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不只是“热得难受”,高温多汗每小时喝一杯水

近期我省频繁出现高温天气。7月29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第19场“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介绍高温防暑和有关传染病防治健康知识,指导重点人群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暑降温,防范相关疾病发生。

高温出汗多,每小时喝一杯水

高温不仅会引发身体不适,还可能导致中暑等相关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评价所副主任医师张显鹏提醒记住“防暑三件事”:主动避暑,减少外出;科学补水,防止脱水;时刻警觉,识别风险。

“高温天气出汗多,要主动、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建议每小时至少补充一杯水,大约150-200毫升,一般情况下喝白开水就可以。”张显鹏说。在大量出汗时,身体盐分会流失,这时可以喝一些含有少量盐分和矿物质的运动饮料。

如果出现大量出汗、极度口渴、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四肢发软等症状,就提示身体已经出现先兆中暑,需要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休息。如症状得不到缓解,就要立即就医。

老年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和户外工作者等群体发生中暑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做好特别防护。张显鹏提醒,一些老人怕吹风着凉不愿开空调,但是炎热比凉风对健康的威胁更大,要合理使用空调或风扇。

孕妇由于体热易出汗,更容易发生脱水和中暑。建议要穿着宽松、舒适、透气的衣物,保证充足饮水,饮食注意均衡清淡,增加富含钾、钙、铁的食物。

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差,也容易中暑。户外活动要尽量安排在早晚凉爽时分。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精神萎靡、烦躁、哭闹不止、呕吐、吃不下东西或皮肤滚烫等异常症状,要高度警惕,立即降温补水。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高温季节更要坚持按医嘱服药,并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如果活动时感觉疲乏,就要立即休息。

中暑有两种,不只是“热得难受”

持续数天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使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主任医师张兴国介绍:“中暑可不是简单的‘热得难受’,它是身体在高温环境下出现的严重反应。中暑的常见症状表现主要有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两种。”

轻症中暑,主要症状是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注意力不集中、全身无力,动作不协调等,像被抽走了力气一样。这时候脸色会发红,皮肤摸起来发烫。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可能还会恶心、想吐,心跳明显加速。

重症中暑,主要症状是腹部、四肢肌肉出现疼痛性肌肉痉挛,大量出汗、脸色苍白、极度虚弱、昏厥,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最为严重的是热射病,体温可能飙升到40℃以上,皮肤反而变得干燥无汗,人会突然昏倒或神志不清,说胡话、抽搐。这种情况下必须立即送医。

需要注意的是,老人中暑症状可能不那么明显,只是觉得特别累、不想吃饭;小孩则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或异常安静,皮肤又热又干。户外工作者在长时间暴晒后,如果出现肌肉疼痛、抽筋,也是中暑的前兆。

特别提醒驾驶人,带孩子外出时,千万别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即使是“只离开几分钟”,夏天车内温度几分钟就能升到致命程度。

热射病很严重,救治关键是“快”

热射病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中暑类型,发生热射病时应怎样施救与自救?张兴国介绍,热射病是最危险的中暑类型,根据是否有高强度运动,热射病又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劳力型热射病比经典型热射病临床表现更重、恶化更快,多见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健康年轻人。

热射病一旦发生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张兴国说,如果出现体温极高,超过40℃,皮肤摸起来滚烫;意识模糊,说话不清、胡言乱语、昏迷;皮肤干燥无汗,严重脱水;抽搐或全身无力,可能伴随呕吐等症状,很可能是热射病,必须尽快送医。

在等待救护车时,迅速将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远离高温环境,脱掉多余衣物帮助散热。可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颈部、腋下、大腿根等大血管处降温;用扇子或电扇对着身体吹,同时喷水(或洒水)帮助降温;有条件的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入凉水(如浴缸、水池),是最有效的全身降温方式,也是劳力型热射病降温治疗的“金标准”。如果患者还能喝水,给予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不要一次性喝太多;如果昏迷或呕吐,禁止强行喂水,以免窒息。如果患者意识不清,让其侧躺,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张兴国提醒:热射病救治的关键是“快”——快速降温、快速送医!降温应遵循“先降温,后转运”的原则,在病人失去意识后的“黄金半小时”内进行。

