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到了出汗之后,热还不退的情况,常常让人误以为是病情在加重,其实这里头有很多讲究。如果病人汗出之后热势没退干净,但头项强痛的症状减轻了点,那还是可以继续发汗,让邪气彻底走干净。但如果一出汗,反而更烦躁、更难受了,那就不是简单的表邪没解了,多半是里头有夹杂的食积、痰饮,甚至旧病复发的可能。这个时候,不能一味再出汗,得从源头找原因,比如是不是最近吃得太油腻、肚子老不舒服,或者原来本身就有慢性病,这些都要考虑。
很多人看到“热不退”三个字就慌了,尤其是汗出之后还在发热的,会觉得是不是要出大问题。其实也不是所有这种情况都是凶险的。如果发热后情况越来越轻,没什么明显的不适,那可能只是个恢复的过程;可要是发热越来越厉害,脉象变得躁动急迫,那就要注意了,这种叫“阴阳交”,古人说是死亡征象,说明身体内外失调得很厉害。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普通感冒发烧的问题了,往往要从阴阳两方面同时入手,才能回天乏术。
再说到五六天之后的情况,如果邪气已经从表走到里了,这时用了下法,比如泄泻、泻药等,结果热还不退,胸口又胀又硬,肚子痛个不停,脉象还实热,这说明邪气并没有下得彻底。这时候不能硬撑,要考虑再下一次,可以用《伤寒论》里头的小承气汤,把里头的邪气再往下清除干净。还有一种情况是,刚下完两天,人却越来越烦躁、喘气不畅、热势不减,这种也要继续用小承气汤接着下,不能半途而废。
当然,也有下完之后,身体还在发热,胸口发堵,心里像有东西卡着一样,懊恼、头上出汗、烦躁不安的,这就不是再下的事了。这种时候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来让人吐一吐,把积在上焦的郁热清出去。这里讲究的是辨证,不能一概而论,有的适合用汗法,有的得下,有的还得吐,关键看邪气走到哪里去了。
古人说伤寒六日为一个阶段,病邪会沿着经络逐步传变,到第七天应该解了。如果到七天还没好,就进入下一个阶段,传到十三天还不好,就叫“过经不解”;到了二十多天还在发烧,就叫“再过经不解”。这种时候,必须把体内的虚实、邪正、轻重都判断清楚。有的要用调和的方法,有的要用下法。关键看脉象:如果脉是虚而细的,特别是寸口的脉都沉了,那就是大危症了;如果人已经非常虚弱,脉又细又数,舌干口燥的,就不能再下了,要改用补法,比如人参、柴胡、白术等,按情况灵活调整,帮助正气恢复。
有些人病虽然好了,发烧也退了,但身体还是感觉不对劲——吃不下饭、肚子胀、拉肚子反复、心口闷、尿不利、头晕乏力,这些其实不是病还没好,而是余邪没有彻底清理干净,在脏腑里头潜伏着。比方说邪气留在脾里,就变成中满不思饮食;留在胃里,热移到脾,就变成休息痢;藏在心,小肠热盛,就会出现血淋、尿痛;严重的甚至小便不通,这就很难治了。藏在肝,就可能变成囊肿、阴部肿痛;留在肺里,就变肺痈、咳腥臭的痰;潜在肾里,就会慢慢变成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邪气伏在脾肾之间,还可能瘫痪不起,日久成痿。甚至还有可能形成疟疾,寒热往来,一直治不好。
有些病人,太阳少阳阶段出汗不及时,毒邪就聚在脸颊、下巴之间,变成“发颐”,就是今天讲的腮腺炎一类的病。还有阳明少阳阶段没能及时下去,邪气就结在脏腑里头,容易形成内部的痈肿、脓包等问题。这些其实都是伤寒之后,余邪未清惹出来的后患。
所以说,伤寒之后的调理非常关键,不能因为热退了就以为没事了。真正的治病,不光要把邪气赶出去,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藏着、变着法子又来“找麻烦”。辨证施治、审时度势,才是中医治伤寒真正的精髓所在。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