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通过军事征服,先后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建立之后,嬴政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始皇帝在位期间,分天下36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赵高
公元前210年,在位11年的秦始皇嬴政,在巡游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终年49岁,遗诏由皇长子扶苏即位,但是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逼令扶苏自尽,改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秦二世在位期间,将他众多兄弟姐妹杀死,并且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导致各地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和吴广的领导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在起义过程中,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起义军最强。
公元前208年,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章邯和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领大军攻破武关,直逼秦都咸阳,而此时的秦二世,还沉湎于酒色之中,浑然不知外面发生的事情。
刘邦兵临咸阳
公元前207年,赵高担心秦二世知道实情,决定先下手为强,将在位3年的秦二世胡亥,杀死于望夷宫,时年24岁,并拥立子婴秦王,是为秦三世,同年,刘邦兵临咸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打开城门投降刘邦,自此,统一六国仅15年的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爆发了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展开决战,最终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边时,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刎而去,至此,历时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结束,同年,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称帝后的刘邦
公元前201年,刘邦统一全国后,为了稳固汉朝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军事上,先后消灭了臧荼、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采用黄老治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外交上,为了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开放边境关市,实行和亲政策。
公元前195年,在位7年的汉高祖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时年62岁,同年,刘邦的嫡长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在位期间,朝政大权掌握在皇太后吕雉手中。
吕雉
公元前194年,吕雉掌握大权后,大肆残害刘氏宗亲,首先将赵王刘如意毒杀,然后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置于厕中。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因不满吕雉所为,最终忧郁成疾,驾崩于未央宫,年仅24岁,汉惠帝驾崩后,吕雉先后立两位少帝为傀儡,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在她统治期间,重用外戚和宦官,分封诸吕为王,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汉文帝刘恒
公元前180年,吕雉因病去世,时年62岁,临终前,将兵权交给吕氏家族,同年,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施计夺取吕氏的兵权,并迎立刘邦的第四子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宽仁节俭、爱民重农,使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发端。
公元前157年,在位24年的汉文帝刘恒,在未央宫驾崩,时年46岁,同年,嫡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施行父亲制定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经济,同时采纳晁错建议,削夺各诸侯王的封地。
公元前154年,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史称“七国之乱”,同年,周亚夫率军平定叛乱,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到了解决。
公元前141年,在位16年的汉景帝刘启,驾崩于长安的未央宫,终年48岁,同年,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在位之初,大权由太皇太后窦猗房掌握。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开始独掌大权,汉武帝独掌大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在军事上,派卫青和霍去病为首的将领,对匈奴进行三次大规模战争,消灭了匈奴的主要有生力量,收复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
公元前91年,汉武帝晚年发生了巫蛊之乱,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次年,外戚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这一系列事件,对年迈的武帝打击很大,迫使他反思,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举措太繁,劳民伤财,是重蹈亡秦覆辙,于是颁布轮台罪己诏,不再穷兵黩武,开始与民休息。
汉宣帝刘询
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的汉武帝刘彻,在五祚宫驾崩,享年70岁,此后的西汉王朝,在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昭宣中兴”。
公元前48年,在位25年的汉宣帝刘询,在未央宫驾崩,终年43岁,同年,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汉元帝在位期间,匈奴郅支单于被陈汤斩杀,并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
公元前45年,汉元帝刘奭因体弱多病,难以处理朝政,便将政事委任于宦官,从而导致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王朝从此走向衰落。
呼韩邪入朝求亲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汉元帝刘奭将宫女王昭君赐予他,同年,在位16年的汉元帝,在未央宫驾崩,终年42岁,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从此,外戚王氏家族登上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为后来的王莽乱国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1年,年仅九岁的汉平帝刘衎继位,是为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平帝在位期间,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王莽出任大司马,掌握军政大权。
