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五天的五一节假期,“咻”的一下就结束了。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身在工位的小团,心还在马尔代夫,不知各位小伙伴又去哪里玩了?
媒体报道,2025年五一节期间,国内跨区域“人口迁徙”达到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成都是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据同程旅行数据,成都荣登假期自驾游城市TOP 1!
除了旅游火热外,可能你并不知道,成都正在发生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019年,成都常住人口首次跨过2000万的门槛,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两千万级的城市。
5年过去,全国各地的人口,依旧在持续涌入成都!
3月28日,成都市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
《公报》提到,2024年末,常住人口214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万人;年末户籍人口162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3万人。
至此,成都已经连续24年保持人口增长!
最近几年,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成都的人口规模仍然在持续增长,增量位居全国前列。
全国范围内作比较,成都人口规模在城市排位中位居全国第四,逼近北京。
公开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内,成都常住人口增长了52.7万人。
如果要把时间拉长到11年,这一数字更是多达583万人,这一数据放眼全国也是相当夸张了。
在这其中,省内兄弟城市们的人口贡献功不可没。
回顾2000年,四川省有约600万人迁出,至2010年这一数字攀升至1050万人,这10年间平均每年有近千万的四川居民选择离开本省、外出务工。
自2011年起,四川提出支持成都打造西部核心增长极,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省会,成都开始崛起,外流出省的情况也终于得到缓解。
大量三四线城市的人口迁往成都工作并安家,四川省常住人口也是止跌回稳,并在2022年达到8374万人的顶峰。
可以说,2011年以来这13年的成都发展史,就是省内兄弟城市流向成都建设“强省会”的人口迁徙史!
时至今日,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都已经算是一座“移民城市”了。
因为成都的新增人口和常住人口中的很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成都市外。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当时的常住人口共计2119.2万人,外来人口数量678.15万人,外来人口占比约32%。
这意味着,每10个“成都人”中,就有3个来自于外地。
在这其中,省内其他城市流入成都的人口是主力,足足有534.14万人。
特别是资阳、南充、内江,分别流入成都58.92万人、54.43万人、42.28万人之多,相当于把自己本市城区一半的人口都给搬空了。
省外来蓉的人口也不少,总计144.01万人,其中重庆来蓉31.99万人、河南12.37万人、湖北8.94万人。
而大家经常提到的“新西兰”来蓉的总人数,只有13.37万人。
那么,这些人口都流向了哪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互联网上被大家戏称为“空城”的天府新区,是近五年常住人口新增最多的地方,足足增加了8.41万人,全成都各区县(市)中第一多,2024年城镇化率76.78%。
新增人口第二多的区,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是高新区,新增人口7.95万人,城镇化率99.91%。
更出乎意外的是,新增人口排名第三到第六的区,居然都是近郊区,从高到低排名为温江区、双流区、新都区和龙泉驿区。
而五城区只能屈居第七到十名,青羊区新增人口数量,更是比青白江区还少……
看来,成都大量向南、向近郊导入产业的动作,确实带动了不少人口转移。
至此,全国各地向成都人口大迁徙的情况,基本摸清,成都这座城市的虹吸效应,比想象中更强!
成都市的人口增长潜力巨大,然而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减缓,并逐渐接近规划的上限。
根据《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成都市到2035年常住人口上限设定为2350万,与北京市规划的2300万相近。
为了实现这一人口增长目标,近年来,成都市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投资。
据官方数据,202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4%,国家级产业集群数量增至9个,科研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89.1万户,新增企业数量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除了自身努力外,国家给予的机遇也很重要。
2024年7月以来,高层多次提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和“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
而四川、成都,正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新时代的“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已经拉开序幕!
三线建设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成都还通过实施人才公寓供应、青年人才驿站、提供人才落户补贴等政策来吸引人才来蓉就业。
得益于此,成都市连续六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2024年人才总量预计达到669万,近三年吸引的青年人才超过156万。
截至2024年底,成都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0%,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高。
可以预见的是,成都未来或许依旧会通过优化区域布局来缓解人口压力,天新和近郊仍大有可为!
综上,成都市的人口增长在短期内将持续,得益于产业、政策和区域优势,但长期来看将逐渐接近规划上限。
未来成都的发展,还是需要在资源约束与城市发展之间寻求平衡,通过产业升级、区域协同和公共服务优化,实现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那么,你还会劝市外的亲朋好友来成都工作、定居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更新时间:2025-05-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