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纳闷,中共一大会议,是宣告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的大会。这么重要的会议,作为中共创始人的“南陈北李”,为什么会没有参加?
我问了豆包,得到的回答是:他们两人都太忙了,顾不上参加。
1921年的陈独秀,已经是42岁的中年人了,年富力强,声名远播,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同时还担任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他正忙于筹款修建大学预科校舍。事务缠身,不能前往上海参加会议。于是,他就提名陈公博和包惠僧两个去参加一大会议了。
1921年的李大钊,还是青年人,只有32岁。当时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教授。还兼任北京国立大专院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主席。而且还在领导北京八所高校教职员工与北洋军阀政府进行讨薪斗争,因此也无法出席会议。于是,他也是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张国焘,一个是刘仁静。由这两参加了一大会议。
看到这里,我不仅浅薄地以现代人的视角思考问题,此二公确实很忙,事情很多,难以抽身。但是,成立中国共产党,再造一个崭新的中国,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吗?要知道,南陈北李可是最早倡议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啊!他们就不能把其它事情放一放吗?
我在惶惑一阵之后,又看到下面豆包还有话说。
豆包说,也有观点认为,当时党内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认识水平不高,处于模糊状态,他们没有认识到一大会议的重要性。这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看到这,我有点醍醐灌顶。我怀疑这甚至可能就是主要原因。
后来,我又看到北京大学郭春林教授的一个视频。他说,南陈北李都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成立中国共产党这么大的事,后人看来那是石破天惊的,开天辟地的大事。但是,他们可能觉得就是成立一个政党,成立一个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组织。他们哪里能够想到,28年后,会开创出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世界呢!所以,他们就派别人去了嘛!而去参加的十三个代表,走到最后,走向胜利,走上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的,也就只有毛主席和董必武副主席嘛!
我还有疑惑。南陈北李都没有参加,作为全国性的会议,谁来组织?谁来确定会议的时间和地点?谁来确定会议议程?谁来准备会议文件?谁来安排与会人员的食宿?谁来通知参会人员?谁来主持会议?如此等等,总得有人承办吧?总得有核心人物来掌控事情的发展吧?
有。鸟无头不飞。任何一个组织在成立的时候,都必须有人牵头。在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有自己的牵头人。这次全国的代表大会,就是组织各地的牵头人开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牵头人是谁呢?牵头人就是共产国际的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这两个人毕竟是外国人,中国的事情还必须靠中国人自己来办,他们只能指导,他们依靠的人是谁呢?是李达和李汉俊。
1921年的李达,年方31岁,比毛泽东大三岁。在此之前,李达一直在日本留学,1920年8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
1921年的李汉俊,和李达同年生,也是31岁。也是长期在日本留学。他比李达回国早,也是陈独秀创办的上海早期党组织的成员之一。
早在1920年,共产国际的马林就催着让中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赶紧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但这时,陈独秀在广州,共产国际的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只能找李达和李汉俊谈事情了。
于是,李达和李汉俊就赶紧写信,想法和陈独秀和李大钊沟通,商量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共产党的事。那时不像现在,通讯如此发达,那时远距离沟通是很艰难的。因为书信的传递需要很长的时间。得到二位的同意之后,他们商量确定了会议日期、会议地点之后,就开始给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人写信,通知他们如期前来参加会议。
与会的代表只有13个人,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包惠僧;留日学生周佛海;连同共产国际的两个代表,参加一大会议的有15人。
到此我们就明白了。一大会议的核心人物,应该是共产国际的马林。会议的具体组织者、服务者、安全保卫、以及文件的起草打印者,都应该是李达、李汉俊负责的。会议毕竟是在上海召开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就是基本盘,就是提供后勤保障和安全服务的。
尽管中共一大会议,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没有参加,但是他们毕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是中国革命的思想启蒙者,又是积极地政治实践者。他们共同塑造了早期中共的革命方向,其历史功勋必然彪炳史册。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