王莽
公元6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2岁的刘婴为皇太子,世称孺子婴,同年,王莽自称假皇帝,代理天子朝政。
公元8年,王莽废除孺子婴太子之位,自己登基称帝,建立新朝,至此,历经15帝,立国210年的西汉灭亡。
公元9年,穿越者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导致改革失败,最终引发了赤眉军和绿林军大规模的反抗。
公元23年,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在昆阳之战中,歼灭了王莽军队主力,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起义军战士所杀,至此,历经1帝,国祚15年的新朝灭亡。
光武帝刘秀
公元25年,刘秀为了光复汉室江山,在鄗城登基称帝,是为汉世祖光武帝,史称“东汉”,刘秀登基时,东汉还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为了统一全国,开始了东汉统一战争。
公元26年至公元36年,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先后消灭了数十个割据势力,使中国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平定之后,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汉章帝刘炟
公元57年,在位33年的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驾崩,享年62岁,此后的东汉王朝,在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的治理下,经济繁荣、国势强盛,成为汉朝历史上黄金时期之一, 史称“明章之治”。
汉和帝刘肇
公元88年,在位13年的汉章帝刘炟,在章德殿驾崩,终年33岁,同年,十岁的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因皇帝年幼,由窦太后临朝称制。
公元92年,因窦氏戚族的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汉和帝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开始亲政,亲政后的汉和帝励精图治,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版图达到最大,史称“永元之隆”。
公元94年,班超击败贵霜,使西域五十余国臣服,至此,东汉王朝再一次统一了西域全境。
公元106年,在位17年的汉和帝刘肇,在章德殿驾崩,年仅27岁,此后的东汉王朝,进入幼儿园时代,多位不到10岁的皇子继位,致使东汉朝政,在外戚和宦官之中来回交替,东汉王朝从此走向衰弱。
公元184年,由于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钜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东汉王朝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史称“黄巾起义”,同年,东汉朝廷为了平息叛乱,将兵权下放给各地州官,从此之后,各地豪强大族开始拥兵自重,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汉少帝刘辩
公元189年,汉少帝刘辩继位,是为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此时的黄巾起义被平定,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掌握朝廷大权,何进为了铲除宦官势力,让西北军董卓进京,董卓抵达京城时,何进和宦官的势力已经同归于尽,从而导致董卓控制了东汉王朝。
董卓
公元190年,董卓为了树立威望,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同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走之时,纵火焚毁洛阳宫殿,导致各地州郡官僚开始讨伐董卓,从此,军阀四起,天下大乱。
公元192年,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死董卓,至此,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结束,同年,董卓的部将李傕和郭汜,率军攻入长安,东汉朝政又被他二人把持。
公元195年,李傕和郭汜因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趁机逃到洛阳,曹操亲自带兵去洛阳迎接汉献帝,从此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丞相的名义讨伐各路军阀,
曹操
公元199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与袁绍展开决战,次年,曹操听信许攸之言,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从而打败袁绍,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曹操为了统一全国,率领二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准备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但是被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承袭魏王,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至此,传14帝,立国195年的东汉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
刘备
公元221年,曹丕篡汉后,刘备为了延续汉室江山,在成都武担山登基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
公元229年,孙权在石亭之战打败魏国后,在武昌登基称帝,建立了东吴政权,至此,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
公元234年,诸葛亮为了报达刘备的知遇之恩,以及兴复汉室的目标,先后对魏国进行五次北伐,然而在北伐过程中,虽然有所斩获,但是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最终忧虑成疾,而病卒五丈原,终年54岁。
公元239年,魏国在历经魏文帝曹丕与魏明帝曹睿后,年仅八岁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在他两人辅政期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陵墓时,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司马师和司马昭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掌握魏国军政大权。
公元252年,吴大帝孙权驾崩,在此之前,参与党争的皇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年仅十岁的幼子孙亮最终登基,由太傅诸葛恪和卫将军滕胤辅政,此后,东吴内斗不断,开始走向衰落。
公元263年,司马昭展开攻灭蜀汉计划,派遣钟会和邓艾攻伐汉中,同年,邓艾率领精兵,偷渡阴平直奔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打开城门,向邓艾投降,自此,历经2帝,立国43年的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昭因中风病逝,其子司马炎继任相国之位,总揽魏国军政大权,次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统一三国
公元279年,司马炎为了统一全国,经过长达十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开始发动灭吴之战,次年,20万晋军沿长江东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捣吴军都城建业,吴末帝孙皓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反绑双手出城投降,至此,东吴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了全国。
