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堂烽火昭忠勇 平西血泪映山河

平西抗日根据地创建示意图

冀热察挺进军开赴西斋堂

档案《四年来紧张战斗中的平西抗日政权》

王家山惨案遗址

群山环抱的门头沟斋堂地区,东可达京师,西至河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核心,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青年报》和北京市档案学会联手推出“抗战就在我身边”系列报道。近日,学会秘书长王兰顺向我们讲述了烽火岁月里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发展的历程,以及斋堂地区军民携手御敌的悲壮历史。

时间的流逝并不意味着记忆的淡忘。斋堂川这片热土上,泛黄的档案、残屋断瓦的遗址地、纪念碑上的英名万古,共同拼出那段山河破碎却民心不屈的历史。平西抗日政权的坚韧、万源裕商号的抗敌智慧、王家山村民的英勇牺牲,都在颂扬着一个事实:民族的脊梁,从来都是以最顽强的姿态,挺立于至暗时刻。

在“化外之地”创立平西抗日根据地

斋堂川是指以斋堂为中心的一段较为开阔的山间谷地,范围涵盖现在的门头沟山区三镇。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北平郊区成立了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主要由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流亡学生和当地农民组成,以游击战形式打击日军,后整编为八路军正规部队。

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派吴伟、赖富等12位老红军组成的武装工作组进入平西斋堂川开展工作;10月,刘杰、李光汉等受中共北平市委派遣,苏梅、陈群等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到平西斋堂川工作。随后,中共北方局、中共北平市委、八路军总部等多路人马于11月汇聚在斋堂、青白口、清水一带,进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档案《四年来紧张战斗中的平西抗日政权》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平西地区的客观环境特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概况。

档案资料《朱专员在三月十日平西县长八次联席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到,平西虽与北平近在咫尺,但政治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发展亦不平衡。七七事变爆发,八路军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敌后抗战,因而得名为“平西抗日根据地”。

档案中提到,平西当时还是封建势力占据统治地位,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涿县原三坡区(今已划归涞水)还保持着“山老人”制,蔚县山区实行落后封建的“山大王”制统治形式。而在昌宛和房山南窖区,由于人们拿山货做买卖,商业资本势力占有优势,新的高利贷者、新的资本家和一部分新地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新兴封建势力。他们拥有地方武装,所以抗政抗军抗税的事件层出不穷,政令不能统一,官吏轻易也不敢到这里来,税吏更不敢去征收捐税。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坡区给国家交钱粮仍采取一种“进贡”的方式:每年由“山老人”拿着一部分礼物或钱,骑着马到县政府去向县长“进贡”,县长开正门迎接。当时各县都不敢直接管辖平西,把它划给涿县代管,古称之为“化外之地”。

1938年2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命一支队政委邓华率第三大队进军平西。邓华支队进入平西斋堂,收编伪军、肃清土匪,偷袭门头沟日军据点,连战连捷,收复了房山、涞水、涿县、昌平、宛平、宣化、涿鹿、怀来的大片地区。3月,建立京郊第一个民主政府——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5月,八路军120师宋时轮支队开赴平西,与邓华支队会合。6月,在斋堂川成立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斋堂凭借其“一夫当关”的地理优势,成为根据地党政军机关的驻扎地。9月,日伪3000多人分四路向平西根据地的中心斋堂进攻,宋邓第四纵队由冀东回师平西,恢复并扩大了以斋堂为中心的范围达12县的平西抗日根据地,使之与晋察冀边区连成一片。

挺进军就像插在敌人心脏上的尖刀

1939年1月,萧克带队进入平西斋堂川,召开清水会议宣布冀热察挺进军在斋堂川成立。挺进军成立后,平西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很快,为了使平西、冀东两块交错地区协同作战,挺进军司令员萧克提出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辟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的“三位一体”战略任务。挺进军主力团出击宛平、房山境内的王平口、佛子庄、长沟峪、周口店一线,袭占了南窑、北窑等日伪军重要据点,破坏了从这里运煤至北平的高线铁道;在永定河畔、门头沟地区、北平近郊,挺进军主力团和游击队频频出击,连获胜利,给日伪军以很大震动。

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平西成了华北地区抗日的最前线,冀热察挺进军就像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尖刀,在抗战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挺进军在平西作战的主力部队大部分兵源来自斋堂川,尤其是七团、九团和十团,基本是斋堂川的子弟兵。在八路军第四纵队中,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斋堂川人。

