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奇特现象:父母去世后都会伤心欲绝,而父母在时,却矛盾重重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这样的自己会让多年之后的自己感到悔恨,但当父母活在身边,却还是容易陷入争吵和委屈。你是否也不止一次在深夜,对着被窝里的自己说过:“为什么他们总是那么难以沟通?”但又在某个失去的日子,陡然发现,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去证明自己的忍耐或者勇气了。


我曾在朋友聚会上听到过这样的故事。小林从小就和妈妈关系紧张。妈妈总爱唠叨,什么事情都要插上一句;小林觉得呼吸都快被管得喘不过气来。成年后,小林搬到外地,终于拥有了自由,可也每次电话里,依然避免不了争吵,不管多么温柔开口,都很容易各自不欢而散。她有好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如果妈妈能少管点自己,她自己的人生一定会更好。


然而,在她的妈妈患病离世的那一年,小林突然像丢了魂一样反复问自己,“我是不是太不懂事了?”之前所有厌烦和愤怒都化作无尽自责,她开始回忆,妈妈曾经为她缝衣服、在她难过时抱过她、在她生病时守在床边,一切琐碎的、不耐烦的瞬间都变得温暖起来。可惜,这些温暖已无法触及现实中那个早已消失的背影。


其实这样的人不止小林一个。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因父母一次次固执己见,唠叨琐碎而生出烦躁,甚至伤人话张口就来。但这些看似矛盾重重的时刻,却也是彼此之间最真实的联系。一位网友说过:“父母的好总是在他们不在的时候才被放大。”确实如此,父母在世时,生活中所有的不完美都显得特别刺眼,但他们离去后,好像那些纠结和矛盾都只剩思念和遗憾。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大多数人都说,是因为习惯。习惯了有人为我们张罗一切,有人为我们担忧,有人和我们争吵。哪怕抱怨父母的控制与过度干涉,内心却也默认他们永远都会在。直到有一天,这种永恒的预期被现实打破,才猛然意识到,那些鸡飞狗跳的日子其实特别珍贵。我们并非不爱父母,只是在相处的细节里容易忽略了这个爱,其实并不都是温柔的样子。


还有一种心理,是距离的产生。与朋友相处,我们时常注意界限,懂得包容,但对待父母,却很容易放弃克制,把最坏的情绪宣泄出来。毕竟,他们是亲人,是我们不需要伪装的对象。可只有在经历分别的痛苦,才会发现自己把最深的真心藏在任性和言语里。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类似的时刻:觉得父母“讨厌”,觉得他们“不懂自己”,觉得家庭是压力的源泉。但人生其实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旅行,无数时刻,我们拼命想要逃离,却在失去时才明白,原来那些手中的目标和世界,都敌不过一个和父母吵过架后的家。


父母在世时,我们总想着理想中的陪伴应该是温柔和谐,其实那些琐碎的争吵和矛盾,正是彼此在意的证据。离世后的伤心欲绝,是因为所有难过和遗憾都再也无法得到修补。在他们还在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多一点耐心,尝试着去交流和理解,哪怕不时仍有争执,也能在回忆中多留下一些温柔的片段。


我们的成长终究伴随着告别。在父母的生命里,我们曾是一切。而在我们的生命中,父母不止是背景,更是道路上的灯火。不要等到最后才明白,世间只有三句良言:“有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离开,所有路皆成归途。”


愿我们都学会珍惜那些矛盾重重的日子,因为它们比起无声的遗憾,更加真实而温柔。


图/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美文   父母   奇特   都会   矛盾   伤心   现象   温柔   妈妈   琐碎   遗憾   时刻   日子   人生   温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