公元280年,天下安定后,司马炎励精图治,对农业进行了改革,使得各族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心从事农桑生产,从而出现了,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史称“太康之治”,
公元286年,晚年的司马炎,开始逐渐怠政,宠信小人,并坚持将能力欠缺的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为晋朝内乱埋下隐患。
公元290年,在位25年的晋武帝司马炎,在含章殿驾崩,时年55岁,太子司马忠继位,是为晋惠帝,同年,晋惠帝立贾南风为皇后。
贾南风
公元291年,由于晋惠帝司马衷懦弱无能,导致皇后贾南风专权,从而引起了西晋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发生的内乱,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共历时16年,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公元304年,氐族领袖李雄趁着西晋皇室内乱,占领四川地区,建立了成汉政权,同年,匈奴贵族刘渊,以复汉为名,建立了前赵政权,自此,五胡乱华开始。
公元306年,八王之乱结束,东海王司马岳,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独掌西晋政权。
公元311年,西晋权臣司马越去世,王衍率领十余万大军护送司马越的灵柩回东海,但途中遭到石勒袭击,十余万晋军无统一号令,只顾逃命,结果被石勒在宁平城全歼,至此,西晋最后一支主要兵力被消灭,同年,刘聪率领匈奴大军攻陷西晋都城洛阳,俘掳了晋怀帝,并大肆抢掠杀戮,史称“永嘉之乱”。
公元313年,被俘虏的晋怀帝被刘聪用毒酒杀害,时年30岁,同年,西晋群臣得知晋怀帝的死讯后,拥立司马邺在长安登基称帝,是为晋愍帝。
五胡乱华
公元316年,刘聪派兵包围了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在食断粮绝的情况下,开城投降,至此,历经4帝,统一三国仅51年的西晋王朝灭亡,西晋王朝灭亡后,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随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同年,西晋皇室司马睿带领官员和百姓往南迁移,并在建康登基称帝,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方的东晋王朝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公元318年,东晋建立之后,多次进行北伐,试图收复北方地区,但由于门阀士族的影响,导致内部不好,北伐也随之失败。
淝水之战
公元382年,前秦皇帝苻坚,先后消灭了前燕、前凉等割据国家,统一了北方地区,次年,符坚为了实现全国统一,率领百万大军攻打东晋,但被谢玄和谢安等人,打败于淝水之战中,肥水之战的惨败,使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
公元399年,东晋在淝水之战胜利之后,经历了孙恩起义和桓玄之乱,在这两次叛乱中,北府军的将领刘裕脱颖而出,逐渐掌握东晋的军政大权。
公元409年,刘裕为了树立威望,发动两次北伐,先后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使期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刘裕
公元420年,权倾朝野的刘裕,逼迫晋恭帝禅位,建立刘宋政权,自此,传11帝,立国103年的东晋王朝灭亡,中国南方进入南朝时期,南朝承自东晋,先后历经四个政权更替,分别是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为都。
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继位之后,四出征伐,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等西域诸国 ,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从此,中国北方进入北朝时期,北朝承自五胡十六国,先后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并与南方的朝代,合称为南北朝时期。
公元560年,宇文邕即位,是为北周武帝,他在位期间,奉行汉化政策,将各民族一视同仁,消除了民族隔阂,与此同时,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使北周国力达得鼎盛,但可惜的是,北周武帝在北伐突厥中,因病早逝,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落入外戚杨坚之手。
杨坚建立隋朝
公元581年,北周权臣杨坚以外戚的身份,逼迫九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同年,杨坚在长安登基为帝,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隋文帝登基后,立独孤伽罗为皇后,长子杨勇为皇太子。
公元582年,隋朝建立后,与江南的陈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隋文帝为了完成大一统,采纳宰相高颎的策略,干扰陈朝的农业生产,破坏陈朝的军事物资储备,以此来削弱陈朝的力量,为攻打陈朝做准备。
杨广攻打陈朝
公元588年,经过数年准备后,隋文帝任命杨广为统帅,兵分八路攻打陈朝,次年,隋军攻入建康,俘虏了陈朝皇帝陈叔宝,至此,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西晋以后,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再次完成全国的大一统,南北朝时代结束。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励精图治,开始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使当时国势强盛、府库充盈、经济繁荣、人丁大增,后世的史学家将这一盛世景象称之为“开皇之治”。
公元600年,隋文帝晚年逐渐多疑,开始杀害功臣,并且听信孤独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之位,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隋文帝病逝
元元604年,在位24年的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离奇去世,享年64岁,同年,太子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在位期间,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和营建东都洛阳,这两个庞大的工程,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公元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和明经科,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朝堂的现象,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机会,这是中国科举取士的开始,科举制度维持了1300年之久,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隋炀帝杨广
公元612年,隋炀帝为了征服高句丽,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在这三次战争中,都以隋朝失败告终,造成了大量士兵死亡,严重破坏了隋朝的社会和经济,使得百姓难以生存,最终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公元618年,由于农民起义的蔓延,隋炀帝失去了控制全国的能力,为了逃避现实,乘龙舟前往江都,在江都宫中,每天用醇酒和妇人来麻痹自己,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终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在江都杀害了隋炀帝、自此,立国38年的隋王朝灭亡,隋朝灭亡后,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
