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拓海兴海:宁波考古70年成果特展再现海洋文明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冲 通讯员 邱吉瑜

山海九万里,潮涌八千年。9月12日,宁波考古70周年(1955-2025)特展——“从远古渔村到国际港城:宁波考古里的海洋基因”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展。

展览开幕式

该展览撷取70年来宁波水陆考古发现里的海洋元素,呈现宁波先民在悠悠岁月中“探海”“拓海”“兴海”,扬帆沧溟,逐梦深蓝,生生不息,向海图强的生命乐章。

展览第一部分“探海”

展览的第一部分“探海”,主要展示“最早宁波人”对海洋的探索。半个多世纪以来,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等140余处先秦遗存的系统调查发掘,将本地区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历史追溯至距今8300年前。种种“中国之最”的揭示,重构了中华海洋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

遗址中出土的木桨

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木桨、陶舟、捕鱼用具、巨量海洋生物遗存、滨海聚落遗迹、制盐遗存等,清晰呈现出先民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实践,印证了宁波作为中国海洋文明重要起源地的历史地位,描绘出一幅源远流长的“人海共生”初始画卷。

展览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句章古港、明州罗城、永丰库遗址等50多处港城遗址考古成果,揭示“拓海”篇章,讲述春秋战国以来,宁波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演进轨迹。

“羽人竞渡”铜钺原件实物

1976年,宁波鄞州云龙境内出土了一件战国时的“羽人竞渡”铜钺,正面下方刻有一艘狭长的轻舟,上坐 4人,头戴羽冠,双手持桨,奋力划船,生动勾画出古代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水上生活图景。本次展览,“羽人竞渡”铜钺原件实物展出,较为难得。

2004年至2012年,宁波考古人经过多年寻觅,在今宁波江北慈城王家坝村境内找到战国以来的“句章故城”所在,实证句章故城(港)作为“宁波第一港”“宁波第一城”在军事与贸易中的双重功能。

城址发现

与此同时,考古还厘清了汉晋时期除句章之外,宁波另一重要的港口型城邑和海洋贸易点“鄮县故城”的大致位置,发掘了今宁波奉化西坞白杜城山东南的“鄞县故城”,得出“小溪无城”的考古结论。

青铜鱼钩

这些通江达海的港口城镇,奏响唐宋时期“向海图强”的前曲。涉海经济、沿海贸易、军事行动、休闲垂钓,与国家命运相关的“大历史背景”以及日常生活流露的“小儿女情调”皆通过出土文物得到反映。

而与唐代明州城有关的城市考古,以及元代永丰库遗址的发现,更厘清了唐宋时期明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历史脉络,展现出宁波依托海洋不断拓展城市空间、联通内外贸易网络的开拓历程。

展览第三部分“兴海”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兴海”中,苍茫的大海,由遥不可及的“天堑”变为商旅往来的“通途”。以上林湖、东钱湖两大窑场为核心,数十年来,宁波考古陆续发现并发掘了40多处越窑窑址,厘清了以秘色瓷为代表的越窑青瓷生产体系与技术发展路径,“海上陶瓷之路”的存在实证了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出土瓷器

与此同时,宁波考古还紧紧聚焦涉水型文化遗产,围绕海丝、海防、海岛“三海”和运河、塘河、内河“三河”,水陆考古并进,发现了余姚施岙遗址史前独木舟、和义路唐代龙舟、东门口北宋外海船、和义路南宋内港船、象山定塘南宋沉船、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象山涂茨明代沉船、象山渔山“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等不同时期古船8艘,为蓝色文明画卷绘上浓墨重彩,也为海丝申遗研究注入源头活水。

展厅展览一角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宁波考古70周年成果展,通过多元展现手法将考古发现转化为可视叙事,旨在激发公众对地域文化的感知,实现从“发掘现场”到“公众视野”的价值跃升,唤醒公众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据悉,本次展览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北仑区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北仑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宁波博物院承办,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执行承办,将持续到12月14日。(本文由活动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历史   海兴   年成   宁波   海洋   文明   遗址   象山   故城   沉船   宁波市   港口   兴海   厘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