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的乌鲁木齐午后,麦麦提依明·玉散的馕店里飘着股特别的香味。
他正拿着两块发酵好的面皮,手掌像揉太极似的按压着,面皮在掌心慢慢舒展、叠合,再用那根油亮的擀面棍擀成盆底大的圆饼。
一旁的徒弟开赛尔·麦合木提接过来,沾芝麻、刷蛋液,动作麻利得很。
这师徒俩,一个是30岁的制馕大师,一个是刚满19岁的学徒,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要做上四五百个芝麻馕。
麦麦提依明是和田人,19岁那年在家附近的打馕店学手艺。
本来想跟着师傅学几年就回老家,但21岁时去乌鲁木齐参加食品博览会,他做的辣皮子夹心馕火了。
观众围着尝鲜的样子,让他突然觉得留在乌鲁木齐或许是个机会。
那时候乌鲁木齐的馕产业正好在快速发展,他跟着师傅加盟品牌开了店,靠着夹心馕慢慢站稳了脚跟。
现在他在乌鲁木齐结婚生子,街头巷尾都能看到他做的夹心馕。
说实话,一门手艺能撑起一整个家,这大概就是手艺人最踏实的幸福。
开赛尔今年也刚过19岁生日,跟着麦麦提依明学了2年。
师傅去其他店指导的时候,他一个人就能把整个馕店的生意撑起来。
每天做馕、卖馕,看着芝麻馕一部分被游客当成“新疆味道”带走,一部分装上货车发往几百公里外的阿勒泰,他说自己越来越懂师傅为啥对馕这么上心。
对他们俩来说,馕早就不只是用来吃的,是每天要打交道的老伙计,是餐桌上少不了的主食,甚至在手机上刷短视频,都能看到网友晒各种馕的吃法。
搞不清从什么时候起,馕已经成了他们生活里离不开的一部分。
这师徒俩的故事,其实就是新疆无数打馕人的缩影。
年轻的时候选择一门手艺,然后用去打磨、去坚守,再把这门手艺传给下一辈。
手艺没变,但手里的面团却揉进了不同时代的生活。
林则徐当年在新疆写下“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可见馕在这片土地上早就扎了根。
“馕”的发音和波斯语里的“面包”很像,想来跟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脱不了关系。
西北干燥,馕含水量少,放几天都坏不了,还能快速补充能量,古代商旅赶路带着它再合适不过。
老实讲,能在历史里流传下来的食物,从来都不只是好吃那么简单,得有实实在在的用处。
新疆人做馕的用料特别简单,分发酵面和不发酵面两种,不管哪种都不加碱,只放少许盐。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用料,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却做出了花样。
库车的大馕比锅盖还大,维吾尔族喜欢的疏勒花馕上面刻着好看的花纹,油馕里加了植物油或奶油,苞谷馕是玉米面和白面混着做的,窝窝馕中间还有个小圆坑。
如此看来,馕的种类多,正说明大家对它的重视,每一种都藏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新疆人的一天更是离不开馕,早餐泡杯奶茶就着馕,或者配着杠子肉吃;午餐来份馕包肉、馕包大盘鸡,扎实又顶饱;晚餐把馕切块炒进菜里,烧烤的时候也得带上它。
之前在库车的老茶棚,看到当地人围坐在一起,一碗老茶、几块馕,要么打牌要么跟着冬不拉唱老歌,那股惬意劲儿,让人觉得馕不仅填肚子,还能拉近人的距离。
它就像新疆饮食里的“定海神针”,不管什么菜,配上馕都觉得对味儿。
从古代的商旅干粮到现在的餐桌主角,馕身上扛着的是新疆的饮食文化。
它见证了岁月变迁,却始终保持着最本真的麦香。
麦麦提依明会做几十种馕,除了游客爱买的芝麻馕,他还搞起了创新。
在辣皮子馕、玫瑰花馕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巧克力馕、榴莲馕、杏子馕。
刚开始他还担心大家接受不了,没想到年轻人特别喜欢,不少游客专门来买这些新奇口味。
很显然,传统手艺不是只能守着老样子,顺着大家的口味变一变,反而能吸引更多人喜欢。
在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还有更有意思的“咖啡馕”。
把烤馕做成咖啡杯的形状,倒进醇香的咖啡,喝一口是麦香和咖啡苦的混合,喝完再把馕杯吃掉。
这种吃法成了游客必打卡的项目,大家拿着“咖啡馕”拍照发朋友圈,无形中也把新疆馕的名气传得更远。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很多传统手艺总想着“不能变”,但“咖啡馕”的例子证明,变一变反而能让手艺“活”起来。
现在新疆的馕产业也在走品牌化、标准化的路子,加盟连锁的店越来越多。
传统的馕坑还在,但里面烤出的馕已经有了新模样。
毫无疑问,馕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它带着祖辈的手温,又呼吸着新时代的气息。
每一缕馕香里,既有千年不变的麦香,也有手艺人勇于革新的心跳。
新疆的打馕人,用一双双手揉着面团,也揉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们让馕这种古老的食物,在今天依然能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或许这就是传统技艺最好的样子,不被过去束缚,也不盲目追逐潮流,在坚守与创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尝一口这带着麦香和创意的馕,感受这片土地的坚韧与灿烂。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