公元619年,唐朝建立之后,全国还有多个割据势力,主要割据势力有,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唐高祖李渊为了统一全国,采取了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于是,唐朝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公元624年,经过数年战争,唐朝先后消灭了薛举、王世充、窦建德等人的割据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26年,由于李世民在唐朝统一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太子李建成构成威胁,逐渐形成两府相争之势,在这个过程中,李渊优柔寡断,且对李世民颇怀猜忌,这加剧了兄弟间的争斗,这一斗争,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射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而告终,事变后,李渊被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对外开疆拓土,征服周边各国,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公元642年,由于李世民宠爱魏王李泰,有意废长立幼,太子李承乾为了自保,被逼谋反,最终谋反失败,被废去太子之位,次年,李世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公元649年,在位23年的唐太宗李世明,在含风殿驾崩,终年52岁,同年,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在位期间,延续了太宗的统治方针,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版图达到最大,史称“永徽之治”。
唐高宗和武则天
公元660年,唐高宗因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皇后武则天处理朝政,此后帝后同治天下,被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在位34年的唐高宗李治,在贞观殿驾崩,终年56岁,同年,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唐中宗在位期间,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独掌大权。
武则天称帝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逼迫自己的儿子禅位,建立武周政权,至此,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的正统女皇帝。
公元691年,称帝后的武则天,一方面,励精图治,改革科举制度,使当时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任用酷吏、贬逐老臣、滥杀无辜,致使政局复杂多变,动荡不安。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联合羽林军的将领发动兵变,史称“神龙政变”,这场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武周政权,恢复了李唐王朝,同年,当了15年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上阳宫崩逝,享年82岁。
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是为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玄宗在位早期,在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利空前强大,出现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公元742年,唐玄宗晚年逐渐满足于现状,开始怠慢朝政,任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为宰相,并且纳儿媳杨玉环为妃,致使朝政混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安禄山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组成15万士兵,以讨伐外戚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出逃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唐玄宗错误指挥,导致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在长安陷落前,唐玄宗带着大臣和妃子仓皇出逃,逃至马嵬驿时,卫军将领陈玄礼率军发动兵变,要求唐玄宗杀死杨国忠和杨玉环,史称“马嵬坡之变”,马嵬坡兵变之后,太子李亨,在裴冕和杜鸿渐等人的拥护之下,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之后,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开始进行平叛。
公元763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被唐代宗李豫平定,这次叛乱,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自此兴盛一时的李唐王朝,逐步没落,与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最终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归之路。
唐宣宗李忱
公元846年,唐宣宗李忱继位,是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为了挽救唐朝的衰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使唐朝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景象,史称“大中之治”。
公元859年,在位13年的唐宣宗李忱,驾崩于大明宫,享年50岁,此后的唐朝,在唐懿宗李漼和唐僖宗李儇的统治下,政治败坏、骄奢淫逸、宠信宦官、导致国内民不聊生,丧失了宣宗时期的成果。
黄巢起义
公元875年,由于皇帝昏庸,朝廷腐败,爆发了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公元884年,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最终黄巢起义被唐朝平定,平定起义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人势力最大。
公元888年,27岁的唐僖宗李儇,在武德殿驾崩,临终之时传位于弟弟李晔,是为唐昭宗,唐昭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有恢复大唐荣光的志向,但可惜的是,朝廷可用兵力不足,无法压制藩镇,最终导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朱温
公元904年,朱温为了控制朝政,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朱温将在位16年的唐昭宗李晔弑杀,时年38岁,另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唐哀帝在位期间,并无实权,一切政事都由朱温决策。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建立后梁,至此,历经21帝,立国289年的李唐王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分裂时期,史称“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是指除中原地区之外存在的十余个割据政权。
公元916年,由于中原混战,耶律阿保机趁机统一契丹各部,在龙化州登基称帝,建立契丹国,史称“辽朝”。
公元936年,后唐发生内乱,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朝攻打后唐,自此,辽朝获得了燕云十六州,至到400多年以后,徐达率领明军北伐,燕云十六州才重回汉族王朝的统治之下。
周世宗柴荣
