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卢浮宫可是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怎么珠宝都看不住?有人猜窃贼是想靠偷国宝博名声,可艺术犯罪专家一句话就戳破了,他们根本不想收藏,就是想把珠宝熔成金块、钻石重新切割,换钱走人。
可为什么卡地亚那样的珠宝店没被盯上,偏偏是卢浮宫成了目标?可能不是窃贼太嚣张,而是政府早把文物保护的预算砍到了底,政府到底咋失职的?卢浮宫的安防又差到了啥地步?

窃贼想偷珠宝,为啥放着卡地亚不碰,非要去卢浮宫冒风险?艺术品追回专家克里斯托弗・马里内洛的解释,一下就戳中了要害。
现在的卡地亚早被暴力盗窃逼得武装到牙齿,店里常年守着武装警卫,每天打烊后,所有珠宝都会转移到安全仓库,连一件都不留过夜,窃贼想下手,门都没有。
可卢浮宫偏偏不一样,表面看是文化堡垒,实际上就是个安防软柿子,这次被盗的八件珠宝,每一件都带着实打实的历史分量。
有拿破仑送给玛丽・路易丝的婚嫁项链,镶着8颗蓝宝石和631颗钻石,还有欧仁妮皇后的装饰蝴蝶结,每处细节都复刻着19世纪法国宫廷的工艺。

可在窃贼眼里,这些历史意义一文不值,他们要的就只是珠宝里的黄金和钻石。
毕竟,完整的国宝太好认了,法国文化部早就公布了所有失窃珠宝的照片,不管是私人收藏家,还是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拍卖行,只要看见这些珠宝,第一反应就是查所有权文件,没人敢冒险接手。
所以窃贼的算盘打得特别精,抢到手后,尽快把珠宝运到以色列、印度,或是比利时安特卫普,这些地方是全球钻石加工的核心区,有专业工匠能把古法切割的钻石重新打磨,把原始痕迹全抹掉。
黄金就更简单,直接熔成金块,按克重卖给回收商,就算这样会让珠宝的价值打折扣,至少能安全变现。

然而这种砸窗抢、熔了卖的模式,早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19年德国德累斯顿绿穹珍宝馆,价值超1.13亿欧元的珠宝被盗后,专家推测大部分已经被熔毁。
同年英国布伦海姆宫,一件值475万英镑的黄金马桶被盗,到现在都没找到完整赃物,显然,对这些窃贼来说,文物的历史价值,远不如金属重量来得实在。
更让人无奈的是,卢浮宫本有机会避免这场损失,案发时间是当地时间上午9:30到9:40,正好是开馆初期,这时候工作人员刚交接完,游客还没形成能帮忙盯梢的人流,是安保最薄弱的真空期。
德国安防公司VZM的专家彼得・施图尔曼早提醒过,博物馆盗窃案十有八九会选这个时段,可卢浮宫压根没针对性加强防范,连最基本的人流高峰期前多巡查几趟都没做到。

卢浮宫的安防漏洞,压根不是啥临时问题,而是积了好久的老毛病,一份预计下月公布的法国国家审计报告里明确说,卢浮宫的安防设备更新,存在明显且一直没解决的延误。
很多展厅连监控摄像头都没有,部分已安装的设备还是十年前的旧款,连实时报警功能都没有。
可就算这样,法国政府好像也没当回事,毕竟在他们眼里,卢浮宫的优先级从来不是防盗窃。
这座有232年历史的建筑里,常年驻着约50名消防员,但他们的活儿很单一,只负责防火灾和水患,盯着线路别老化起火、防止雨水渗漏损坏画作,至于有人闯进来偷珠宝,根本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内。

而且这几年法国讨论卢浮宫,焦点总放在怎么管游客人流上,比如怎么减少排队时间、怎么分流参观路线,却很少有人提怎么升级安保。
作家埃莱恩・斯奇奥利诺在《卢浮宫探秘》里就提过,卢浮宫连一支能快速反应的队伍都没有,真发生盗窃案,等警方赶到时,窃贼早跑没影了。
更关键的是,卢浮宫这历史建筑的身份,反倒成了安防升级的挡箭牌,也成了政府不作为的借口。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艺术犯罪学教授艾琳・汤普森分析,像卢浮宫这样的老建筑,很多面向街道的落地窗都是历史遗迹,受建筑保护法规限制,没法装防弹玻璃,可这不是不设防的理由。

现在的安防技术里,有能藏在窗框里的震动报警器,也有能贴在玻璃上的防爆膜,这些措施既能保住建筑外观,又能提升安全性,可卢浮宫没大规模推广,理由就俩字,没钱。
没钱这俩字,才是问题的核心,马里内洛直言,疫情之后,全球不少国家都在砍执法和文化领域的预算,法国也不例外。
他们宁愿把钱花在别的地方,也不愿多给博物馆拨点安防经费,但卡地亚这样的珠宝店,每年花在安保上的钱占营收的比例,比卢浮宫安防预算占文化总预算的比例高多了。
当政府把文物保护当成可砍的开支,卢浮宫的安防漏洞,就成了早晚要爆的雷,毕竟,没资金,再先进的技术也装不上,再专业的人也雇不来。

回溯到1911年,意大利杂工文森佐・佩鲁贾也从卢浮宫偷过《蒙娜丽莎》,可他没毁画,反而偷偷藏在自己公寓里,想等风头过了卖给意大利博物馆,那时候的窃贼,就算动机不纯,至少还认文物的价值。
可时隔一个多世纪,现在卢浮宫的窃贼,连把赃物完整留下的耐心都没了,满脑子就想把珠宝熔成金块、把钻石切小,彻底抹掉它们的历史痕迹。
这种变化,不只是窃贼价值观退化,更藏着政府文明保护责任缺失的影子。
以前,博物馆就算丢了文物,还会因为怕丢人而不吭声,可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快,失窃案一曝光,赃物根本没机会流通,窃贼只能靠熔毁销毁证据。

可就算这样,政府还是没意识到,保护文物不只是保住东西,更要保住文明的记忆。
欧仁妮皇后的冠冕,不只是一堆钻石和黄金,它还记着19世纪法国宫廷的工艺水平、拿破仑时代的历史背景。拿破仑送给玛丽・路易丝的项链,承载的是一段欧洲王室的联姻故事、
这些东西一旦被熔毁,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就像文明的某一段记忆被生生擦掉。
更让人忧心的是,卢浮宫的问题不是个案,而是全球不少文化机构的通病。柏林博德博物馆曾丢过一枚大型金币,美国好几个矿业博物馆的体育纪念品也连环被盗。

这些案子的共同点很明显,博物馆安防薄弱,政府投入不足,荷兰艺术侦探亚瑟・布兰德就说,现在没人敢搞定制盗窃。
毕竟,像卢浮宫珠宝这样的赃物,一露面就会被认出来,买的人要担牢狱之灾,藏着又没法炫耀,可就算这样,窃贼还是敢下手,就是因为博物馆的防守成本太低了。
其实文物保护从来不是博物馆自己的事,而是政府必须扛起来的责任,当政府把文化预算一砍再砍,当安防设备拖了好几年没人管,当50名消防员只能防火灾不能防盗窃,文物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

卢浮宫丢的不只是八件珠宝,更是政府对文明的责任心,当黄金的克重比历史的重量更重要,当熔炉的温度能抹掉文明的痕迹,所谓的文化大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笑话。
但要是这种失职继续下去,未来还会有多少无价国宝,变成熔炉里的有价金属?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