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跑了几家医院体检中心,看到好多人的体检报告数据突然变差。问他们是不是暴饮暴食了,对方还一脸疑惑说最近吃得还挺清淡的。后来聊着聊着才反应过来,原来很多人都被一些“看起来不油腻”的普通食物坑了。上周跟着营养科医生去夜市蹲点观察,在几个小吃摊前听到了这些数据,真让人没想到。
有个程序员小哥连续二十多天晚上加班,总觉得饿得慌。他每天下班都去学校门口买四斤装的大包糖炒栗子,图个方便能慢慢吃。等到公司发体检报告,体脂率居然涨了15%,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医生解释说现在卖的糖炒栗子表面裹的糖浆特别多,一斤净重的栗子能吸进去三十多克糖,加上油炒的过程,热量跟吃炸鸡差不多。
还有个女生特别爱啃鸡爪,每天下班都要买盒香辣味的。她告诉我这玩意儿越吃越上瘾,吃再多也不觉得饱。结果查出来胆固醇指标超高,说是跟鸡爪里泡的那些配料有关。工厂在腌制鸡爪的时候,会放很多盐和防腐剂,而且为了让肉质入味,还会故意用高压处理,让调料里的油分浸得更深。
说到腐竹很多人以为是素食,其实那些凉拌腐竹的热量非常高。我去过一家加工厂,看见他们做腐竹用的都是反复熬制的油,光是晾晒的时候就要抹一层。营养科的人拿仪器测过,一份普通凉拌腐竹的油脂含量,比煎个鸡蛋还要多。
最夸张的是那种酱香饼,看着薄薄一张,其实热量能顶两碗米饭。摊主跟我们说现在做饼都用机器压面,面团里要加各种添加剂,让饼咬起来更有嚼劲。我们现场检测过,刚出锅的饼温度还没降下来,就已经能用试纸测出反式脂肪酸超标。
有次半夜路过火锅店后厨,亲眼看见他们处理五花肉。先把肥膘用油煎一遍,把煎出来的油再循环回去用。煎好的肉端上桌,客人以为吃的是瘦肉,其实那些夹在中间的肥肉吸饱了油,一块拇指大小的肉片热量相当于三勺烹调油。
现在好多网红小店都喜欢宣传"古法制作",其实很多都是改良过的新配方。就像以前的饼都是手工擀的,面团密度没现在那么高。我们拿监控拍到过某个连锁店的后厨,凌晨两点还在往面团里加东西,说是能保持饼的酥脆口感。
前几天遇到个做直播的博主,专门去测试这些小吃。他买了市面上十家不同店的糖炒栗子,结果发现大部分单包装的热量都在300大卡以上。有个大爷在摊位前唠叨,说自己年轻时卖栗子都是清水带点粗盐,现在味道确实变了。
我认识的几个大学生常去夜市吃宵夜,最爱点套餐。有次他们凑钱做了一个月的膳食分析,发现鸡翅和鸡爪加起来就占了摄入总热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一个学医的女生算了下,平均每周这些小吃带来的隐形脂肪,足够让体重涨三四斤。
现在街边小吃的制作方式越来越复杂,连最普通的饼都要加这加那。有个老师傅跟我抱怨,现在年轻人想吃小时候的味道根本找不到,传统手艺的料配比早就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但要说完全不吃这些美食也不现实,毕竟工作压力大,有时饿了只能挑快的买。
有家便利店推新出的低糖版栗子,号称做了三个月研究。我买了两包跟普通糖炒栗子一起检测,发现热量确实低了,但吃起来口感差很多。老板娘说这种改良品卖得不好,大家还是认老味道,健康这事儿好像没人太在意。
体检中心墙上贴的注意事项写着要少吃高热量食品,可具体哪些算高热量也没说明白。我看见很多中年人都在对着那些小吃犹豫,最后还是忍不住买了。有个大叔吃完鸡爪边擦汗边嘀咕,说是知道不好但就是馋,下次一定少买点,说完又转身去买了第二份。
最近外卖平台开始标注部分菜品的热量,但街边摊根本没人管这些。有个高中生告诉我,他每次点香辣鸡爪都要选少盐少油,结果收到的和别人吃的完全一样。商家根本不在乎那些标注,反正你又没法当场验明正身。
营养科医生们打算推出个小程序,输入小吃的名字就能看到大致热量。但开发进度挺慢,现在测试版才刚做完五个品类。他们希望市民以后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过要改变大家的习惯,估计还得很久。
上周去夜市蹲守的时候,碰见好几拨带着体检单来咨询的。其中一对小夫妻拿着报告显示甘油三酯超标,医生指着他们手机里收藏的夜市打卡记录说,那些看着平平无奇的小吃才是元凶。女孩听完脸色发白,男孩默默划掉了收藏夹里十几家店。
现在有些年轻人开始自己在家做简易版的小吃,像是用水煮代替油炸,少放调料什么的。有个女生在朋友圈分享自制鸡爪的做法,点击量还挺高。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图方便,觉得回家做饭太麻烦,宁愿多花点钱买现成的。
听说以后可能会对夜市小吃进行强制标注,但具体怎么执行还不清楚。有个摊主笑着说就算标出来也不会没人买,只要味道好,谁会在乎数字啊。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也确实让人无语。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