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就在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连发五条贴文,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惩罚性关税的同一天,几名印度高管在深夜紧急通话中决定暂停所有俄罗斯石油采购合同。
就在前一周,印度还以日均208万桶的进口量刷新了近一年来的记录,而现在,这一切戛然而止。印度这一步骤的悄然转向,犹如一面“白旗”,在欧亚能源战场上悄然升起。
莫斯科收到这一消息时,正值普京刚结束与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的会谈,会议中俄罗斯提出将对华石油管道输送量增加250万吨。印度的突然抽身,让俄罗斯彻底看清了所谓“特殊战略伙伴”的真实面目。
曾几何时,印度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接盘者”。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印度在西方集体制裁之下毅然扩大俄油进口,甚至不惜动用卢比结算。
三年时间,俄罗斯对印度的出口同比增长33倍,印度也因此在2024财年节省了250亿美元的进口成本。但折扣是有代价的,而“朋友”也未必能经得住风浪的考验。
2025年7月初,俄油每桶与国际市场的差价已从巅峰时期的16美元缩小到不足4美元,而欧盟对“中间商套利”的监管愈加严格,印度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的好日子宣告结束。
这时,特朗普的“次级制裁”大棒挥下,印度便紧急踩下刹车,转向中东和西非抢购现货。印度这一举动,在俄罗斯眼中无异于“背后一刀”。
就在三个月前,莫迪还在基辅与泽连斯基签署合作协议,历史性访问被印度媒体大加渲染;而此时,在印巴边境,俄制苏-30MKI战机被中国援助的巴方装备击落,印军被拍下高举白旗的画面在社交平台疯传。
俄罗斯开始反思,这个曾被誉为“特殊特惠伙伴”的南亚国家,在大国博弈的风口浪尖,真的靠得住吗?
7月31日,俄罗斯驻印大使频频露面,表达恢复合作的意愿,原定的俄印峰会也在筹备中。但印度外交部的表态让人五味杂陈,一边称俄印关系“稳固且经得起时间考验”,一边却默许旗下炼油巨头全面断供。
嘴上说着“朋友”,行动却早已投向对岸。就在印度举白旗的同时,中国的反应则显得沉稳而坚定。
面对同样来自美国的制裁威胁,中方明确回应:能源安全属于国家主权范畴,不容任何外部干涉。美方甚至一度扬言将对中国也实施“次级制裁”,但中国表现出的底气,让华盛顿不得不低头。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一次闭门会议上坦言:“在阻止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上,我们没有太多筹码。”同样的压力,不同的回应,印度的姿态显得软弱无力,而中国则展现出令人敬畏的战略定力与自信。
更令人玩味的是,俄罗斯随即调整能源出口战略,将中国列为“最优先合作对象”。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披露,俄方计划大幅提升通过该国输送至中国的石油量,并将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部分股权转让给中石化。
在俄罗斯能源地图上,一条面向东方的新航线正悄然成型。与此同时,中俄之间的本币结算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2025年上半年,双边贸易中超过72%已实现人民币-卢布本币交易。俄罗斯央行发布最新数据,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高达38%,超越美元和欧元,稳居第一。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俄之间多年积累下的互信与互利。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近日表示:“在患难之中,我们终于看清谁才是真正的朋友。”这句话虽平淡,却道出了莫斯科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
印度的转身对俄罗斯而言固然是一击,但这也促使其更坚定地加速“向东看”的战略。8月1日,中俄“海上联合-2025”军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正式开启。俄方罕见在演习中奏响中国国歌,以表达对中国军人节日的敬意,也传递出某种政治信号。
8月3日至5日,两国军舰将首次联合巡航太平洋,开展反潜、防空等实战科目演练。尽管中国国防部事前声明“演习不针对第三方”,但这一系列举动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姿态。印度的动摇不仅限于能源领域。
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内部报告显示,印方已暂缓签署价值24亿美元的S-400导弹后续采购协议,布拉莫斯导弹联合生产线也因资金流问题被迫延迟。这一切背后,是新德里对美国“长臂管辖”的恐惧。
《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规定,凡购买俄制武器的国家都将受到美方制裁。印度在2024年就因此被暂停部分军援,如今25%的惩罚性关税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莫迪政府头顶。
中国与俄罗斯在军技合作方面的互动却愈发紧密。俄方近期向中方提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正助力中国研发新型无人机,而中方出口的微电子元件也在为俄罗斯升级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提供关键支持。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互补互利的合作,而不是像印度那样,在利益与压力之间左右摇摆。印度的“平衡外交”在这场危机中彻底破产。
过去三年,印度曾是俄罗斯的“头号买家”,如今却在特朗普的一纸关税令下全面后撤。俄罗斯损失的不仅是一个客户,更是对“战略伙伴”信任的崩塌。
对中国而言,这却是一次战略机遇。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出口的依赖度增高,将进一步巩固中俄在经济、技术、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在俄油采购中获得更优价格,也在多个国际平台上提升话语权。
印度的“白旗”举动也在国际多边机制中产生连锁反应。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平台上,印度一再阻碍对美批评提案,如今其“靠美弃俄”的行为,引发其他成员国广泛不满。其在多边机制中的影响力正快速下滑。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发布报告称,印度在重大危机中的战略可靠性评分仅43分,而中国则高达91分。报告建议俄方将合作重心转向东亚,尤其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
这一转向的背后,是一次深刻的认知转变。俄方高层深知,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真正能并肩作战的,从来不是嘴上说“朋友”的,而是关键时刻不退缩、不妥协的那一个。
印度的妥协,终将削弱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存在感;而中国的坚定,则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尊重与信任。这场博弈,不仅重塑了能源版图,也让世界看清了谁才是真正的大国。
印度在特朗普关税威胁下举起“第一面白旗”,暴露其战略不可靠性。俄罗斯失望之余,加快“向东看”战略,与中国的合作持续深化。中俄之间的坚定互信,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与地缘格局。真正的大国,不靠妥协赢得尊重,而是靠实力赢得未来。
信息来源:
[1]联合国7天3议乌克兰问题,特朗普结束俄乌冲突的“豪言”又改口了 大众日报
[2]美财长声称若中国继续购买俄石油,可能会面临更高关税,中方回应 环球网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