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赛格电脑城关闭:曾年入千亿,今纷纷关闭,终究刘强东赢了

每年一度的双十一是电子产品的狂欢日,但电脑城却没了往日的喧嚣。

2025年10月17日,西安赛格电脑商城正式闭店,被称为“西北电子心脏”的专业电脑商城结束了25年的运营。

闭店仪式上,西安赛格集团执行总裁张素丽的发言几度哽咽。她表示,西安赛格电脑商城在西北零售业里创造了传奇,见证了西安数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赛格电脑商城不仅是一座商场,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这家曾于2000年开业,在2009年其销售额突破了40亿元,年销售额最高时达70亿元,长期占据西安IT市场60%以上的销售份额,是西北地区的“数码地标”。有商户回忆道,当时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的营业收入可达五六百万,利润相当可观。


西安赛格电脑城的关闭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曾经人声鼎沸、一柜难求的赛格电子市场,如今只存在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之中。

“买电脑,到岗顶!”这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州人都知道的广告语,如今已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2023年11月29日,广州岗顶的新赛格电子城大门正式贴上封条,这个经营了25年的电子元器件商场就此结束使命。

同样的故事也在北京中关村、深圳华强北上演着,曾经是中国最大电子产品集散地的这些圣地,正一个个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媒体援引的数据,过去5年中,全国有近60%的电脑城关门歇业,曾经繁华一时的电脑城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那些从电脑城搬出去的反而领一时风骚。

比如曾在中关村摆摊的刘强东,因为一场非典,转而开启了线上卖电子产品的先河,并在此后创立了京东商城,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成为电脑城的掘墓人。

01 黄金时代:柜台前的财富神话

“2000年前后,我一天装十几台机是家常便饭,生意忙到做不完,经常是右手拿筷子,左手拿螺丝刀。”广州天河电脑城的老肖回忆道。

那是电脑城的黄金十年。

1998年,广州岗顶的新赛格电子城开业,成为广州电子元器件一站式交易的重要场所。在那个信息尚不透明的年代,电脑城商家们赚得盆满钵满。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曾透露,他大学还没毕业时在太平洋电脑城干装机,“装一台我最多能赚三四千元”。

在深圳华强北,黄老板在2000年于赛格广场租下第一个档口销售相机和配件。2008年至2010年的相机销售高峰期,他拥有9个档口,月营业额最高达到1000多万元。

那时候,华强北的盛况空前。鼎盛时期,华强北电子专业市场多达36家,经营商户26252户,年销售额实现3000亿元,是全国经营商户最多、产品最全、销售额最高的电子商业街区。

02 生意密码:信息差与“喝茶费”

当年的电脑城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多的财富神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不对称。

在山寨机还没有大批量出现之前,华强北便是中国电子产业的核心。一位曾经的山寨机从业者回忆:“由于没有形成销售体系,来自全国各地的零售商必须从华强北拿货。”

商家往往可以把过时的、二手的、廉价的元件拼成一台“高档家电”,然后高价出售。

价格不透明带来了巨额利润,也造就了电脑城“一铺难求”的景象。

1998年,刘强东揣着攒下的12000元,蹬着破烂的二八自行车,在当时还在打地基的海龙前面的“海开”(海淀区开发集团)二楼租了一个面积仅为3平米的柜台。之所以选择海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租金便宜,月租金2200元,押一交一,其他市场租金则要交一年,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脸就要交一二十万。


2001年,京东在与中关村相邻的苏州街银丰大厦开出第一家零售店,主要销售高端声卡、键盘、鼠标等毛利较高的电脑外设产品,此后陆续又开出5家门店,当门店数量达到6家后,线下扩张明显提速,巅峰时期1个月新开3家,甚至开到沈阳。

“我年刚进这行的时候,就租了一个一平方米的玻璃柜台,月租五六千元。就租这么一个小档口,也得给‘喝茶费’。”电脑城商家大伟说。

“喝茶费”是电脑城火爆时期的特有现象——下家要给上家一笔钱才能得到档口的租用权。“那时,稍微像点样子的摊位‘喝茶费’都得大几万。”