1939年2月开始,日军连续三次向平西根据地发动进攻。挺进军采用诱敌深入、外线袭击等战术粉碎敌人的进攻,并且乘胜追击,开辟了永定河以北地区和涞水、房山、涿县三县平原地区。6月,挺进军粉碎了日伪军的五路围攻,在沿河城作战中,挺进军第十团团长白乙化率部不仅打退了敌人对斋堂的进犯,还用两挺机枪击落敌机1架;1940年3月,挺进军又粉碎了敌人的十路“扫荡”。到1940年秋,平西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拥有1100个大小村庄、30多万人口、1.2万多兵力。

斋堂川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摇篮和中心,成为坚持冀东、开辟平北、发展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坚强后盾。平西抗日根据地迅速成为八路军向热河、察哈尔前进的阵地,更成为北平、天津中共地下党组织与边区联系的“红色走廊”——前往解放区的华北革命青年、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都要通过这里奔赴延安;当时全国各地支持延安的物资中有近三分之一是从这条“红色走廊”安全运去的。“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景象遍及平西山区各个乡村。

万源裕商号一张照片引出的家族抗战史

战地记者罗光达随八路军挺进斋堂川拍摄的一张“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老照片,引出一段斋堂老商号“万源裕”谭家参与抗战的故事。

谭家后人谭烈飞长期从事地方志和北京抗战史研究,他伯父告诉他,这张照片中的房屋就是当年的谭家,伯父还凭着记忆画出了房子的结构和布局。

谭家祖籍斋堂镇西胡林村清朝年间靠种麻起家,随后经商,进而在斋堂镇开设商号“万源裕”。这家商号是斋堂川有名的商号,前后两进院,坐南朝北,占地有二三百平方米,当地流传民谚“谭体仁的权,谭禹九的钱”,说明谭家在当地从政又经商,颇有名望。谭禹九是谭烈飞的二爷,是谭烈飞爷爷谭观印的二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日军以主力3个师团的兵力进攻南口,卫立煌率国民政府第十四集团军三个师前往南口增援,经斋堂、青白口及镇边城一线北进,在髽鬏山一线与日军展开激战。当地民众倾力帮助部队抗击日军,“万源裕”商号不仅捐出了大量钱财、粮食,还运往前线几十头牲口供部队使用。谭禹九的几个子弟都参加了抗日工作。

1938年3月,八路军邓华支队进驻斋堂后,谭观印和四弟谭观琳、五弟谭观本都积极投身于抗日中。当得知要建立抗日政府,他们找到亲戚宛平县抗日救国会主任魏国元,提出将万源裕商号腾出来,作为抗日县政府用房。很快,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政府的牌子,挂在了“万源裕”的大门上,“宛平县政府”这五个大字就出自谭观印之手。“魏国元说,谭子玉(谭观印)是斋堂川的大文化人,西胡林村口的‘物华天宝’四个大字,是神来之笔,宛平县政府牌子的字,只有子玉来写。”

谭观本在抗战之初,就任西胡林村副村长兼粮秣委员,《西胡林村志》记载:“抗战期间,谭家带头交公粮,捐款捐物支援抗战。”那时候谭观本负责村里粮秣支援抗战工作,当时平西人民在极度困难情况下,千方百计拿出钱粮支援抗战。《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抗战时期西胡林百姓无私支援八路军抗战,积极交公粮,做军鞋。每年交公粮4万斤、400双军鞋。”谭观本首先带领谭家人把能够拿出的粮食、钱财都倾囊献出。

曾任北京市市长的焦若愚在抗战初期化名“焦土”,在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任第二任县长。他曾向谭烈飞回忆起一段故事:谭禹九的儿子谭桂旺曾担任过庶务科长,掌管县政府的抗日经费。一次日寇突袭,他把钱袋顶在头上过拒马河,河道涨水,人被冲走。谭桂旺被救起后,手里还紧紧地抱着钱袋子不放,他说:“这是抗日的钱,比我的性命重要。”

随着战势发展,日寇踏进斋堂川,施行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在斋堂烧毁的第一处房子就是曾作为抗日民主政府的万源裕大院,《北京市门头沟区志》记载:“1938年9月,房屋被日军烧毁。后来在原址新建南北房,东西房仅存地基。”

