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看指南|中医文化新演绎:“当归黄浦春”特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

近日,“当归黄浦春——海上中医与健康生活”特展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东楼一楼正式开幕。展览旨在回溯历史,启迪当下,彰显海派中医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

展览海报

展览入口

本次展览以“医、药、养”为脉络,讲述中医药如何在上海根植,融汇中西、传承千年,并融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仅展出一周的“明万历二十一年《本草纲目》金陵初刊本”等近300件(组)展品为观众书写了一部关于“海上中医”的传记。“药·八方本草”“医·众妙仙方”“养·摄生养心”三大展区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海派中医的独特魅力。

展览现场

展览开篇将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上海的“本草”世界。一幅晚清《江苏水利全集图》勾勒出江南水网纵横的地貌,结合史料,第一部分梳理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上海随着人口增长与商业繁荣,逐步成为全国药材集散地的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参茸、银耳业务从药店业务中分离;而传统中药房则受到西药房影响,拓展营业范围,形成了大药房林立的社会景观。

展览现场

江南何氏、龙华张氏、江湾蔡氏、青浦陈氏等名医世家的匾额、画像与族谱,串联起中医在上海的家族传承脉络。“医:众妙仙方”单元介绍了医者内外修养与近代上海名医情况,并全方位展示了近代上海中医人在科学浪潮下求存、求变、求新的探索与海派中医顺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女子中西医学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等一批医学院校和上海医会、中华医学会等学术社团的档案与实物则见证了医者们建构起中医的新式教育、实践系统的卓越贡献。

展览现场

“养·摄生养心”部分将历史智慧引向当代生活,展示清代吴待秋所绘《篱菊霜蟹图》、民国时期海棠式铜手炉等文物,让观众看到中医养生也在动静结合、修身养性之中,倡导“功夫更在岐黄外”的健康生活理念。

以城市视角讲述不一样的中医故事

“当归黄浦春”特展以城市历史为切入点,解读中医药文化与上海的深刻关联。展厅中徐光启《农政全书》及海上画派名家所绘的花果图册、风味图轴展示了江南物产的丰富,从和一旁的名家膏方的呼应中,观众能了解到“食药同源”理念是如何体现在上海地区冬令进补、服食膏方的习俗之中的。正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上海城隍庙梨膏糖,以雪梨、贝母、百部、前胡等为原料经煎制、浓缩再切块,就与早期膏方多有类似之处。

展览现场

除本地中医世家,开放的城市品格和风云变化的时代格局也使不少医者在近代汇聚于此,令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医学重镇。1920年,余云岫提出“中医的治病,究竟是靠着什么呢?”成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医存废争论的时代之问,而上海的医者在时代浪潮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点石斋画报》中描绘的“西医治病”“开腔相验”等新奇场景,到恽铁樵提出“取西医之长,合化产生新中医”的中西医汇通宣言,再到1929年中医界为“废止中医案”赴南京请愿的历史照片,兼容并包的海派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发展,也令上海在中西医学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传统文化走向当代生活

孙思邈认为,高明的医者绝非仅仅深谙《黄帝针经》、了解五脏六腑即可,更应该通晓诸家学问。这一理念在展览中也有所体现,张骧云用紫砂壶、胡彭寿用小提琴等实物让观众看到历代名医在医道之外旁及多面,也引导观众从更广阔的整体视角在传统文化框架下去理解中医。而正如当下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展览也不止步于回顾历史,更转向养生的人生哲学,传达着“从医到养”“从过去启迪当下”的信息。

上海市第五届健康消费节(第四季度活动)现场

现场文创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2日,上海市第五届健康消费节(第四季度活动)及上海市第十一届野山参文化节同期开幕,以“策展+文化节”的模式,将传统滋补文化与海派医药特色生动呈现,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近大众、服务民生,实现品牌共振、助力冬令消费升温。展览期间,上历博还将持续推出限定文创,让市民观众能够将海派中医文化“带回家”。正如展览开篇所言:“医、药之功是为治病,而顺应四时,慎和五味,起居有常,调和情志,才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必修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表示,希望市民观众不仅能在观展过程中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在上海的传承发展,更能通过此次展览找到属于自己的养生之道。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养生   历史博物馆   当归   上海   好看   中医   指南   文化   浦春   海派   医者   观众   上海市   现场   传统文化   近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