留山羊胡的老者找上门来,他是旧金山致公堂的大佬黄三德。
“孙先生的事,我听说了。”黄三德递过一杯热茶,指了指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你看这些挑着担子、推着小车的华侨,十有八九都是洪门兄弟。可他们不是不愿反清,是怕一盘散沙,白白送命。”

黄三德
那天,黄三德领着孙中山走遍了旧金山的洪门会馆,从唐人街的致公总堂,到码头边的分堂,每一处都挂着“反清复明”的匾额,堂内兄弟见了黄三德,都恭恭敬敬地喊“大哥”。
孙中山看着这场景,心里忽然亮堂起来:若能借洪门之力,革命便有了根基。
可入洪门并非易事。按规矩,新入会者需从最底层的“草鞋”做起,历经数年考验才能晋升。但孙中山的革命壮举,早已在海外洪门中传开——广州起义时他亲赴前线,惠州起义失败后仍坚持奔走,这份胆识,让不少洪门大佬心生敬佩。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在檀香山经营牧场多年,与当地国安会馆的龙头黄有德是拜把子兄弟;他的母舅杨文炳,更是檀香山洪门的核心成员。
有了这两层关系,黄三德专门致信檀香山国安会馆,力荐孙中山入盟:“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入我洪门,必能重振反清大业。”
1904年1月11日的入堂仪式上,当孙中山念完誓词,黄有德走上前,亲手将一根缠着红绸的檀木“洪棍”交到他手中。
“按规矩,新弟该从‘草鞋’做起,但你不同。”黄有德拍了拍孙中山的肩膀,声音洪亮,“从今日起,你便是国安会馆的‘洪棍’,管纪律,掌兵权,堂内兄弟,皆听你调遣!”
满堂汉子齐齐拱手,一声“孙大哥”,在烛火映照的会馆里久久回荡。

成为“洪门大哥”的孙中山,第一件事便是改写洪门的章程。他发现,各地洪门虽都以“反清”为口号,却各自为政:有的会馆成了华侨互助的“同乡会”,只管帮兄弟找工作、讨公道;有的则沉迷于帮派械斗,把“反清”的初心抛到了脑后。
1904年3月,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在致公总堂的议事厅里,他铺开纸笔,当着黄三德、唐琼昌等大佬的面,写下《重订致公堂新章》。
“以往我们说‘反清复明’,可复了明又如何?”孙中山指着新章里的十六个字,“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让天下人都有饭吃,都有做主的权利!”
他把兴中会的革命纲领,一字一句融进洪门章程,还规定各地洪门统一改称“致公堂”,受旧金山总堂管辖。
黄三德捧着新章,反复读了三遍,猛地一拍桌子:“好!就按孙大哥说的办,咱们洪门,要跟着孙大哥干一番大事业!”
可变革总会遇到阻力。有老资格的“红旗管事”站出来反对:“咱们洪门传了几百年,规矩哪能说改就改?”
孙中山没有动怒,只是请他坐下,讲起自己在海外见到的惨状:“我在南洋见过华侨矿工,被洋人鞭子抽着干活,病死了就扔去乱葬岗;在美洲见过洗衣工,被清廷领事勒索,稍有反抗就被冠上‘乱党’罪名。咱们守着老规矩,能救得了这些兄弟吗?”
一番话,说得满厅人沉默不语。最终,新章以全票通过,洪门这艘沉寂多年的“大船”,终于朝着革命的方向扬帆。
1911年春天,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消息传到美洲,孙中山在旧金山致公堂的议事厅里,对着满堂兄弟深深鞠躬:“七十多位兄弟为国捐躯,是我无能,没能筹够军饷,没能保住他们。”
说着,他红了眼眶。堂下的司徒美堂猛地站起身,这位在波士顿开洗衣店的洪门大佬,攥着拳头喊道:“孙大哥莫急!咱们洪门兄弟,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帮你把革命干成!”
司徒美堂转身就回了波士顿,把自己经营了二十年的洗衣店,连同房产一起抵押出去,换了三万多美元,全部送到旧金山筹饷局。

消息传开,美洲洪门兄弟纷纷响应:温哥华致公堂抵押了会馆的地皮,多伦多的兄弟捐出了积攒多年的血汗钱,就连在铁路上扛钢轨的华工,也省下每日的饭钱,塞进捐钱的木箱里。
五个月时间,洪门筹饷局就筹集了十四万多美元,孙中山拿着这笔钱,购置军火,联络国内义军,革命的火种,再次在绝境中点燃。
这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海外洪门兄弟闻讯,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挤上回国的轮船。纽约致公堂的二十多名年轻兄弟,自发组成“洪门敢死队”,带着枪械奔赴武汉前线。
旧金山的洪门医师,背着药箱跟着革命军转战各地;司徒美堂则留在美洲,继续筹钱筹物,把一批批药品、粮食运往国内。
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孙中山清点革命队伍,发现从将领到士兵,近三成都是洪门兄弟——他们曾是修铁路的劳工、开餐馆的老板、洗衣店的帮工,此刻却都握着钢枪,为“创立民国”的目标冲锋陷阵。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南京总统府的庭院里,黄三德、司徒美堂等洪门大佬专程赶来道贺。
孙中山握着他们的手,想起六年前檀香山国安会馆的烛火,想起旧金山议事厅里的争论,想起那些抵押房产、捐出血汗钱的洪门兄弟,感慨道:“没有洪门,就没有今日的民国。诸位兄弟的情义,我永世不忘。”
曾经的“洪门大哥”,成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而曾经散落各地的洪门兄弟,也在革命的洪流中,完成了从“反清义士”到“共和卫士”的蜕变。
这段始于檀香山烛火下的江湖往事,最终化作辛亥革命史册里,一段关于忠诚、勇气与同盟的传奇,被永远铭记。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