公元954年,后周皇帝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然而在攻打辽朝时突发疾病,不久去世,年仅39岁。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之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由于周恭帝年幼,难以掌控朝局,导致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兵不血刃地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周边还有许多割据政权,为了完成统一,采用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南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后蜀、南汉及南唐,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历史重演,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和地方藩镇的兵权,导致宋朝逐渐走向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宗赵炅
公元976年,在位16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在东京骤然逝世,并留下烛影斧声的历史谜团,同年,赵匡胤之弟赵炅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在位期间,对内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外继续推进其兄未竟的统一事业,灭掉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公元979年,宋太宗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先后发动两次北伐,但都因失败告终,从此之后,北宋对辽朝由攻势转入守势。
公元997年,在位21年的宋太宗赵炅,驾崩于万岁殿,终年59岁,同年,宋真宗赵恒继位,是为北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在位期间,勤政治国,北宋由此进入咸平之治。
辽朝萧太后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以收复失地为名,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北宋,大军长驱直入,抵达澶州城下,与宋军形成了对峙,次年,宋真宗在寇準的劝说下,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达成《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局势,为后来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奠定了基础。
公元1022年,在位25年的宋真宗赵恒,在延庆殿驾崩,时年55岁,同年,13岁的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宋仁宗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有别于强汉盛唐而又无以伦比的仁宗时代。
李元昊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至此,形成了辽朝、北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1063年,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在福宁殿驾崩,终年54岁,此后的北宋王朝,在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的治理下,社会趋于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公元1100年,年仅25岁的宋哲宗赵煦,在福宁殿驾崩,因没有子嗣,由他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宋徽宗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广建园林,导致国力凋弊,民怨四起,最终爆发了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致使北宋统治危机四伏。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公元1113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为了反对辽朝的压迫,在完颜阿骨的带领下,纷纷起兵反抗。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具备一定实力后,在会宁府建国称帝,国号大金,是为金太祖,同年,辽朝天祚帝率领大军前去征讨,结果辽军大败,天祚帝逃跑,经此一战,200多年的辽朝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公元1125年,辽朝天祚帝在应州被金军俘虏,自此,传9帝,国祚218年的辽朝灭亡,同年,金军又发动灭宋之战,南下攻打北宋,宋徽宗不愿做亡国之君,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宋高宗赵构
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建国称帝,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公元1134年至公元1140年,岳飞为了恢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率领岳家军先后进行四次北伐,在北伐过程中,岳家军奋勇冲杀,接连收复失地,但可惜的是,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一心向与金朝求和,以十二度金牌召岳飞回京,从而导致北伐之功毁于一旦。
岳飞
公元1142年,宋高宗为了向金朝表示议和的决心,与秦桧一起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同年,南宋与金朝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从此形成了以金朝、南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1162年,在位35年的宋高宗赵构退位,因没有子嗣,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南宋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因此,宋孝宗赵昚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公元1187年,太上皇赵构病逝,享年81岁,同年,宋孝宗以守丧三年为由,将皇位禅让于其子赵惇,是为宋光宗,此后的南宋王朝,在宋光宗赵惇和宋宁宗赵扩的统冶下,权臣当道、政治腐败,南宋开始由盛转衰。
成吉思汗铁木真
公元1206年,蒙古族开始崛起,并且在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带领下,建立大蒙古国,开始打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1209年至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通过攻打西夏、金朝、花剌子模等国,占领了大片领土,其征服足迹远抵黑海海滨。
夏末帝李睍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以西夏没有履约为由,发动大规模的灭夏之战,次年,蒙古军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中兴府被围半年后,夏末帝李睍决定,打开城门投降,自此,传10帝,立国189年的西夏灭亡,在西夏灭亡前夕之时,成吉思汗铁木真在清水县病逝,终年66岁。
公元1234年,成吉思汗病逝后,蒙古帝国发动灭金之战,同年,南宋为了报靖康之耻的仇,与蒙古军一起攻打金朝,最终,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联合夹击之下覆亡于蔡州,金朝灭亡之后,南宋与蒙古帝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1235年,蒙古帝国以南宋背盟为由,兵分三路攻打南宋,至此,长达45年的蒙宋战争爆发。
