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意兴包子陷“假肉”风波:别让“纸箱馅”谣言,寒了人心

“咬开包子没看见肉”——一张照片把山东人吃了二十多年的超意兴推上热搜,五百多万围观,评论区里“纸箱馅”的老梗又翻出来蹦跶。可这次,老字号没装死,24小时内甩出一句“欢迎送检”,把后厨直播镜头直接对准绞肉机。

镜头里,猪肉块进绞肉机,出来是标准肉糜,酱油一泡颜色发乌,看上去确实不像自家案板上那种粉嘟嘟的肉馅。食品专家一句话戳破窗户纸:酱肉包要的就是“碎”和“暗”,颗粒大了酱进不去,颜色浅了反而说明酱油少或者时间短。一句话,顾客眼里的“假”恰是工艺里的“真”。

中央厨房更干脆,把腌制间做成玻璃房子,打卡阿姨边拌馅边跟镜头打招呼,手机对面全是“原来如此”的弹幕。市监局顺势补刀:上月抽检全合格,报告直接挂官网,谁都能下载。纸箱馅?专家算过账,想把木纤维做成能嚼的“肉”,成本比真猪肉贵三倍,造假的人得先把自己逼破产。

事情到这儿,剧情反转,却留了个尾巴:为什么一张图就能让全网瞬间相信“大企业也掺假”?答案不新鲜——谣言永远比检测报告跑得快。食品科技学会给过一组数字:每年网上三成“食品安全爆料”最后证实是乌龙,可企业花在辟谣上的钱够开一条新生产线。超意兴这次干脆把实验室拉到门店门口,第三方机构现场取样,结果出来直接贴收银台,顾客结账就能扫二维码看PDF,把“信不信”变成“看不看”。

更扎心的是,老饕们发现,真正让包子香的还是那块两小时腌制的酱疙瘩,机器绞、手工拌、时间到点才能上笼。所谓“眼见为实”,其实是把生产流程拆成肉眼可见的小步骤,让“碎”“暗”这些原本躲在背后的工艺细节走到台前。谣言没翻身余地,老字号也顺势给自己加了一道锁:往后每季度直播一次剁馅,把“明厨亮灶”升级成“常亮不断电”。

围观群众散了,留下的启示却像蒸笼里的热气一样往上冒:对吃的警惕不能松,可判断真假的尺子不能只靠眼睛和旧谣言。下一次,再有“看不顺眼”的肉馅,先别急着拍图发博,点开企业公众号,看看有没有最新检测报告,实在手痒,12315的App就在手机里,把疑问递上去,让数据和法规先开口,比转发五百次更有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美食   意兴   人心   纸箱   谣言   包子   风波   绞肉机   肉馅   老字号   镜头   酱油   猪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