在救治或自救过程中要注意:一不要用酒精擦拭降温,可能刺激皮肤或引起中毒。二不要吃退烧药,热射病不是普通发烧,退烧药物无效。三不要拖延就医,即使症状缓解,仍需去医院检查,防止器官损伤。

“静心养神”也能防“暑邪”

中医认为,中暑和热射病多与“暑邪”有关,暑为夏季主气,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体温调节失常,严重时甚至可发展为热射病。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范开亮说:“中医提倡‘未病先防’,重在日常调养和合理应对。”

在饮食调养方面,应清热生津,健脾益气。夏季饮食以“清淡、甘凉、易消化”为原则,重在补充津液、调和脾胃。推荐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莲子等清热食物,鸭肉、鲫鱼等滋阴健脾的肉类,可食用健脾益气的粥类、汤类,如绿豆百合莲子粥、冬瓜薏米老鸭汤、荷叶莲藕米仁粥等。忌过度贪凉,少吃冰镇饮品。避免油腻、辛辣,以免损伤脾胃。

在情志调节方面,重在“静心养神”。避免长时间思虑或愤怒,因为“怒伤肝”,肝火旺会助长心火,形成“火上加火”之势。

在中药预防方面,应调和脏腑,祛暑解毒。中医常用简便的中药方剂预防暑病,居家可自制“防暑茶饮”:取藿香10克、佩兰10克、薄荷5克,加水煮沸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能醒脾开胃、解暑化湿;还可以佩戴清凉香囊(佩兰、艾叶、薄荷)以化浊除湿,或者自制藿香浴包(藿香、紫苏叶)来解暑化湿。

在穴位保健方面,应按摩通络,清热防病。主要穴位包括: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按压可清热解表)、内关穴(手腕内侧横纹上2寸,宁心安神)和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清暑退热)。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个穴位按压3-5分钟,以酸胀感为度。

范开亮提醒,若出现轻度中暑症状(如头晕、口渴),可立即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并休息;严重时及时就医。

“空调病”不是病,应科学使用空调

高温天气空调使用频繁,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张显鹏说:“大家关心的‘空调病‘并非医学诊断上的具体疾病名称,通常是指因空调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如鼻塞流涕、喉咙干痛、头晕头痛、乏力、关节酸痛、皮肤干燥、眼睛不适,甚至腹痛、腹泻等。“

张显鹏提醒,预防出现这些不适症状的关键,就在于科学使用空调。

一是定期清洁空调滤网。空调滤网上积聚的灰尘、螨虫、霉菌等,会随着冷风吹出,是诱发呼吸道疾病和过敏的重要来源。建议每1-2个月清洗一次。

二是循序渐进逐步降温。忽冷忽热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不适。从炎热的室外回来,不要立即将空调温度调至最低,要逐步降温,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避免血管急剧收缩引发不适。

三是定时开窗换新风。长时间紧闭门窗,会导致室内空气混浊,滋生病菌。建议每隔2-3小时,开窗通风10-15分钟,引入室外新鲜空气。

四是做好风向调节。空调风口不要对着头、颈、肩、腰、腹等关键部位长时间直吹,否则容易导致肌肉僵硬酸痛,甚至面瘫。

五是控制湿度防干燥。空调在制冷过程中会降低室内湿度,如果湿度低,可以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维持人体感觉舒适的湿度。

六是在空调环境下做好防护。建议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做好关键部位保暖,如果空调房内温度较低或需要久坐时,可以备一件薄外套或披肩,保护肩颈、膝盖、腰腹等部位不受凉。老人、儿童、孕妇及患有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关节炎等疾病的人群,对环境温度变化更敏感,使用空调时需要更加注意上述事项。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段书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养生   高温   难受   空调   症状   体温   不适   身体   健康   佩兰   皮肤   口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