公元1259年,大蒙古国第四任可汗蒙哥,在攻打南宋时突然暴毙,因临终前没有留下遗诏,导致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而内战五年,这场内战促使了大蒙古国分裂成为元朝和四大汗国。
阿里不哥战败
公元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夺得大蒙古国的最高统治权,不久之后,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是为元世祖。
公元1274年,元朝建立之后,忽必烈开启灭宋之战,次年,元军在丁家洲之战中,消灭了南宋的主力。
公元1276年,南宋主力被消灭后,元军攻克宋都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同年,南宋残余势力,在陆秀夫和文天祥等人支持下,先后拥立赵是和赵昺为帝,继续抵抗元军南下。
公元1279年,在元军的猛攻下,南宋残余势力被迫迁往崖山,同年,元军对崖山发动总攻,南宋军队全线溃败,陆秀夫背着8岁的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至此,历经18帝,国祚319年的宋朝灭亡,元朝实现了自唐朝以来的又一次大一统。
忽必烈
公元1280年,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公元1294年,在位35年的元世祖忽必烈,在紫檀殿驾崩,享年80岁,忽必烈病逝后,元朝内部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相互倾轧,在40年之间就更换了9位皇帝,从而导致朝政始终未上正轨,又加上繁杂的赋税,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民族压迫十分严重,致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最终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
公元1359年,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最终攻占了元朝在江南的半壁江山。
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先后扫平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南方起义军势力后,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同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举兵北伐,北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大都城下,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见大势已去,带领后妃与一百多名大臣北逃,至此,历经11帝,立国98年的元朝在中原统治结束,明朝统治开始。
公元1369年,明朝建立之后,在朱元璋的治理下,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华大地、迅速恢复生机、粮食增产、人口繁衍、生产力获得空前的提高,与此同时,朱元璋整肃官吏、严刑峻法、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致使大案叠起、大批开国功臣亡命,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朱标病逝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在视察关中时,因感染风寒,不久病逝,年仅38岁,同年,朱元璋看到朱标次子朱允炆表现十分孝顺而很喜欢,将其立为皇太孙。
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98年,在位31年的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享年71岁,同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在位期间,重用文人士大夫,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进行武力削藩,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先后被废为庶人以及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公元1399年,建文帝准备削夺实力最强燕王朱棣时,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公开反叛,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
公元1402年,朱棣长驱直入,率军抵达京师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朱棣进入京师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至此,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同年,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
公元1403年,称帝后的朱棣,励精图治,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捍卫了领土的完整,外交上,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命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实行削藩政策,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将首都南京迁到北京,开创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传统,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里,不仅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而且大力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明仁宗朱高炽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返师途中驾崩于榆木川,享年65岁,同年,太子朱高炽继续,是为明仁宗,此后的明王朝,在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治理下,明朝国力达到鼎盛,史称“仁宣之治”。
公元1435年,在位10年的明宣宗朱瞻基,在乾清宫驾崩,年仅38岁,同年,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因明英宗年幼,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辅佐朝政,在他们辅佐朝政期间,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病逝,明英宗开始亲政,在他亲政期间,宠信宦官王振等人,致使明朝宦官专权。
明英宗朱祁镇
公元1448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入侵明朝,次年,王振怂恿明英宗,集结50万军队御驾亲征,由于明朝军队指挥混乱,大军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宦官王振为乱军所杀, 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公元1449年,明英宗被俘后,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包围明朝都城北京,兵部侍郎于谦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明代宗,明代宗即位之后,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同年,在于谦的带领下,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明王朝转危为安,而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明朝皇帝要么不上朝开始修仙,要么荒淫无度,致使朝政败坏,而励精图治的皇帝,却英年早逝,明朝处于内忧外患当中。
