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泡沫破裂后的日本:既是中国经济的前车之鉴,也是未来的榜样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历经楼市泡沫破裂,陷入后来世人口中所谓的“失去30年”。

但直到如今,仍有一大世纪性疑问有待解决,并且作为我国于经济层面的“前车之鉴”,有关日本的这个疑问无疑也是我们往后如何避免踩坑的最佳指南。

这个疑问就是:日本自身凭借哪些方面的作为,使其在所谓“失去30年”的时间段几乎仍能做到维持经济总量规模不变?

​要知道,此疑问本身正好就是被当代学者誉为“21世纪以来人类史上最伟大经济学奇迹”之二的日本国民生产值存量三十余年如一日维持在五万亿美元规模的现象。

后发经济体依靠融入全球化制造产业协作体系,加上全球相关资本、技术、人才涌入红利,以及自身改革释放的廉价劳动力,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西德与日本凭此恢复往日繁荣,诸如韩国、泰国等亚洲四小龙地区也因此发展壮大,如今轮到我国大陆地区开始于经济领域崛起,由此证明这套经济发展模式的普遍性,从而不具有“奇迹”这般的稀缺性。

​若论“经济奇迹”,必满足放眼四海皆稀缺的条件,而日本经济总量维持不变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具备稀缺性的极小概率事件,其表面上通过管控国债收益率曲线,从而实现日元兑美元汇率总体稳定的长期基本面,为其变成国际资金避险的首要价值资产做足准备。

​而论实际层面,其这一做法又衍生出另一大史诗级经济学奇迹——以日元计价的大类资产于过往30余年的所谓“失去”阶段始终处于保值甚至增值以跑赢全球平均通胀的状态。

​日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就在于其早期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双重出海布局,然后在中后期形成庞大的海外投资利润回流至其本土以反哺相关战略产业实现经济增量上涨,最重要的是极大缓解整体通缩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性挑战。

​目前来看,日本所造就的这两大经济奇迹,乃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的相对良果。

反观当前的我国,可以说正处于上述三者皆欠缺的最为糟糕且极为严峻的形势。

论“天时”与否:总和生育率位于1.0附近且连续两年处于人口负增长,劳动力人口结构正遭遇史无前例的巨大调整,人均GDP为1.5万美元就已面临未富先老的发展基本面,十年期国债利率已低于2%而实际GDP增速亦低于5%的经济增长状况,社会总体负债率除以GDP比例早已超过200%的客观事实……

论“地利”与否:外部正遭遇过往经贸全球一体化秩序分崩离析、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如幽灵一般强势回归的剧烈反应;

内部却又因诸如遵循权力叙事遂垒高无形市场交易门槛等各种内生性制度缺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同步乃至滞后的现象,由此造就了一系列参与主体寻求投机套利的搭便车或钻法律乃至制度漏洞的可耻行径,早已成为本土政治与资本这两大权力叙事合谋的潜规则,并形成庞大的既得利益势力,必然会对内部寻求改革的作为造成力度极大的实质性阻碍。

论“人和”与否:目前我国尚未成长为足以引领或主导新型全球化体系及其相关秩序规则的关键性地域力量,却已遭遇如同特里芬难题一般的发展困境——

如何“既要、又要、还要”,既要短期内寻求市场替代、提振内需,又要长期在制造产业实现保底冲高,还要同时实现科技创新商业化、产业结构有效升级、经济高质量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当前的日本尚遭遇比如政府债务驱动、资产泡沫化等诸多挑战,对未来的我国而言亦属于“一个都躲不掉”的前瞻。

好在有一个不断改良的现象足以慰藉接下来陷入漫长“失去”的人们,那就是劳动力乃至总体人口结构调整必然改善整个社会的财富再分配,根据超大规模经济体内部发展普遍具有的加速效应,这个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临界点取决于主要年龄代际人口之间交替进度过半与否,只要达到目标值,便会长期形成持续改善的社会预期,而这就是近年来日本经济乃至其社会逐渐摆脱通缩危机的本质原因。

​当然了,如若仅凭自然规律发挥其正常功能,那么预计很难在为期半个世纪的时间段里看到任何改善的迹象。

于是乎,正确的做法是顺应经济周期去做人为加速的努力,比如说加速出清市场,而非实施以保住尾大不掉的僵尸企业为主要目的的产业补贴等属于所谓逆周期甚至跨周期调节的人为手段。

另外,需要在诸如遗产税、资产税、移民出境人头税等税收制度改革方面为接下来迎接改善迹象做好充足准备。

作者:@邹狂鬼​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3

标签:财经   前车之鉴   日本   中国经济   榜样   楼市   泡沫   未来   经济   奇迹   社会   疑问   人口   资产   我国   产业   劳动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