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王毅落地新德里,按安排要在印度待两天,与莫迪面对面把一堆难缠的事掰扯清楚。
双方还在桌边找共识,《印度斯坦时报》却抢着把结果先发了:中方同意恢复向印度出口稀土、化肥和盾构机。熟悉印度套路的人都笑了,这招不是第一次见:先替你拍板,再用舆论把你往承诺里按,真要谈崩,就甩一句中国出尔反尔。
为什么这回这么心急?因为这三样,印度真断不得。过去一年多,这几条线相当于关了闸,印度这才切身感到,离开中国的产业链,很多事不是喊两句自立自强就能挺过去的。化肥对印度农业是命根子,平时有三成直接从中国买;汽车零部件吃稀土,城市地铁、高速、海底隧道离不开盾构机。断供时间一长,各行各业都开始冒烟。
稀土的道理其实简单:矿谁都能挖,难的是炼和分。中国现在掌握着全球绝大部分精炼能力,产业壁垒很高,连镨钕分离这类基础活儿也不是一口气能学会的。
去年下半年开始,印度车企就频繁叫苦。7月,塔塔和马鲁蒂铃木都被迫减产,原因很直白:永磁体库存见底。挡在产线前面的不是钢不是芯片,偏偏就是那点像盐一样的东西。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和零部件协会随后联名给莫迪写信,态度比谁都诚恳:赶紧跟中国把话说好。
化肥的技术难度不算高,但总量吓人,尤其印度农业生产离不开。平时每年得从中国买三百多万吨,特种化肥更是八成都得靠我们。前阵子印度在国际场合硬气了一把,换来的就是我们这边踩了刹车。
后来部分放开,缺口依旧巨大,尿素报表一抬头,价格涨了个大台阶。有些地方真的开始把牛粪堆成堆顶上,印度媒体还说什么吃不饱怪中国。这种情绪话,农民好理解,但产业账却不是这么算的。
盾构机的故事,更像一堂工业认知课。2020年印度大手笔买了几台,心思很单纯:拆开学。结果拆是拆了,装不回去。想绕开中国,转头去买德国货,机身贴的标不赖眼,进了场才发现,核心还是中国制造。最后只能请中国工程师去运维。
我们做这生意并不吃亏,印度基建正是风口,铁建重工给孟买沿海公路做的那台,直径12.19米、整机80米、重达2300吨,就是为它量身定做。可话说回来,合作讲规矩,印度这边一作,我们也只能把阀门关上。后果呢?129亿美元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海底隧道21公里最要命的那段,直接停摆。没有盾构机,再热闹的开工仪式也只能变成展板。
外界很好奇,明明有买卖,怎么就搞成这个样子?答案就三个字:不省心。稀土这条线上,印度企业把从中国买的货以民用名目转手到美国,被我们逮了个正着,这算什么?贸易最基本的诚信都没了。重型装备这边,拖尾款像家常便饭,不止我们吃过亏,连德国人都被坑过。国内不少企业现在学精了:要么预付款等于全款,要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真闹到打官司,赢了也不一定能拿到钱。
还有一个点,外界也看在眼里。莫迪这些年一直高喊印度制造印度自研,政策上频频给外国产品上枷锁。口号没问题,路得走通。稀土这块好不容易上了几条线,年产磁体才三吨,这点量连一家车企的单条产线都喂不饱。塔塔汽车试过从电子垃圾里回收稀土,折腾了半天,月产能也就半吨。现实比口号冷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这次王毅刚落地,印度媒体就迫不及待地替中方承诺。他们很清楚,一旦谈不下来,产业链痛点会马上反弹到自家身上。何况,美国那边对印度的关税、原产地规则也在变,指望绕道西方替代中国并不现实。
外头风向一变,印度这边立刻开始给自己找台阶。莫迪月底还要参加多边峰会,姿态摆出来了,剩下就是桌上的细节。
中国的立场不难读:该做的生意照做,不该做的别勉强;遵守契约,讲究安全边界。化肥和稀土这些民生、工业耗材,按规矩来、按订单走,大家都有得赚;至于盾构机这样既关乎重大工程也可能涉及敏感用途的设备,去向与范围必须说清楚,不能一边谈合作,一边意气用事把机器往边境山里送。
印度若真把握住节奏,回头看看那些跟中国保持顺畅经贸关系的国家,这些年的增长不是喊出来的,都是一单单、一台台干出来的。
反观他们这回抢发声明的小动作,暴露的是焦虑,也提醒了旁观者:全球供应链正经历一场很现实的考试,而中国庞大的产业链是不可或缺的。
谁尊重规则,谁享受红利;谁把商业当政治舞台,谁就得承受反噬。接下来就看新德里愿意把话说到哪一步,把账结得多干净,把错改得多实在。剩下的,让时间去证明。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