张居正
公元1572年,10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继位,是为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由张居正辅佐朝政,张居正为了挽救明王朝,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经过10年的努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多数得到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公元1582年,首辅张居正病逝后,明神宗开始亲政,在他亲政期间,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
公元1589年,明神宗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使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的努尔哈赤率领的女真族正崛起于东北地区。
清太祖努尔哈赤
公元1616年,58岁的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后,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颁布七大恨,正式向明王朝宣战,同年,努尔哈赤带领大军,攻占了明朝的抚顺城,这一消息传至北京后,引发了明朝上下的震惊,为了安定辽东,明朝决定派出重兵攻打后金。
公元1619年,明军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等军队,号称47万大军,兵分四路攻打后金,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原则,大败明军于萨尔浒,史称“萨尔浒之战”,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之后,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一蹶不振,再无还兵之力。
公元1620年,萨尔浒之战结束之后,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陷了开原和铁岭,此时,明朝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动,万历皇帝去世,新上位的光宗皇帝只在位一个月便突然去世,幼年的天启皇帝登上皇位,朝廷动荡不安,争斗不休。
清太宗皇太极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城时,遭受到明朝守将袁崇焕的拼死抵抗,袁崇焕凭借葡萄牙人的红夷大炮将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病逝,终年68岁,同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继位之后,持续对明朝发动战争,并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正式建立清王朝。
公元1627年,明朝天启皇帝,因溺水获疾,驾崩于乾清宫,时年23岁,因没有子嗣,传位于自己的弟弟朱由检,是为崇祯皇帝,崇祯帝在位期间,内有农民起义军叛乱,外有清军时常进犯,加之中原地区连年灾荒,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明朝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已经无力回天。
公元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时年52岁, 由于皇太极突然死亡,并未留下遗嘱,导致清朝皇族,为了争夺皇位,陷入了一场剧烈的内斗,同年,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皇帝,因顺治年幼,由其叔多尔衮辅政。
崇祯帝朱由检
公元1644年,李自成经过九年多来的南征北战,已经成为农民军的领袖,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陷明朝都城北京,崇祯帝见大势已去,与王承恩登上景山,在一棵树上自缢,终年34岁,自此,传16帝,国祚276年的明朝灭亡,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清朝,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先后平定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以及南明等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公元1661年,顺治帝因天花而驾崩,年仅27岁,同年,8岁的玄烨,在太和殿继位,是为康熙皇帝,因康熙帝年幼,由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同辅政。
康熙皇帝
公元1668年,由于鳌拜总揽大权,结党营私,让康熙帝觉得,皇权受到威胁,决定铲除鳌拜,次年,康熙在孝庄太后的指导下,借助布库之戏,将鳌拜党羽一举拿下,自此,康熙帝夺回朝廷大权,开始亲政,亲政后的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三次亲征噶尔丹,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公元1708年,康熙晚年开始懈怠,出现吏治败坏的局面,同时,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至使众多皇子,开始对于皇位的觊觎,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史称“九子夺嫡”。
雍正皇帝
公元1722年,在位64年的康熙帝玄烨,在畅春园驾崩,终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年,皇四子胤禛,在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帮助下,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夺得储君之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帝上台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史称“清世宗改革”。
公元1732年,在雍正的改革下,使得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乾隆皇帝
公元1735年,在位13年的雍正帝,在工作时去世,终年58岁,同年,第四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国库存银常年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国土面积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人口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清朝进入极盛时期,史称“康雍乾盛世”。
公元1775年,乾隆帝在执政中期以后,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宠幸奸臣和珅,而且六下江南更是耗用大量人力和物力,清朝开始由盛转衰。
公元1795年,乾隆在登基六十周年时,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次年,乾隆正式禅位,永琰继位,是为嘉庆皇帝,嘉庆皇帝即位之后,其权利仍然掌握在太上皇乾隆手里。
嘉庆皇帝
公元1799年,当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在养心殿病逝,享年89岁,同年,嘉庆皇帝开始亲政,在他亲政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河道漕运等问题,鸦片亦流入中国,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等,经过一系列的整顿,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公元1820年,在位25年的嘉庆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61岁,同年,旻宁在太和殿登基,是为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在位期间,英国开始大量地向清朝走私鸦片,每年多达4万余箱,鸦片的大量输入,损害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健康和意志,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林则徐虎门销烟
