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议会通过的紧急法案将英国钢铁公司收归国有。然而,5年前,中国敬业集团可是花费百亿,承诺投资12亿英镑(折合108亿人民币)进行改造,不过五年过去了,这家钢铁厂依然在亏损,且形势愈加严峻。
面对英方政府的收购要求,中资企业是否真成了“冤大头”?中方的百亿英镑投资是“肉包子打了狗”,还是英国政府打的一个“政治算盘”?
中企投资遭“白嫖”?
中国敬业集团收购英国钢铁公司时,作出了雄心勃勃的承诺,投入12亿英镑进行改造和振兴。
然而,现实却给了中资企业当头一棒。
自收购以来,英国钢铁公司每月亏损高达70万英镑,尽管中方为其注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但效果并不理想。
即便如此,敬业集团依然在承诺中继续投资,不曾放弃。
而英国政府对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最初,英方热衷于吸引中国资本进入,积极欢迎中资企业参与本国重工业的重建。
然而,当英国钢铁公司依然深陷亏损时,英国政府却开始了强行收购的操作,最终决定将这家企业国有化。
政府如此急切收购,显然并没有履行其原本对中资的承诺,反而迅速转变了态度。
这其中的双标逻辑令人匪夷所思:既要中国资本的“输血”,又不愿承担市场风险。
当初中国企业介入时,英方一再表示对外资的欢迎,然而当中国投资未能立即带来预期的收益时,英方便“打掉”了中资,甚至开始将其置于一种被“收割”的境地。
这无疑是对中资企业的背弃,并反映了英方在经济危机面前的“急功近利”态度。
英方变脸戏码上演
更为直观的痛点,是中方企业的资金投入与英方政府的态度之间的巨大反差。
根据数据显示,敬业集团向英国钢铁公司前前后后投入超过12亿英镑,大部分资金都用来应对企业的持续亏损。
即使如此,每月70万英镑的亏损数字依然令中资企业苦不堪言。
更重要的是,英方政府在这期间并没有给予任何有效的帮助,反而在企业无法自救时主动要求收购,几乎不承认任何中资企业的贡献。
中方企业的投资无疑是大规模且风险巨大的。英方无视中方在钢铁企业中的责任和贡献,直接将其收回并采取“国有化”的手段,这显然是一种“割肉喂鹰”的行为。
从经济层面看,英国钢铁行业的衰落或许让英方政府深感焦虑,急于掌控钢铁公司以维持本国钢铁生产能力,保障相关产业链的完整性。
但这种不顾中方企业前期投入,直接 “摘桃子” 的做法,无疑破坏了市场规则与商业信誉,也打击了其他中资企业乃至外资企业对英国投资环境的信心。
从政治角度而言,不排除存在部分政治势力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试图通过对中资企业的不当举措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
这不仅损害了中方企业的利益,也对中英两国正常的经贸合作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给两国未来的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 14 日表示,希望英国政府公平对待在英中企,保护其正当合法权益,避免将经贸合作政治化。
从投资到收购,英方的反应过于急功近利,使得中资企业在此过程中成为了最大的“冤大头”。
然而,在全球复杂的国际博弈中,英国的这一操作似乎并非偶然。
借收购暗施“冷箭”
在中美贸易战愈加激烈的背景下,英国面临着两大超级经济体之间的博弈压力。
英国为了在中美两强之间保持平衡,可能通过这种收购行为来削弱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在中美科技战和贸易战的背景下,英国的这种政策显得尤为复杂,既要迎合美国的压力,也要维持与中国的合作。
现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特别是在钢铁、太阳能、5G等关键领域。
然而,英国并不希望看到中国在欧洲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对像钢铁行业这样的关键产业的控制。
因此,英国政府或许正是在“趁火打劫”,通过控制和收购关键产业来削弱中国在欧洲的产业布局。
英国政府的这次收购,表面上看是经济上的“救命稻草”,实则是试图通过这一行为在中美博弈中占得更多的“政治分”——通过削弱中国在欧洲的产业链控制力,为自己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从“资本输血”到“强收国有化”,英国政府的举动引发了广泛的质疑。
中方企业通过百亿英镑投资英国钢铁厂,却最终沦为“冤大头”。
面对中方的持续投入,英方政府却一再转变态度,既享受着中资的资本输血,又拒绝承担市场风险。
这一“双标”逻辑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加复杂的政治考量——英国在中美夹缝中“趁火打劫”,试图通过削弱中国对欧洲关键产业的影响力来获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现在,希望英方审慎权衡,不要因短视的利益考量,错失中国这一潜力巨大、能为其创造可观价值的合作伙伴,给自己招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