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重阳,毛泽东笔下的 “战地黄花” 为何分外香?



又是一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说九是阳数,两个九叠在一起,就成了这个承载着登高、赏菊习俗的日子。每逢这时,总会不由自主想起“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几句词,这是毛主席在1929年写下的《采桑子·重阳》,那年他三十六岁,正经历着人生中一段艰难时光。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要读懂这词里的滋味,得先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秋天。

1929年的闽西,局势比山间的雾气还要复杂。这年1月,毛主席和朱德带着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一路转战赣南闽西,好不容易在闽西站住了脚,5月打下龙岩,6月又打了白砂大捷,把钟铭清的民团全端了,缴获了一百多支枪和两门火炮。 就在革命形势刚有点起色的时候,红四军内部却起了争论。

6月22日,在龙岩城内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要不要设军委、党该不该管一切这些根本问题上。有人觉得前委权力太集中,说毛主席搞“家长制”,甚至提出“书记专政”的说法;毛主席则认为游击战争环境下需要集中领导,争论的本质是个人领导和党的领导在争雄。

这次大会最终没采纳毛主席的主张,还改选了前委,他没能继续当书记,反倒受了个严重警告处分。

朱德也受了书面警告,大会说两人都有错误,只是毛主席责任更大些。想想那时候的毛主席,心里该有多沉啊,他不是为个人职务难过,而是在操心这支刚成型的红军到底要往哪儿走。

会后没多久,他就离开红四军主力,去了上杭、永定的农村,说是指导地方工作,其实身体早就垮了。闽西的夏天蚊虫多,他染上了恶性疟疾,一会儿冷得发抖,一会儿热得冒汗,加上脚病和便秘,走不了路,只能靠担架抬着走。

后来敌人搜山紧,毛主席被转移到永定岐岭的牛牯扑,那地方藏在金丰大山深处,总共就十来户人家。

有一次紧急转移,当地老乡陈添裕背着他在山路上跑了五公里,才躲开敌人的搜捕。那时候缺医少药,国民党报纸都造谣说“毛泽东在龙岩病故”,直到后来到了上杭县城,才找到个西医,用上了极其珍贵的金鸡纳霜,病情才慢慢好转。

即便躺在担架上、躲在山寮里,他也没闲着,在虎岗、堂堡这些村子里访贫问苦,帮着建苏维埃政府,指导地方搞土地革命。永定县113个乡的苏维埃政府,其中许多都是在毛泽东的指导和影响下,于那段时间相继建立起来的,老百姓分到田地的笑脸,成了他最踏实的慰藉。

就在毛主席养病的日子里,前线传来了好消息。

9月19日夜里,朱德带着红四军一万多人攻打“铁上杭”,那是闽西最后一个反动据点,守敌卢新铭有两千多人。朱德部署得周密,战士们打得勇猛,天没亮就把敌人全歼了,卢新铭就带着二十多个人跑了。这一仗打完,闽西根据地才算真正连成片,汀江两岸的红旗插得更稳了。

10月11日,正好是重阳节,毛主席拖着刚好转的身子来到上杭,住进了汀江岸边的临江楼。那天天气晴好,院子里的野菊花黄灿灿开了一片,顺着窗户望出去,汀江两岸铺着一层白霜,远处的山影在阳光下看得清清楚楚。

刚打了大胜仗的根据地,连空气里都飘着轻快的味道。偏偏是在这样的境遇里,他正处于政治上的低谷,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身体又被重病拖垮,革命事业还面临着内部争论与敌人围剿的双重压力,他看见这些野菊花,闻到的不是硝烟味,而是“分外香”。这种香气,或许就来自那种在个人处境与革命事业的双重艰难中,依然倔强生长的力量。

“战地黄花分外香”里的“黄花”,不是文人笔下供人赏玩的东篱秋菊。那是漫山遍野的野菊花,经了硝烟炮火的熏染,在秋风里照样开得蓬勃。

古人写秋总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的《九辩》里满是草木摇落的凄凉,可毛主席眼里的秋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一年一度秋风劲”,那个“劲”字多有力量,像红军扫反动派的势头,摧枯拉朽;“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把秋霜比春光,不是故作豪迈,是真的看到了胜利的希望,那些被解放的县城,分到田地的农民,不就是比春光更动人的风景吗?

当时毛主席还不知道,上海的党中央已经在为红四军的事操心了。陈毅去上海汇报工作,把红四军的争论一五一十讲给了周恩来。周恩来立刻组织人起草指示信,也就是后来的“九月来信”,明确说“不能机械地引用‘家长制’这个名词来削弱指导机关的权力”,还特地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

11月26日,毛主席接到信回到红四军,重新挑起了前委书记的担子。 后来的古田会议,就是在这封信的基础上开的,彻底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什么样的军队的问题。

现在再读这首词,越品越觉得不简单。“人生易老天难老”,毛主席那时候才36岁,却看透了时光的道理,人这辈子短,但革命事业是长久的;个人受点委屈不算什么,只要队伍走对了路,胜利就不远。

他在最失意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根据地的百姓,是红军的未来,这份心胸,才让他写出了“胜似春光”的豪情。

今又重阳,再读这首词,就像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担架上仍想着群众、在逆境中仍满怀希望的毛主席。“战地黄花分外香”,最打动人的不是它的气势,而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那份从容。

人生确实易老,天也确实难老,可正因为如此,才更要珍惜每一个重阳,每一个秋天。就像那些战地黄花,不管经历什么,到了时节就要绽放,就要散发自己的香气。

重阳节是敬老的日子。读毛主席这首词,不禁想到,真正的坚强不是没有困境,而是在困境中依然能看见美、相信光。这种精神,不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一种福气。

在这个重阳节,愿我们都能记住这种在秋风里依然绽放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历史   黄花   重阳   战地   笔下   毛泽东   上杭   春光   重阳节   苏维埃   永定   担架   秋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