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国际关系中,领土问题常被视为“绝不妥协的红线”。
谁要是敢在国土上做“让步”,轻则挨批,重则被骂“卖国”。
但1963年,中国却主动放弃了一块位于巴基斯坦境内、地图上归属中国的“飞地”——坎巨提。
做出这一决定的,是当时的驻巴基斯坦大使、出身将门、素有“外交将军”之称的耿飚。
这背后有怎样的考量?
别看坎巨提如今只是个地图上几乎看不见的小点,但它的历史却足够悠久,背景也颇为复杂。
这片地区坐落在喀喇昆仑山脉的高原地带,面积不大,人口稀少,但地理位置却极为敏感。
它位于今巴基斯坦东北部,临近中国新疆的喀什地区,在中亚与南亚的交界处,是典型的“鸡脖子地带”。
而且横跨丝绸之路古道,是中亚与南亚之间的重要隘口。
到了清朝,这里曾被标注为“外藩地”或“属地”,并在数份清廷地图上明确归属于中国疆域。
然而,随着“大博弈”进入高潮,坎巨提成为英俄争夺边疆缓冲地带的棋子之一。
1891年,英军正式出兵占领坎巨提,建立军事据点,随后并入英属克什米尔辖区。
清政府在陶模任新疆巡抚期间采取了若干应对措施,包括设立屯防局、训练兵勇、加强南疆边防。
但由于西北力量薄弱、中央政局动荡,再加上坎巨提本就不在回疆设防区域之内,因此清政府在实际操作上无力阻止英军吞并。
后来,巴基斯坦自建国后,接收了英属克什米尔的北部边疆地带,包括坎巨提。
在1962年中巴正式划界谈判前,坎巨提一直由巴基斯坦进行实际管理与驻军。
于是,这块地方就像“钉子”一样,长期悬而未决,成了中巴边界划界中的一个敏感点。
因为“飞地”本身就容易制造外交摩擦。
毕竟,谁都不愿意自己的领土里插着别人家的“旗子”。
1956年,耿飚赴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
这个职位表面上是“外事工作”,实际上却是国家战略的最前线。
耿飚是军人出身,早年在抗战、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战将”。
但他不只是“能打”,更是“能思”,尤其善于钻研地理、战略和外交事务。
上任不久,他就注意到坎巨提这个“地图上的飞地”,并对其历史、现实状态产生了极大兴趣。
他没有一拍脑袋就“拍板”,而是召集使馆人员、调阅历史资料,甚至请来当地专家学者,一道展开缜密调研。
结论很明确,坎巨提虽在地图上归属中国,但事实上早已被巴基斯坦管辖多年。
当地政务、行政、社会管理、宗教活动等,早就全面“巴化”,与中国并无实质联系。
而这块“飞地”的存在,不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在中巴友好合作的背景下,变成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地雷”。
于是,在回国述职期间,耿飚向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总理提交了一份详细建议。
核心内容是建议放弃对坎巨提的名义主权,将其正式划归巴基斯坦。
这不是一个轻率的决定。
在当时强调“寸土必争”的政治氛围下,外交官若稍有不慎,极易被贴上“软弱”、“投降”甚至“卖国”的标签。
但耿飚不是胆小怕事之人。
他一贯坚持“三敢”原则:敢讲真话、敢做实事、敢负责任。
他认为,如果继续把坎巨提标注为中国领土,只会徒增摩擦、损害信任,得不偿失。
周总理对此事高度重视,责成外交部与国务院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最终,在历史事实、现实需要与外交考量的权衡下,中央政府采纳了耿飚的建议,为后来的中巴边界谈判定下了务实、友好的基调。
1963年,中巴双方正式签署边界协定。
中国放弃对坎巨提,而巴方则将克里青河谷地区划给了中国。
表面上看,这像是一次“互换土地”的交易,但实质上却蕴藏着极为深远的战略考量。
首先,克里青河谷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缘,紧邻瓦罕走廊、塔什库尔干与罕萨地区之间,是喀喇昆仑北麓通往印度河谷地的天然通道之一。
这一地段正是后来中巴合作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关键走廊。
若无此地,中国西部将完全被帕米尔高原和印控克什米尔的封锁地带所隔断。
拥有克里青河谷,使中国首次实现了从新疆向南打通至阿拉伯海的陆路通道,为后来的中巴经济走廊埋下了伏笔。
另外,历史上,坎巨提虽在地图上标注为中国领土,但中国政权对其始终缺乏有效管辖权。
即便在耿飚出使巴基斯坦之前,中国对其实际状况的掌握也极为有限。
反之,克里青河谷紧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中国在帕米尔高原上已有实际部署和居民活动的区域,可快速实现实际接管。
其次,这一边界协定的签订,极大巩固了中巴之间的互信基础。
要知道,当时的中印边界纠纷正处在极为敏感的阶段,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刚刚结束。
中方在与巴基斯坦谈判时表现出的诚意与灵活,使巴方倍感诚挚,也为中巴关系进入“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的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其在美苏争霸如火如荼、中国面临国际孤立压力的冷战背景下,能有巴基斯坦这样一个“出口通道”和“后方支点”。
无异于给中国增加了宝贵的外交回旋余地。
耿飚本人对此并不张扬。
他始终低调务实,甚至在回忆录中都很少提及此事。
但正如李先念曾说耿飚这个人,办事不张扬,说话敢说,关键时候顶得上。
而毛主席对他在阿尔巴尼亚期间,敢于提出对外援助政策改革的建议时也曾称赞道,耿飚敢说真话,是个好大使。
耿飚放弃坎巨提,并不是“丢地卖国”,更不是妥协退让,而是一种冷静、理性、超越情绪的战略抉择。
在动辄以“血性”、“强硬”包装民族主义的当今世界,他当年的选择显得格外清醒,也格外珍贵。
因为国家的尊严,不只是靠“寸土不让”来撑起,更要靠“知进退、识大局”的格局与智慧去维护。
耿飚当年“划出去”的,是一块小土,换回来的是中巴六十年兄弟情这笔账,划得值。
参考文献:
耿飚:敢讲真话的“将军大使”,学习时报,-2020-11/21
耿飚:在阿尔巴尼亚问题上敢于谏言,被毛主席称赞为敢说真话的好大使,我军历史上唯一的无军衔国防部长,党史博采官方账号,2022-10-17
更新时间:2025-05-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