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与黄石大冶的历史渊源
黄石市城区、黄石市大冶市、黄石市阳新县三地,发展脉络既各自独立,又因相邻的地理位置和互补的资源,在千年时光里不断互动,其关系演变体现了中国地方治理的复杂,也彰显了区划调整与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发展的智慧。
阳新县划归黄石市是基于多方面因素考量,经一系列努力最终于1997年实现。
阳新县的历史沿革
阳新历史悠久,公元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县,属江夏郡。1912废州设县,1914年定名阳新县。1949年5月16日解放后,先后隶属大冶专区、黄冈专区,1965年7月起改属咸宁地区,1997年起改属黄石市至今。
——《阳新的前世今生》
黄石市的发展需求
地域受限:黄石是湖北省的重工业城市和鄂东中心城市,但地域狭小。东有大江阻隔,南有高山阻挡,西有湖泊逼占,北有鄂州插入,市区面积仅175平方公里,人口最密集处每平方公里达1.8万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
优势辐射受限:黄石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及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但当时仅辖四区一县,即大冶县,难以将优势辐射到周边地区,总体规划中的鄂东中心城市建设格局无法拉开框架。
黄石市苏州路的樱花大道
阳新县划归黄石市的来龙去脉
1995年夏天,包括阳新在内的行政区划方案上报市委,随后市里以正式文件形式向省里上报。黄石市各部门积极行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黄石区域情况,市民政局也积极跑省人大、省政府,争取理解和支持。民政厅多次来黄石实地考察,并给予支持。由于此次区划审批权在国务院,黄石加大了到北京的工作力度。
1995年11月,借黄石大桥通车典礼之机,黄石邀请到民政部地名区划司司长张文范和区划处处长张沂,两位司领导考察后表示,行政区划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黄石作为国家重工业城市,应该有合理的发展空间,民政部将全力支持其行政区划调整。 经过一系列努力,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下发国函〔1996〕112号批复,同意将咸宁地区管辖的阳新县划归黄石市管辖。
1997年1月1日,阳新县正式整体划归黄石市,黄石市域面积由原来的18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从150多万上升到250多万。
阳新红星红旗红土地
黄石市的城市定位与方向
2003 年,湖北省启动1+8武汉城市圈建设,黄石积极参与。
2006 年,市委决定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大冶部分地区建设黄金山工业新区。
2009 年,设立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
2013 年,市委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阳新部分地区。黄石城区建设经历沿长江南岸、环磁湖、环黄荆山、环大冶湖四个发展阶段。
2017 年,国务院批准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其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等职能。
2022 年,湖北省党代会定位黄石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
阳新网湖湿地
黄石市的资源共享与战略协同
黄石、大冶、阳新同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矿脉呈带状分布,是长江中游矿冶走廊。商周时期,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规模化开采。三地同属楚文化圈,方言相近,文化习俗同出一源。大冶湖流域是生命线,明代阳新西北货物经大冶镇集散,当代仙岛湖提供水源。大冶凭借矿藏成工业枢纽,阳新依托富水水系发展农业,形成 “北工南农” 产业分工。
大冶湖与黄阳大桥
黄石因工矿资源集约化开发和工业化而设立,其行政区划演变反映地方行政体制调整。2013年,黄石启动 “大黄石” 战略,将阳新、大冶纳入规划,推动区域一体化。城市建设上,通过 “一主一副多中心” 布局推动功能融合。区域发展方面,大冶从资源型县域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发展高端制造、绿色转型;阳新侧重农业、轻工、生态旅游,承接产业转移;黄石作为武汉都市圈副中心,依托长江港口和国家级经开区,布局物流、重型工业,带动全域发展。
↓↓请将手机横屏欣赏
阳新县划归黄石市,是黄石发展的需要,也为阳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两地后续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阳新在黄石的带动下,经济发展迅猛,逐渐甩掉贫困帽子,开启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型发展之路。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