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冷!这份呵护孩子安度深秋的养生指南快收藏

寒露节气已过,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融媒体矩阵的“现代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北京学生健康教育中心”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呵护孩子安度深秋的养生指南,帮助孩子固护正气,远离疾病,为迎接寒冬打下坚实基础。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防“燥”为首,润养全身

孩子属于“纯阳之体”,本身易生内热,与外界的燥邪相结合,很容易出现“秋燥”症状,比如口干舌燥、皮肤干痒、鼻腔干燥甚至出血、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等。

饮食润肺生津

1.首选白色食物:可以多给孩子吃一些润燥生津的白色食物,比如雪梨、银耳、莲藕、山药、百合等。

2.多喝温水:保证充足的温水摄入,是缓解秋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避免用果汁、饮料代替白水。

3.少吃辛辣刺激:减少葱、姜、蒜、辣椒以及油炸、膨化食品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加重体内燥热。

皮肤保湿防护

洗澡后及时为孩子涂抹温和的儿童润肤露,锁住皮肤水分。

早晚用温湿毛巾轻敷孩子鼻腔,保持鼻腔湿润。

防“寒”从脚起,适时添衣

寒露后,保暖的重点从身体转移到了足部。脚部受凉,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等问题。

足部保暖

及时为孩子换上能包裹脚踝的袜子,不要再让孩子光脚在冰凉的地板上行走。睡前可以用40℃左右的温水给孩子泡脚5-1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

科学穿衣

随着气温的变化,给孩子的增减衣服要及时适量。孩子舒适的外在温度是26℃,我们把衣服的类型和保暖温度做个大致归类:在没有供暖的这段时间,家长们可参考“穿衣温度=26℃-室温”的公式,根据穿衣温度来掌握孩子的穿衣法则了。

较厚羽绒服9℃,薄款羽绒服6℃,稍厚弹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绒衣服、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

推荐洋葱式穿衣法,顾名思义,就是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穿衣,这种穿衣法可以是不同季节衣服叠加在一起穿。比如:一般最里面可以穿排汗功能良好的衣物,然后中间可以穿保暖性好的衣物,最外面就是穿防水防风的衣物,这种穿衣法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做一些调整。这种穿衣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穿脱,视场合与温度,可一层层加衣服或脱下衣服。

特殊情况:孩子运动前,要给孩子换上吸汗、透气好、宽松的衣服。孩子做奔跑、跳跃等运动量大的活动时,要事先减少穿衣。当孩子玩得满身大汗时,千万不要急于脱衣服,应该把汗擦干,然后再把外衣穿上,这样才不至于感冒哟。

判断孩子穿得是否合适,可以摸其后颈、背部:温热干燥说明刚好,潮热有汗就是穿多了,发凉则需要添衣。

睡眠宜早卧,运动要适度

寒露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早睡可以顺应阳气之收敛,帮助孩子养阴精;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保证睡眠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让孩子在晚上9点前入睡。充足的睡眠是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的最好方式。

温和运动

秋季适宜选择一些相对平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踢球、跳绳等。避免让孩子进行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液和阳气,反而降低抵抗力。运动时注意及时擦汗,防止秋风一吹引发感冒。

温馨提示

给孩子准备方便穿脱的外套

天气转凉,室内外的温差逐渐开始增大,室内外穿衣有别,孩子户外活动时,要记得给孩子带上方便穿脱的外套,以便为孩子随时增减衣物。

给孩子准备帽子和手套

秋冬季白天的阳光有时比较强烈,外出时别忘了给孩子戴上帽子,可以遮阳,早、晚外出时避免孩子的头部受凉。

小提示:秋天回家后不要马上给孩子脱外套、摘帽子。秋天的天气有时是“外面热而室内凉”,进门一下子就把孩子的外套脱掉了,容易使孩子着凉,毕竟孩子适应温度的能力不及成人。应先让孩子稍微适应一下室内的温度,再给孩子脱外套、摘帽子。

给孩子准备纯棉、舒适、透气材质的内衣裤

秋季早晚温差大,中午气温高时,孩子在进行体育活动后会出很多汗。但终归气候还是比夏天相对干燥些,特别是北方地区空气中的静电稍有增大,所以家长应注意给孩子穿着易吸汗、透气性好、静电小的棉质衣物,以免刺激孩子娇嫩的皮肤。

小提示:孩子的衣物要及时更换,单独清洗。孩子喜欢玩闹,衣服容易弄脏及接触各种灰尘及细菌,因此孩子衣物应定期更换和清洗。清洗时要与大人衣物分开,避免与大人衣物混洗污染孩子衣物,尽量使用柔和的洗涤用品,避免刺激孩子娇嫩的皮肤。

来源丨“现代教育报”微信号、“北京学生健康教育中心”微信号

责编丨徐靖程、云凯杰

复审丨唐莉莉 终审丨张雪莲、李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育儿   深秋   孩子   收藏   指南   衣物   温度   衣服   外套   寒露   保暖   阳气   皮肤   鼻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