03 时代变迁:电商崛起与市场拐点

2009年,成为电脑城命运的拐点。这一年,电子商务的风暴开始刮向电脑市场。

只是很多人没想到,这个拐点早就在很多年前埋下了,风暴也缘起于曾经中关村电脑城的卖家转型。

2003年,非典的爆发使线下零售业遭受重创,京东也不能幸免,刘强东做出了一个无比痛苦但非常正确的决定:关闭所有线下门店。眼看传统的线下生意做不下去,倒逼京东向线上转型,于是2004年京东便开始发力电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一开始,岗顶的电脑老板们对电商的出现并没有什么危机感。一位销售员回忆:“我记得有一回客人来购机,给我们看京东上面的报价,我们还跟人家讲‘网上有可能买到假货’之类的蠢话……”。

电商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抢占了实体店的市场份额。据中关村在线统计,从2010年开始,国内实体店的装机交易量约以每年10%的速度下滑。

商家大伟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变化:2012年刚入行时日装机量大约在8台至10台,后来日装机量大概只有1台;装机利润也越来越少,“10年前装一台机器至少有30%的利润,现在能有5%的利润就不错了。有时甚至只有一两百块钱”

04 生存危机:从“遇冷”到“撤场”

面对电商冲击,各大电脑城曾尝试多种方式自救。

2015年前后,广州新赛格便逐渐放弃了做电脑方面的生意,将主营业务转向安防设备、LED照明和仪器仪表等,这是新赛格“遇冷”后的一个转型。

事实上,为了应对电商的冲击,新赛格曾进行过多次改造,试图吸引更多消费者和商家。可惜,这些努力并没有改变市场颓势。

新赛格的一位安防生意刘老板认为,新赛格的柜台太老旧了,“早就干不下去了,一天到晚也没几个人来买东西,大多就是过来看看,很多人看完就去网购了,因为线上线下没有区别。”

2018年,太平洋电脑城率先离开——太平洋A座重组为众程,太平洋B座改做餐饮。

2023年11月,新赛格电子城正式撤场。

05 全国浪潮:从“电子一条街”到“创新一条街”

电脑城的衰落不是区域性现象,而是全国性的普遍趋势。

在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经历了类似的转型。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形成了内地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当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的电子卖场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销售中心,也是中关村的一张特殊“名片”。

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电子卖场客流越来越少。2009年起,根据中关村西区功能定位,不再鼓励发展电子卖场等业态,昔日的电子一条街将彻底转型为创新创业一条街。

2011年,太平洋数码大厦停业;2015年,中关村e世界卖场关闭;2016年,海龙电子城转型。到2018年,位于中关村一号桥西北角的广安中海电子市场拆除,至此,中关村大街最后一个电子市场退出了历史舞台。

昔日被称为“金三角”的三大电子卖场也实现了华丽转身,海龙大厦定位为“中关村智能硬件创新中心”,鼎好大厦定位为“国际技术转移聚集区”,e世界大厦定位为“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西安赛格电脑商城的闭店,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它提醒我们,时代要淘汰你,真的不会给你打声招呼。

如今,走过华强北街头,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繁荣印记。一位老华强北人感叹:“以前一到下午,各个店面全是人,拿货的、打包的、发货的,走都走不动。那会儿是电子行业最好赚钱的时候,信息没有现在透明,手里只要有货就能卖上好价钱。”

但时代从不为谁停留。装一台电脑赚三四千元的暴利时代,与排队打款等手机出货的盛况,都已封存在历史记忆中。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头看,赛格电脑城的变迁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是一部中国电子产品消费的进化史。#西安小寨赛格为什么人那么多##深圳华强北赛格大楼#

大家有没有在电脑城买过电子产品或做过生意的呢?评论区可以分享一下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数码   电脑城   刘强   中关村   西安   电子   时代   生意   海龙   电脑   广州   商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