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临近,作为老北京中秋的“代言人”——兔儿爷,已悄然换上新装。烟袋斜街的“创意无限・福气兔儿爷”店上新了今年的中秋兔儿爷造型,为中秋增添了满满的节日氛围。
在北京过中秋,赏月、吃月饼、看花灯、摆瓜果、供奉兔儿爷都是常见的习俗,看似朴素日常,却藏着代代相传的深厚文化内涵。
中秋节有很多别称,在北京也叫“果子节”。因为在北京过中秋有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其中《酌中志》有记载:“自初一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
在老北京,有两大著名的水果专卖市场,分别位于前门外和德胜门外,被称为“南市”和“北市”,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果子市。
清末水果摊 图源人民资讯
由于果品栽培技术和交通运输能力有限等原因,老北京的水果并不算丰盛。直到清朝,随着交通便利性的提高,北京城才出现各式各样的水果。
从南方由铁路或轮船运至京城的果品俗称“南鲜”,从北地采购来的果品俗称“北果”,它们分别集中在“南市”和“北市”两个地方进行售卖。北市早在明朝就出现了,南市在清朝才慢慢发展起来,从种类和规模上来说,南市更胜一筹。
清朝时,果子生意兴隆,为了便于管理,清政府曾发放“伢帖”,或称作“官帖”。在南北两市比较老的字号,都有这种伢帖。对于那些竞争激烈的商品,政府还发独帖,导致某些商品一直被一家店铺垄断。除此,政府还发放“龙帖”,果行专挑各地“名特优”水果,为宫里特供。
图源网络
德胜门外的果子市在元朝、明朝时称为斜街,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清末时,这条街分为两段,东段为鼓楼西大街,或是鼓楼西斜街,西段称果子市大街。
民国时鼓楼西大街分为四段:鼓楼以西至西魏胡同称鼓楼西大街,西魏胡同至八道湾称甘水桥大街,八道湾至糖房胡同称果子市大街,糖房胡同至德胜门称丁字街。1965年,统称鼓楼西大街。
上个世纪初德胜门内大街果子市 图源人民资讯
另一处前门外的果子市,在鲜鱼口街南,北起大蒋家胡同,南至东珠市口大街。民国后与德胜门外果子市并称南、北市。1965年,瓜子市胡同并入,改称果子胡同。
1946年《新民报》就有这样一段描述:每天天一亮,果子市店铺就开始营业,十点钟到达高潮。北平全市,城外关厢,所有鲜果局果摊,街头叫卖小贩,都分别汇集在“南”“北”两市,每个果店门前都用头号箩筐,分装各种果品,五光十色,陈列在街的两侧,货物基本不零售,果子起码要“五斤”以上,柿子起码要百斤。买果子的人,看好果子,问好价,到柜房先交钱,柜房给你一张纸条(内行叫“写帖儿”,上写某种果,数量和收款数目),拿着这纸条,到果摊上,交给手不离秤的卖货人,方可得到果子。另外,在果子市买货,按规矩是不准客户自己下手挑拣的。
通过这段描述,可知当时果子市热闹非凡。
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设坛拜月,供“月光马”,供桌上都摆着在果子市买到的新鲜水果。
图源北京日报
“月光马”是中秋节时使用的一种纸马,也有“月光码儿”“月光纸”等多种称呼,明代时就已经在北京流传。其版型多样,画面复杂。
《燕京岁时记》中曾对其做过描述:“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双座财神“月光马” 图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果子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然现在果子市这个地名仍在,但曾经摆满水果的小摊都被马路楼宇所取代。漫步在鼓楼西大街,看着那些仍然保留着“果子市”的地名,或许还能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阵阵果香。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兔儿爷不仅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还是北京中秋节的标志物,因此北京的中秋节也被很多人称作“兔儿爷节”。
兔儿爷的原型是与嫦娥同在月宫的玉兔,玉兔可以捣药治病,帮助民众健康长寿,因此受到人们的敬奉。