公元1839年,道光帝为了解决鸦片贸易的弊端,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实施禁烟,史称“虎门销烟”,
公元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朝腐败无能,导致清军战败,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由古代步入近代。
公元1850年,在位30年的道光皇帝,在内外交迫中驾崩,终年69岁,同年,奕詝继位,是为咸丰皇帝,咸丰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试图进行一些改革,但由于缺乏系统和持续的努力,这些改革未能取得显著成效,历史上称他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
太平天国运动
公元1851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之后,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开始横征暴敛,搜刮百姓,导致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同年,洪秀全率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正式向清王朝宣战。
公元1856年,正当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内部因争权夺利,东王杨秀清与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史称“天京事变”,在这场事变中,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年,英国和法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朝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慈禧太后
公元1861年,在位11年的咸丰帝奕詝,在热河驾崩,年仅31岁,其子6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因同治皇帝年幼,由顾命八大臣总摄朝政,同年,慈禧太后为了取得清朝的统治权,与慈安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宫廷政变,将顾命八大臣逮捕,从此,慈禧和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史称“辛酉政变”。
公元1862年,鉴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认识到富强是治理国家之本,于是,开始重用洋务派官员,展开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
太平天国覆亡
公元1864年,洪秀全病逝,享年51岁,其子洪天贵福继承其位,同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被曾国藩指挥的湘军攻陷,城中的居民和士兵遭到湘军的大规模屠杀,至此,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覆亡。
公元1875年,在位13年的同治帝载淳,因染上花柳病,驾崩于养心殿,终年19岁,因没有子嗣,两宫皇太后立年仅4岁的载湉为帝,是为光绪皇帝。
左宗棠
公元1876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主持收复新疆行动,三年后,左宗棠率领湘军,成功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公元1881年,45岁的慈安太后,在钟粹宫突然病逝,从此之后,慈禧专执国政,一人垂帘听政。
公元1894年,在慈禧太后60大寿这一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至此,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次年,慈禧太后派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光绪皇帝
公元1898年,甲午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大清帝国的热潮,光绪帝为了救亡图存,任用康有为和梁启超进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但因变法,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势力的反对,最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了起来,至此,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义和团运动
公元1899年,戊戌变法后,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开始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但是遭到镇压和近代形势的发展,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并把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
公元1900年,清朝利用义和团同时对11个帝国主义国家宣战,同年,11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慈禧在逃亡途中时,认为此祸乃义和团引起,于是颁布剿灭义和团的命令,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清朝失败
公元1901年,义和团被剿灭后,慈禧太后派李鸿章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谈判,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亿5千万两,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
孙中山建立同盟会
公元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公元1906年,同盟会成立之后,孙中山连续组织了、饶平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等起义,但由于起义准备不够充分,都已失败而告终,虽然起义失败,但在政治和精神上都给了清朝沉重打击,动员和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后来的武昌起义准备了条件。
溥仪
公元1908年,在位34年的光绪帝载湉,在涵元殿驾崩,终年38岁,因没有子嗣,慈禧太后立年仅3岁的溥仪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宣统皇帝,次日,前后掌握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在仪鸾殿病逝,享年74岁。
公元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同年,清朝为了平叛,将军政大权交给袁世凯,袁世凯取得清政府军政大权后,一方面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最终袁世凯临阵倒戈,以逼迫清帝退位的方式换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
中华民国诞生
公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宣告了中华民国的诞生,同年2月12日,在袁世凯授意下,北洋军50位将领,向隆裕太后逼宫,隆裕太后和王室被迫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至此,享国276年的清朝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