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殿试卷,25岁中进士,这字一般人不敢这么写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1892年,北京,保和殿。一个25岁的年轻人,站在中国最顶尖的考试殿堂上,手持毛笔,笔锋如刀。他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改写中国教育史的蔡元培。

这一年,他中进士,殿试策论写的是《西藏的地理位置》。但真正震惊考官的,不只是他的文章,而是那份手写的殿试卷。

整整2076字,小楷如印,笔力千钧。考官看完他的卷子,说了一句:“这字,一般人写不出来。”

这份卷子后来被故宫档案馆收入,静静躺在库房的柜子中,一躺就是百年。直到今天,它才慢慢被人重新提起——

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意义,更因为它展示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在风雨欲来的大变局中,如何用一笔字,写出了未来的方向。而蔡元培,正是那个看得更远的人。

故事从绍兴开始。蔡元培出生于1868年1月11日,浙江绍兴山阴县。家境不算显赫,但却是地地道道的书香门第。

四岁入塾,十一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带着他投奔姨母家生活,靠着东拼西借的亲戚接济,他才得以继续读书。

很多人不知道,他少年时期的文章,就已经让主考官拍案叫绝。十七岁考中秀才,主考官朱逌然看完文章,摇头叹气,说这孩子“有东坡遗风”。

到了二十二岁那年,他在乡试中拔得头筹,排名第二十三,成为举人。第二年,进京赶考,考中贡士。但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殿试未能参加,只能黯然返乡。

可蔡元培没放弃。他是那种骨子里不服输的人。两年后,他再次赴京,参加补行殿试。这一次,他中进士,二甲第三十四名,顺利进入翰林院。

当年的策论题目是《西藏的地理位置》。别看这个题目不起眼,它其实非常“刁”。光绪年间,列强环伺,大清朝的边疆问题日益紧张。

英俄两个帝国,已经在西藏周边展开了明争暗斗。这个题目,考的是地理知识,更考的是战略眼光。

蔡元培的答卷,从西藏的地形地貌讲起,提到青藏高原的海拔、气候、雅鲁藏布江的农业意义。他引经据典,提到了《读史方舆纪要》,也不忘讲唐蕃古道的历史作用。

更关键的是,他在文中提出要加强边防、修建铁路,发展交通,以应对列强的觊觎。这些话,在1892年说出来,是要冒风险的。但他写了。

这不是盲目的激进,而是理智的远见。他清楚地知道,西藏不只是边疆,它是中国的门户。如果门户不固,内地就不保。

而当时的许多考生,写的只是一堆空话、套话。蔡元培的文章,直接击中要害。考官王蒿隐看后说:“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可真正让考官犹豫的,却是他的字。“这字不合馆阁体。”这是当时很多阅卷官的第一反应。清代科举,尤其是殿试,对字的要求极其严苛。

所谓“馆阁体”,是一种格式化、板正的书法风格,讲究横平竖直、方正大气。太潇洒了不行,太个性了也不行。

蔡元培的字,恰恰不合这一套。他显然学过黄庭坚,字体里带着一种“绵里藏针”的劲道。笔画圆润却不软,捺笔如刀劈斧削,甚至有些地方几乎冲破了格子的界限。

就是这种“不合规矩”的字,被汪鸣鸾一眼认出。他对其他考官说:“这不是馆阁体,他是学山谷的。”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救了蔡元培。

因为在当时,黄庭坚的字并不被主流认可。那是一种“文人字”,不是“考试字”。但汪鸣鸾坚持认为:“此卷虽不合范式,却自有一股文气,不能弃也。”于是,蔡元培中进士。

很多人都问:他的字,究竟好在哪里?我们不妨看看今天故宫馆藏的那份原卷。整整2076字,没有一字潦草,没有一笔含糊。

小楷工整,笔画清晰,有提有按、藏锋入笔。整篇没有涂改,没有歪斜,墨色均匀,显然是悬腕一气呵成。

笔法上,他融合了颜真卿的厚重、柳公权的严谨,甚至还有苏轼的洒脱。他不是书法家,却写出了书法家的水准。一笔一划里,写的是功底,更是性格。

而这份殿试卷的意义,也远不止一场考试。几年后,他进入翰林院当编修,目睹甲午战败,亲历维新失败,看着六君子血染菜市口。他开始转向维新,接触西学,加入同盟会。

再后来,他成了北大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把北大从一个封建书院,变成了新文化的摇篮。

而他在北大推动的书法改革,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他请沈尹默来北大办书法研究会,徐悲鸿也来讲课。

他提出“以学养书”,反对死板的馆阁体,主张书法要有文气、有思想。这些理念,早已埋在那篇《西藏地理》的殿试卷中。

也有争议。有一次,钱玄同当着他的面说:“蔡先生,你是清廷翰林,照理说字要好看。可你这字实在蹩脚,怎能中选?”

蔡元培笑笑:“那是主考官运气好,喜欢我的风格。”这种答法,看似轻松,实则自信。他知道自己的字不合传统标准,但他更清楚,它有自己的格局和气韵。

而这,恰恰就是蔡元培这个人的写照。他不是最传统的进士,也不是最标准的书法家。但他是那个时代最有方向感的人。

别人还在墨守成规,他已经在用一篇策论,思考西藏的未来,在用一手小楷,突破馆阁体的框架。

这份卷子,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一种象征。北大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不是偶然。它的精神内核,早在1892年的春天,保和殿中,就已经悄然写下。

结语:

有人说,蔡元培是旧式文人中的“异类”。但他其实是那个时代最清醒的人。他没有在旧制度中沉沦,而是从科举中走出,走向现代。他的殿试卷,字迹虽旧,但意义长存。

2076字,不只是答卷。是传承,是坚守,是破旧立新的火种。这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殿试卷。这字,一般人,写不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殿试   进士   北大   校长   西藏   考官   策论   翰林院   黄庭坚   小楷   主考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