关于兔儿爷还有一段传说故事。相传北京曾经闹过一场瘟疫,很多人都受到影响。嫦娥便派玉兔下凡拯救,它扮成各种彩色装束,或是战袍,或是门神,为家家户户消除灾难,带来吉祥。
于是人们为了感激玉兔,便尊其为“兔儿爷”。大家还为玉兔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形象,兔儿爷兔首人身,衣着华丽,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是披甲胄如将军,或是短衫如小贩,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憨态可掬。
最早关于兔儿爷的记载是在明代纪坤所著《花王阁剩稿》里,“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泥制兔儿爷 图源北京青年报
每年中秋,家家户户都会供奉兔儿爷,摆上好吃新鲜的瓜果菜豆,感谢它的庇佑,一般都是家中的孩子进行祭拜,因为孩子弱小,更需要兔儿爷的保佑,“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
那些卖兔儿爷的小摊也分布在京城的各个繁华地带,如前门、东四、西单等。摊上都会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兔儿爷山”。京城的“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明代就风靡京城,到了清代最为流行。
图源北京日报
如今,随着兔儿爷的不断发展,其样式也在不断创新,有很多新式兔儿爷藏在胡同里。
在赵锥子胡同里,有一家艺术馆里就有一群别开生面的兔儿爷。赵春香微妙艺术馆位于赵锥子胡同24号,曾经的老院落经过设计改造,变成如今极具设计的艺术馆。
赵春香微妙艺术馆将软陶艺术和老北京兔儿爷文化元素相融合,馆内的每个兔儿爷都是由手艺老师纯手工一个一个捏出来的。这里的兔儿爷除了有传统的配色,还有一些是青花的,赋予了兔儿爷新颖的呈现形式。除了软陶兔儿爷,这家艺术馆还陈列着多款软陶艺术精品,还可以亲手体验软陶的快乐。
图源网络
而在烟袋斜街的“创意无限・福气兔儿爷”店内,目光所及则尽是各式特色兔儿爷——这是赵春香打造的又一家主题店铺。
在这里,你能看到融合传统与实用的中药兔儿爷香囊,能找到童趣满满的糖葫芦兔儿爷,也能挑选到寓意美好的双面福气兔儿爷挂饰。恰逢中秋,店里还推出了手持月饼的特别版兔儿爷,款式十分丰富。
不仅有俏皮的男孩兔儿宝、女孩兔儿宝,还有手持圆月饼的兔儿爷与兔儿奶,更有充满温馨感的“全家款”,一家人各自拿着咬过一口的月饼。那憨态可掬的模样,瞬间拉满中秋氛围。
图源创艺无限 心灵便当
身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人,张忠强在杨梅竹斜街与琉璃厂两地,打理着两家 “老北京兔儿爷” 店。不大的空间里,错落摆放着大小不一的兔儿爷,它们身着各式服饰,神态也各有千秋,满满当当却不显杂乱。
墙上的布置更添文化氛围,24节气以红纸黑字呈现,张忠强的荣誉证书与兔儿爷的相关报道也依次陈列,让小店宛如一座微型兔儿爷博物馆。如果能遇到张忠强老师,说不定还能了解到他与兔儿爷的故事,学习兔儿爷的制作方法。
北京城还有很多关于兔儿爷的店铺、展览等,随着兔儿爷被列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兔儿爷,学习捏兔儿爷,将兔儿爷不断传承发展下去。
时代变迁中,不少中秋旧俗已渐渐淡出生活,但人们对阖家团圆的期盼始终未变。那些承载着记忆的习俗,仍扎根在每一位老北京人的记忆里,成为北京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好在兔儿爷依然守护着这份传统,中秋时节,不如漫步胡同,和兔儿爷一起感受最地道的中秋氛围。
关于北京中秋习俗及兔儿爷,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有兴趣的老街坊可以后台回复“老故事”,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边如果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寻物等信息,
都可以联系我们。
.end.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