虽失去房子等产业,但谭家人抗战到底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据《西胡林村志》记载:“谭观琳,西胡林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曾被党组织派到日军的汉奸组织‘新民会’,从事出生入死的地下斗争。”谭观琳懂日语、英语,被组织派到日伪控制的斋堂据点,负责搜集情报工作。在《斋堂镇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43年春,昌宛房县大队接到沿河城据点一大批日本军官要进入斋堂据点的线报,连夜赶到林字台,把队伍埋伏到公路两旁的山上。翌日拂晓,敌军官分乘两辆卡车从沿河城方向驶进埋伏圈。事先埋下的地雷把卡车炸翻在路边的水沟里。有十余敌人被当场炸死,七八人被炸伤。待斋堂据点敌人接应救援前,游击队及时撤出了战斗。此次林字台伏击战共毙伤日军军官20余人。”此外,1945年4月,在门头沟地区较为有影响的“王家河滩战斗”,“共击毙日军40余人,伪军10余人,镇村(日军中队长)被击毙,缴获山炮一门、机枪一挺、步枪百余支、望远镜一架及大批军用物资”。谭烈飞透露,这些情报均出自于谭观琳之手,当时他作为内线,把日伪在斋堂的一举一动都及时地传递出去,使我军及时掌握了敌人的行动。

谭家的下一代也积极参加抗日,15岁的谭桂秋跟随涿县县长石明金参加了革命工作,他因为个子小,配枪是一支马枪,一直坚持在房涞涿从事对敌斗争。1945年日本投降后,谭桂秋与马文亮一起开展扩军工作,后来马文亮被敌人抓到后壮烈牺牲,谭桂秋率队找到烈士的尸骨,并亲手收殓,送回到烈士的家乡,之后又组织和带领区小队为烈士报仇。1946年,组织派谭桂秋和王达两人接管房山煤矿(时称裕民煤矿),第二天就来了一批“白箍(还乡团)”侵扰,谭桂秋凭借着一支马枪打退了敌人,留下威名。谭桂秋一面在矿上组织生产,一面在区里开展对敌斗争,直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王家山惨案不能忘记的抗战血泪

1940年10月,日伪再次向平西根据地进攻,并对斋堂进行重点合击。敌人建立了一连串的据点、岗楼,以斋堂为线,企图对平西根据地实行封锁包围与分割。自1941年5月起,日军更调集重兵向平西根据地进行“扫荡”,根据地军民同敌人展开了艰苦斗争。在我党的领导下,王家山的村民们送情报、埋地雷、破公路,并积极配合八路军伏击敌人,使日军惶惶不可终日。王家山因此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日军千方百计要扑灭王家山村的革命烈火。

1942年12月12日拂晓,寒风卷着雪花掠过斋堂山区。斋堂据点的第四国境守备队步兵少佐大队长船木健次郎命小队长赖野、汉奸贾全书和宋福增纠集日军30多人、伪军60多人,悄悄地包围了王家山。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部分村民躲过敌人的围堵,逃进深山,来不及转移的则被困在村中。

日军将没能逃出村的百姓赶进村东头临街的两间茅屋里,把谷草和干柴点着,屋内火苗乱窜,火舌吞噬了茅屋。根据门头沟史料的记载,王家山惨案遇难者共42人,其中包括古稀老人2人,青年幼女12人,怀孕妇女6人,16岁男孩1人,15岁以下儿童27人,其中最小的刚刚满月,17户人家从此绝根断代。

日寇制造的王家山惨案震惊了平西根据地。《晋察冀日报》曾先后三次报道惨案发生的经过。中共昌宛县委发出《告全县人民书》,号召全县人民为遇难的骨肉同胞报仇雪恨。在党的领导下,王家山青壮年又组建了一支游击队,惨案后仅一个月,幸存的17名村民中就有8人加入了抗日队伍。为纪念惨死的亲人,他们一律穿着白鞋,被称为“白鞋复仇队”。

至1944年,平西根据地军民度过艰难时期,积极向敌占区伸展。1945年,平西军民发起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在斋堂东门外王家河滩歼灭战中大获全胜,并于4月5日至9日击败日军的“反攻”,肃清斋堂之敌。1945年8月,经过艰苦奋斗,英雄的平西军民终于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喆

档案资料提供/王兰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平西   斋堂   忠勇   血泪   山河   烽火   日军   门头沟   北平   根据地   房山   敌人   商号   据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