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去过福建沙县,但街头“沙县小吃”的招牌,没见过的人估计没几个。
这县城常住人口才9万多户,小吃店却开了9万多家,比麦当劳多一倍,肯德基的三倍还多。

30年过去,别的餐饮品牌换了一茬又一茬,就它稳得很,到底靠啥?
上世纪90年代的沙县,日子真不好过,人多地少,人均一年赚不到600块,后来民间融资又崩了盘,更是雪上加霜。
那时候想挣点钱,难如登天,时任村主任的俞广清,偶然看到有人卖扁肉能挣到钱,就带着亲戚朋友学手艺,跑到福州开了第一家店。

他打出“一元管饱,五元吃好”的招牌,本来想试试水,没成想月收入就有500块这都快赶上当时沙县人一年的收入了。
这在当年可是个天文数字,一下就把村民的热情点燃了,1995年的时候,村里三分之一的人都出去开小吃店了。
那时候治安乱,收容制度也没取消,一个外地人在外面很难立足。

他们就靠夫妻店,亲戚帮亲戚,你帮我找门面,我帮你看店,硬生生在外地扎下了根,这种抱团的法子,在当时怕是最管用的了。
而且那时候的餐饮业,要么是国营饭店,价格高还慢,要么是单位食堂,普通人也进不去。
沙县小吃出餐快、花钱少、品种还多,刚好补上了街边快餐的空儿,老百姓需要啥,它就有啥,不火才怪。

村民靠小吃挣到钱,沙县县政府没闲着,1997年专门成立了小吃办和同业公会,还注册了集体商标。
更有意思的是搞“大篷车推广”,开着皮卡车拉着锅碗瓢盆,在福州、厦门这些地方现场做小吃。
这波操作不仅让更多人知道了沙县小吃,还帮想开店的人降低了门槛本来觉得开店难的人,一看这架势,也敢尝试了。

2002年,为了走出福建,政府把上海当成了“桥头堡”,设了个“沙县小吃之家”。
店主想在上海开店,这里能帮忙找铺子,解决落脚的问题,最快的12小时就能定好店。
一年时间,上海的沙县小吃从8家涨到了780家,后来又扩散到京津冀,到2008年,全国门店突破1.8万家,10年涨了快10倍。
那时候沙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不少了,开小吃店的老板买房,都能直接拿现金,比当时的干部还阔气,这要是放在90年代初,谁能想到啊?

随着门店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往上游琢磨,本来大家都只想着开好自家的店,卖好拌面扁肉就行,但后来发现,有些东西统一做更划算。
2004年,有个在北京开了3家店的老板,发现不管是南方顾客还是北方顾客,都爱吃自家的酱料。
他干脆回沙县开了个厂,专门生产辣椒酱、花生酱,一小时能产3000瓶,这一下,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帮其他门店解决了酱料口味不一的问题。

政府也顺着这个势头,打造了小吃产业园,建了中央厨房,还有企业搞创业培训,光靠培训就带动了上万人就业。
以前的小作坊,慢慢变成了有规模的产业链,现在的沙县小吃,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了,形成了“生产在沙县、销售在全国”的模式。

有时候开座谈会,有人手机还不断收到支付宝、微信的收款提醒,看着就热闹。
30年下来,沙县小吃没搞过高档营销,也没玩过复杂的套路,却成了中国餐饮的“常青树”。
它靠的不是运气,是普通人想赚钱的那股韧劲毕竟谁不想让日子过得好点,这种劲头最实在,是政府精准的引导,不瞎指挥,帮着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老百姓需要啥就做啥,不搞虚的。

对咱们食客来说,深夜里一碗热气腾腾的拌面,是城市的烟火气,累了一天吃一口,心里都暖,对沙县人来说,这碗面里装着的,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吃不饱饭到能现金买房,从县城小生意到全球9万店,说起来,这样的逆袭故事,才最让人觉得真实又带劲。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