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万亿花去哪儿了?答案藏在每个普通人的朋友圈里

最近,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消费降级”“经济下行”“不敢花钱”的焦虑情绪。但就在昨天(10月21日),文旅部公布了一组“反常识”的数据: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出游人次高达49.98亿,同比增长17.6%;旅游总花费达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这不禁让人疑惑:不是说大家都不花钱了吗?怎么旅游市场反而这么火?

其实,这恰恰说明,中国人的消费逻辑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结构性转变”。

一、不是“不花钱”,而是“更聪明地花钱”

过去几年,居民在房地产、教育、大件耐用品上的支出大幅收缩。但旅游不一样——它属于“体验型消费”,花得值、看得见、能分享。

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一次旅行不仅是放松,更是身份认同、情绪疗愈和关爱自我的体验经济的显现。

“省吃俭用三个月,也要去趟大理”——这不是冲动,而是理性选择下的“情绪消费”。

二、旅游成了“性价比最高的幸福消费”

对比买房、买车、报班,旅游的边际效用极高:

花3000元去川西徒步,能收获身心放松,消费也不算高;

而同样3000元买件奢侈品,可能只换来短暂满足。

尤其在收入预期不稳的背景下,人们更倾向“即时满足”而非“长期负债”。旅游正好满足这一心理——花钱少、快乐多、还能“晒出来”。


三、农村消费崛起:被忽视的“下沉市场”正在爆发

农村居民旅游支出增长24%,远超城市,这释放了关键信号:

县域经济改善、交通基建完善(高铁通到县城)、短视频带动“网红景点”下沉;

农村家庭储蓄率高,消费意愿一旦释放,势能惊人。

“县城青年”正在成为新消费主力——他们可能不买LV,但愿意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买单,尤其是短途游。

四、政策+供给端发力,让旅游“更容易、更便宜”

国家推动“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免签政策”,降低出行门槛;

航空、酒店、OTA平台激烈竞争,机票、民宿价格持续走低;

“特种兵式旅游”“周末微度假”等新模式,让旅游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所以,别被“悲观叙事”蒙蔽,中国经济有韧性,消费有智慧

表面上看,大家在“捂紧钱包”;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值得花的钱”。

旅游数据的逆势增长,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普通人用脚投票的结果——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更愿意为确定的快乐买单。

所以,别再说“没人花钱”了。

大家不是不消费,只是不再为不值得的东西消费,而开始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财经   普通人   答案   朋友   旅游   情绪   奢侈品   买单   县城   社交   支出   耐用品   大理   居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